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琦,王冰心,張俊艷,丁 瑩,張春瑾,邵 冰
(華中科技大學護理學系,武漢 430030)
臨終關懷是對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全面照顧的服務,包括醫療、護理、心理、社會支持等各個方面,以提高臨終患者的生命質量,減輕其痛苦,并使其家屬的身心健康得到維護和增強[1]。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以及疾病譜的改變,社會對臨終關懷的需求也不斷增加[2]。護士作為臨終關懷服務的提供者,具備正確的死亡觀和臨終關懷知識十分必要[3]。對于作為臨床護理事業儲備軍的護生亦是如此,然而我國現行的護理教育普遍缺乏系統的死亡及臨終關懷教育[4]。為此,我們對武漢市某高校本科護生及某衛校專科護生進行死亡及臨終關懷態度的調查,旨在為護理專業開展死亡及臨終關懷教育提供依據。
1.1 對象 采用方便整群抽樣法,于2013年9月選取武漢某高校本科護生228名,以及某衛校專科護生291名,共計519名護生。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調查問卷由兩部分構成:①一般資料問卷。內容包括人口學資料及過去相關經歷資料。人口學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年級、民族、家庭所在地、父母親受教育程度、家庭宗教信仰等。過去相關經歷資料參照崔以泰等[5]死亡態度調查問卷(A型),內容包括家中談論死亡的情形、是否學習過臨終關懷相關課程、臨終關懷知識來源及需求等[6-7]。②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態度主題量表。采用楊晶等[8]使用的醫護人員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態度的調查表,包括5個主題,13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對正向問題:非常同意5分,非常不同意1分;對負向問題:非常同意1分,非常不同意5分,累積得分越高表明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態度越積極[9-11]。
1.2.2 調查方法 由統一培訓后的調查人員發放調查問卷,指導填寫方法,調查對象知情同意后以無記名方式自填問卷。共發放問卷575份,回收有效問卷519份,有效回收率90.3%。
1.3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采用頻數、構成比、均數、標準差等描述統計法描述一般資料、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態度主題量表得分,采用獨立樣本 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H)檢驗對該主題量表得分進行單因素分析。
2.1 一般資料 接受調查的519名護生中,男38名,占7.3%,女481 名,占92.7%;平均年齡(19.8 ±1.4)歲;本科護生228名,占43.9%,專科護生291名,占56.1%;已學習過臨終關懷相關課程 246名,占47.4%;已參加臨床護理實習154名,占15.6%;來自農村316名,占60.9%,城鎮144名,占27.7%,市區59名,占11.4%;家中談論死亡情形“很公開”者191名,占36.8%,“盡量避免談及”者92名,占17.7%。
2.2 護生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態度得分情況 在5個主題中,S5(我認為自己有必要學習臨終關懷知識)得分最高,其次為S3(對臨終關懷照護的態度)、S1(對個人死亡及瀕死的態度)及S2(對患者死亡及瀕死的態度),S4(我認為自己了解臨終關懷學)得分最低。對于個人死亡及瀕死的態度,82.3%的護生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實,69.9%害怕死亡過程中的痛苦。對于患者死亡及瀕死的態度,54.3%的護生能接受患者死亡的事實,43.0%的護生面對患者的死亡時會煩亂不安。對于臨終關懷照護的態度,82.7%的護生認為心理安慰對于晚期患者是有效的,57.2%不同意"長期與臨終患者接觸會使醫務人員產生厭倦和無成就感"。具體得分情況見表1。
表1 護生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的態度得分情況(n=519,)

表1 護生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的態度得分情況(n=519,)
1.為反向計分條目
得分S1:對個人死亡及瀕死的態度 3.38±0.條 目51害怕瀕死過程中的痛苦① 2.19±0.84我得了致命的疾病愿意有人告訴我 3.92±0.83我面臨死亡時會和別人討論它 3.32±1.01我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實 4.09±0.83 S2:對患者死亡及瀕死的態度 3.21 ±0.51患者快要死去時我愿意告訴他 2.99±0.93患者臨終時我會經常接近他 3.65±0.88我不能接受一個患者死亡的事實① 3.44±0.87看到一個死去的人,我會煩亂不安① 2.76±0.95 S3:對臨終關懷照護的態度 3.87 ±0.63對瀕死的人,親屬應日夜守護身旁 3.99±0.88對晚期患者,心理安慰是無效的① 4.09±0.96長期與臨終患者接觸會使醫務人員產生厭倦和無成就感①3.52 ±1.0177 S4:我認為自己了解臨終關懷學 2.83±0.97 S5:我認為自己有必要學習臨終關懷知識 4.05±0.
