高琴
案例背景:
伴隨著江寧新城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打工者涌入我區,隨同父母進入城市的學前兒童數量也在持續增長。目前,“流動”的孩子也越來越多,在幼兒園比例逐年遞增。以我區某幼兒園為例,幼兒總數478人,其中流動兒童占57名,占幼兒園比例的12%。另外,流動兒童年齡分布比較集中,絕大部分在中大班,每年的插班生較多。他們來自全國不同的地區,家庭背景、成長環境、生活習慣的不同,使得他們較難融入本地兒童群體之中。怎樣使這些流動兒童盡快適應新環境,并在新環境里更好地學習、生活,給我們以及面臨相同狀況的幼兒園和教師提出了許多挑戰與思考。
案例描述:
王×是新插班的小朋友,看起來很文靜,剛來幼兒園也不吵不鬧,愛畫畫,雖然他畫得并不是很好。一天區角游戲,王×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活動——美工區畫畫,老師發現王×畫畫的水平大有進步,就在集體中表揚了他,他很受鼓舞。最近,老師在指導美工區時,發現筆筒里的油畫棒少了一些,就問班里的小朋友怎么回事。一位小朋友迅速從王×的口袋中拿了兩根油畫棒,說:“王×每天都會拿油畫棒帶回家。”王×的小臉一下變得通紅,害怕中帶著委屈。老師輕輕地把王×拉到了一邊,小聲問:“是不是拿油畫棒回去畫畫?”王×點點頭。老師繼續問:“是不是家中沒有油畫棒?”王×嗯了一聲。老師溫和地說:“家里沒有油畫棒,可以讓爸爸媽媽買,也可以請老師幫幫忙,但是隨便拿班級里的油畫棒是不對的,以后不可以拿了。等會兒老師送你一盒油畫棒,不過你要用他畫一幅漂亮的畫送給老師,好不好?”王×認真地點了點頭。
案例反思:
類似于案例中王×拿油畫棒的情況,流動兒童來到新的幼兒園也容易與同伴發生“爭搶”“打架”的現象。這與流動兒童所處的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有莫大的關系。一方面,他們會發現新伙伴擁有許多他們沒有的東西,如圖書、玩具,甚至是本領,很多流動兒童因此產生自卑心理。在雙重壓力之下,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懷。如果這種關懷需要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采取吵鬧、搗亂、不愿入園等方式來釋放壓力。當然,一些適應能力強的兒童起初會表現得主動一點,會通過分享物品、展示特長等方式積極地融入集體中。而當流動兒童的關懷需要長久得不到滿足時,在這個過程中。一旦出現兒童不能控制的因素,就可能會發生一些案例中的事情。
盧梭說:“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須按它的形式去指導它,必須通過它這種形式而不能通過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對他花費的苦心取得成效。”當發生這類事情時,教師首先要注意謹慎批評,要態度溫和地幫助流動兒童找出錯誤的根源,改正錯誤。其次,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強日常對流動兒童心理需要的關注。
1.真誠相待,解除界限
流動兒童隨著父母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班級,他們帶著一絲害怕,會躲在門后觀望,而教師的愛和真誠則是打開這扇門的一把鑰匙。孩子年齡越小,對心理環境的要求就越高,教師要善于利用這種心理環境來消除流動兒童在班級中的隔閡。在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走近這些孩子,和他們手拉手做游戲,“老狼老狼幾點鐘”“小青蛙捉害蟲”,在笑聲中,孩子的心不知不覺和教師貼近了,和小朋友也能友好相處了。記得開學初:有一次,班級請幼兒進行自我介紹,“說說自己的名字、年齡、最喜歡的人、長大后想干的事。”老師沒有請那些能力強的孩子,而是請從來不主動表現自己、膽小的插班小朋友,他們雖然講得不是很流利,聲音也較低,但比以前有所進步,老師馬上給予肯定和表揚,看得出來這些孩子特別高興,經過逐步鍛煉,在以后的活動中就慢慢變得積極了,上課能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友善、向上的心,教師要相信孩子,和他們多交流。尤其是那些平時內向、膽小、沉默寡言的外地孩子,不能以有色的眼光去看待他們。
2.尊重人格,耐心引導
孩子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他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要求、愿望,流動兒童更是如此。作為老師,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流動孩子。對他們說話的音量要適中,不要大嗓門:盡可能蹲著和孩子說話,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議。如“我認為你這樣做比較好”,并讓孩子明白這樣做的理由和益處,這時,這些孩子會自覺按你的要求去做。由于家庭因素,邋遢、好動、貪玩等壞習慣往往也伴隨著他們。怎樣才能使他們揚長避短呢?在一日生活中,當這些孩子出現錯誤時,我不是過多地去干涉孩子的活動,不是經常說“不許這樣”“不許那樣”,而是尊重孩子,讓他們自己嘗試。能尊重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的特點,接納孩子的錯誤,不用相同的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孩子,而是給予他們更多獨立和自由,關愛和接納每一個流動孩子,使這些孩子不斷感受和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喜愛、鼓勵和支持。當然,正確的引導是不可或缺的,好聽的童話故事,老師應以身作作,同伴之間的相互幫助等都是教育他們的好方法。教師要做好“育人”工作,就得善于觀察,做個有心人。只要你具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就一定能夠“見月暈而知風,見礎潤而知雨”。
3.播種寬容,給予期望
插班進入班級后,流動兒童嘗試接觸這個新的環境,難免會有失敗和錯誤。教師應給予他們機會,允許他們多嘗試,在失敗和挫折中找到正確的途徑。這樣會使他們勇敢地面對挫折,不回避錯誤,這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他們樂于學習的基本條件。有人說:教師不是法官,不要把孩子的過失都記得一清二楚,而要有一顆寬容的愛生之心;教師應該是一名播種者,把自信和希望、善良和寬容播種在孩子的心田。對待流動兒童尤其如此。因此,在孩子尤其是流動孩子犯錯時,或情緒低落時,教師應及時鼓勵他們,正確引導他們,讓他們能和其他孩子一樣快樂。教師的期望能激發幼兒效仿榜樣的興趣和信心,對養成幼兒探究、創新的意識具有重要的價值。幼兒可以敏銳地意識到教師的期望。教師應該信任流動兒童,給予他們機會,給予他們言語鼓勵,或者用微笑、注視、身體接觸、關懷性接觸等進行鼓勵。
參考文獻:
劉蘇.現代幼兒園管理理論與實踐[M].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