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園
(西安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陜西 西安 710309)
糖尿病本身病情就比較復雜和特殊,由于發病人群廣泛,很多人都可能因為對于醫學知識的缺乏而造成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了解糖尿病癥狀并定期去醫院進行檢查,一定要防患疾病于未然。而對于已經確診的糖尿病患者,也不要感到氣餒,社會在發展,技術在提高,而目前站在醫學研究成果的領域上,治療糖尿病最好的方法是滲透療法。
該療法在臨床上是運用干細胞進行微創操作,因為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復制能力的多潛能細胞,干細胞可用于治療各種細胞損傷性疾病如糖尿病。由于胰島功能分泌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受損,所以胰島素量分泌不足或不能分泌導致血糖升高,繼而全身性器官受損和代謝功能紊亂,隨之產生各種并發癥。干細胞可以修復受損的胰島β細胞,恢復胰島功能,使之正常分泌胰島素,同時改善微循環,修復心、腦、腎、神經等受損器官,從根本上延緩或逆轉并發癥,進而徹底治療糖尿病。
隨著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糖尿病足的發病率與日俱增,已成為威脅糖尿病患者生存及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顯然,治療糖尿足,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其截肢(趾)風險,已是我們當今醫務人員的不可推卸的重任。可惜的是,目前仍有大量的糖尿病足患者得不到及時、準確的治療,大部分患者得到的治療仍僅停留在傳統的內科用藥和創口的局部換藥上,造成住院時間延長、住院費用增加,且貽誤治療良機、增加截肢(趾)風險等嚴重后果。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綜合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膚深潰瘍、肢端壞疽等病變總稱,主要原因是由于長期對血糖控制不良,導致微血管及大、中、小血管狹窄、閉塞、血流障礙,從而導致足部神經細胞缺血,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植物神經損傷。
臨床表現為足部發涼、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潰瘍壞疽和感染等。其病理過程的實質跟糖尿病的其他并發癥一樣,還是動脈的粥樣硬化,導致供應神經的血管閉塞,神經細胞缺血,最后出現一系列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足部潰瘍和壞疽,嚴重者需要截肢,截肢率高達40%。
綜上所述,糖尿病足的根本癥結還是動脈血管的粥樣硬化閉塞、組織缺血,因此,重建患肢的血運、解決組織缺血才是治療的當務之急[1],在患肢血運改善之前,對創口的局部處理都是徒勞的,尤其是加重創口損傷的操作是嚴禁的。
常用的是:1)血管旁路移植技術(俗稱血管搭橋):適用于遠端血管條件尚好,即有流出道的,是治療糖尿病性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經典術式,根據所用移植材料不同可分為自體血管旁路術和人造血管旁路術。翻轉大隱靜脈股-腘動脈旁路術,是最常用的術式之一,其肢體存活率達95%。人工血管主要用于膝上旁路術,膝下旁路術常采用自體靜脈脈。
2)血管腔內介入技術:經皮腔內血管成形 (PTA)及支架置入(stent)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較為迅速的、療效較為肯定的新型術式[2],因其見效快、風險少、微創等特點而受到廣大醫務人員及患者的歡迎,另外,其治療的可重復性也是旁路搭橋技術所不能及的。尤其是近年來,小腿 (膝下)動脈的Deep球囊技術的應用,明顯降低了截肢(趾)率。我科近年開展的小球囊擴張技術治療膝下動脈閉塞癥同樣取得了可喜的臨床效果。近日為一位外院準備截肢的88歲糖尿病足患者施行介入治療,保全了下肢。
3)干細胞移植技術:是應用自體骨髓血干細胞種植于肢體缺血部位,促進缺血部位血管新生的方法,適用于血管流出道條件不好,無法進行傳統血管重建的患者,其治療同樣具有微創、風險少、可重復性等特點。
主要如下述:
1)血糖控制不良是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而且良好的血糖控制對傷口的愈合也是重要的,觀察高血糖對足部潰瘍愈合的影響,結果表明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平穩或者下降的病人潰瘍的愈合率高。
2)血脂代謝紊亂與糖尿病周圍血管疾病是密切相關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PAD的患者血脂紊亂以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更明顯。血脂代謝紊亂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促進PAD的發生、發展,從而增加了DF的危險[3]。
3)吸煙是糖尿病周圍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大多數人認為吸煙與糖尿病足發生有一定的關系,但有多密切的聯系尚未見大樣本的研究報道,需進一步研究。
4)其他因素:男性、老年、肥胖、患者缺乏相關教育、飲酒、精神社會狀況差、角膜過度角化癥等因素與足部潰瘍的發生密切相關,另外高血壓也是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
[1]馬步鵬,楊志崗.腫瘤干細胞的研究現狀[J].肝癌,2012,1(2):95-100.
[2]吳凡,張小青.糖尿病足療法[J].中華醫藥論叢,2013,2(3):34-37.
[3]周橫.防治學總論[M].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2003: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