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迎秋
寰球汽車傳媒總出版人
創新與傳統是否一對矛盾
吳迎秋
寰球汽車傳媒總出版人
日前,一家新創業的互聯網公司在融資時遇到了一件尷尬的事兒。準備入股的投資公司看好該公司業務前景的同時,卻對這家互聯網公司的人員結構提出了異議。認為該公司一些高管年齡偏大。
按老理兒說,姜是老的辣。年齡也意味著經驗。但以當下移動互聯時代的觀念,年齡大意味著慣性大,就意味著主觀意識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創新動力不夠。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汽車行業深思的問題。記得去年底,我參加世界互聯網大會后,與一些汽車集團的領導談到了,汽車行業與互聯網行業相比,在創新方面落后太多了。幾乎所有的領導都說:汽車行業還是個太傳統的行業。不知不覺中,點到了創新與傳統的矛盾。
客觀地說,創新在汽車行業一直在講,幾乎所有的企業還將它放到了企業文化中。可仔細分析,有幾個企業做到位了?我想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傳統成為了創新的包袱。前述那家投資公司在意互聯網公司高管的年齡,說的是同樣一個道理。
對于傳統行業來說,創新就是要"打破一個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不破不立,不斷創新的過程是建立在不斷否定的基礎上,而最難的恰恰是否定自我。判斷一個企業是否真創新,或者其創新價值的標準,就應該看其是否有對傳統經驗的否定和批判。汽車行業許多人不同意這個觀點,可是我們環顧四周,哪個重大的、革命性的創新不來自新進入者,或者干脆來自業外?
很遺憾,我聽到的最多的是,汽車行業是個特殊行業(有的甚至認為特殊到需要被保護),汽車產品是個特殊的產品,需要專業人士以及他們的經驗。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多少資金才搞到今天這個樣子,后來者怎么可能做得成?
一句話,就是不愿意否定自己。不僅不愿否定自己,還要千方百計保護自己。如此這般,何為創新?何來創新動力?我曾經說過,在中國汽車行業中,北汽集團在創新發展上走到了前面,是因為北汽有個來自業外的董事長徐和誼,他們敢于否定所謂的經驗和傳統,也就敢于另辟蹊徑。
以此邏輯,我想說的是,能否創新是有基因的:越年輕、越少傳統、越能成功。特斯拉就是一例,但沒引起足夠重視,待到下一個汽車的小米出現,再來說,創新與傳統是否一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