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深
陶行知先生曾謳歌:“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但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平時長期有意識地培養而形成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某種問題情境,把問題藏在情境之中,激發學生去積極地思維或操作,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有足夠的創造機遇。在平時教學中,我堅持做到以下幾點,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營造自然放松的學習氛圍
努力營造一個充滿愉悅、自主學習、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沒有生理的安全與情感的保障,最佳的學習不可能發生。只有提供寬松的學習情境,才能為創新提供一個適宜的氣候和土壤。如,我在教學低年級的“認識人民幣”時,最后的練習是這樣設計的:“售貨員與顧客”的表演:一位學生扮演售貨員出示一根鉛筆售價為2角6分,其余學生當顧客,誰先準備好付錢的方法,鉛筆就賣給誰。學生在這樣有趣的實踐活動中,把認識和使用人民幣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培養了學生思維活動的靈活性。又如,我在教學“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時,先是讓學生拿出長方形的學具,摸一摸它的周長由哪部分組成。然后問學生:怎樣計算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各抒己見,有不同的意見,讓他自由站起來補充,鼓勵學生說出不同想法,表揚敢于暴露問題并及時改正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列出三種不同解法:(1)6+4+6+4=20(厘米);(2)26×2+4×2=12+8=20(厘米);(3)(6+4)×2=20(厘米)。然后引導學生討論:(1)你覺得這些方法都對嗎?(2)哪種作法是最為合適、簡便?(3)為什么?在學生討論匯報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分析,經過分析、比較,大家一致認為第(3)種算法最為簡便,是求長方形周長的最佳算法,接著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計算一些長方形的周長,然后讓學生概括出: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學生有了長方形周長的知識后,又創造性地發現正方形的周長等于邊長×4。這種教學方法的應用,使學生在濃郁的學習氛圍中,思維暢通無阻,靈感得以閃現,個性得以發展,從而推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二、激發好奇心
好奇心是求知的動力,是學習積極性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小學生的好奇心強烈,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開發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求知欲望,推動學習的進程。如,在教圓周率這節課時,我讓學生在課堂上量出若干個大小不同的圓的周長和半徑。當學生報出半徑時,我便講出周長,而學生報出周長時,我便說出半徑。由于我報出的數據與學生量的數據基本一樣,一連幾次之后,學生感到非常奇怪,老師怎么就這么快知道答案,這樣就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當學生急于想了解其中奧秘時,我開始拿起教具進行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在演示的過程中學生才恍然大悟。因此,我覺得經常這樣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習樂趣。
三、實行學習的“再創造”活動
怎樣在課堂教學中體現知識的創新呢?荷蘭著名學者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根據這種觀點,我覺得應談把知識創新理解得粗淺一些,只要是由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歸納所得的,都可以由理解為知識創新。一個問題往往有多種解法,不同的人由于思維方式不同,運用的策略也不盡相同。對學生新奇的想法,我總是保持和鼓勵,決不隨便地加以否定。如有一個有關工程的練習題:“完成一項工程,由一隊單獨做,甲隊需10天,乙隊需5天,現由甲隊先做5天后,剩下的由乙隊做,乙隊還要做幾天?”學生的解法多種多樣:在肯定了這些算式的正確后,我讓學生再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算法。其中有位學生又列出一個與眾不同的算式5÷2,我覺得這位學生的算式很特別,就問他:“你列5÷2,能講講你是怎樣想的嗎?”這位同學的想法出乎意料的簡單,“甲單獨做10天,做5天完成一半;乙獨做5天完成,那么甲做剩下的一半,乙只要用5天的一半。”講得非常好,全班同學也為這位同學的思考過程受啟發。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一種無形的動力。
綜上所述,我認為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教給學生多少現成的知識并不重要,主要的是要教給學生怎樣去學習、怎樣去創新。因為,學生今后所面對的是日新月異、變化莫測的社會現實,老師不可能伴隨學生的一生,因此,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比灌輸現有的知識來得更為重要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