2.3 護生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態度的影響因素 見表2。
2.4 臨終關懷教育 調查結果顯示,519名護生中,73.6%聽說過臨終關懷,47.4%學習過臨終關懷相關課程,24.8%認為自己了解臨終關懷學,82.5%認為自己有必要學習臨終關懷知識,83.2%希望有更多的資料和渠道了解臨終關懷。本調查中護生了解臨終關懷的途經主要是課堂教學(53.8%)與書籍期刊(32.4%),希望的臨終關懷知識來源形式主要有專家學者的講座討論會(48.2%)、大眾傳媒(42.2%)和書籍報道(41.6%)。
表2 護生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態度的影響因素(n=519,)

表2 護生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態度的影響因素(n=519,)
內 容 S1 S2 S3 S4 S53.46 ±0.61 3.36 ±0.48 3.62 ±0.69 3.05 ±0.96 3.84 ±0.80女3.38 ±0.50 3.20 ±0.51 3.89 ±0.63 2.81 ±0.97 4.07 ±0.76 P 值 0.602 0.081 0.019 0.141 0.061學歷本科 3.44 ±0.55 3.25 ±0.52 3.76 ±0.66 2.76 ±1.01 3.99 ±0.82專科 3.34 ±0.47 3.18 ±0.50 3.95 ±0.60 2.88 ±0.94 4.10 ±0.72 P 值 0.040 0.181 0.000 0.140 0.164是否學習過臨終關懷相關課程是3.35 ±0.50 3.21 ±0.47 3.82 ±0.63 3.07 ±0.85 4.05 ±0.77否3.41 ±0.51 3.21 ±0.54 3.91 ±0.63 2.61 ±1.01 4.05 ±1.77 P 值 0.440 0.929 0.049 0.000 0.956是否已參加臨床護理實習是3.41 ±0.50 3.20 ±0.52 3.71 ±0.65 3.09 ±0.90 3.92 ±0.81否3.37 ±0.51 3.21 ±0.51 3.93 ±0.61 2.72 ±0.97 4.11 ±0.74 P 值 0.296 0.386 0.000 0.000 0.014家庭所在地農村 3.35 ±0.49 3.19 ±0.49 3.86 ±0.61 2.87 ±0.96 4.10 ±0.71城鎮 3.37 ±0.52 3.22 ±0.51 3.89 ±0.66 2.76 ±0.96 3.99 ±0.82市區 3.56 ±0.57 3.30 ±0.58 3.87 ±0.66 2.80 ±1.13 3.93 ±0.93 P 值 0.021 0.193 0.625 0.480 0.397家中談論死亡情形很公開 3.50 ±0.52 3.31 ±0.54 3.86 ±0.66 2.72 ±0.94 4.03 ±0.76盡量避免談及 3.27 ±0.48 3.08 ±0.45 3.79 ±0.55 2.78 ±1.01 4.01 ±0.75 P 值 0.001 0.001 0.378 0.645 0.765性別男
3.1 護生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的態度 不同于傳統文化影響下多數國人所持的否定、回避的消極死亡觀[12]。本調查中,82.3%的護生能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具有積極正確的死亡觀,這可能與社會文明的進步、教育的普及以及專業知識的學習有關。但亦有高達69.9%的人表示害怕死亡過程中的痛苦,反映出大部分護生在面對死亡時,仍會持緊張恐懼的態度,對護生的死亡教育仍需進一步加強。與對待個人死亡及瀕死的態度相比,護生對待患者死亡及瀕死的態度則相對消極,只有54.3%的護生能接受患者死亡的事實,43.0%的護生面對患者死亡時會煩亂不安,反映護生不能冷靜客觀地面對患者的死亡,尚不具備護理臨終患者的心理素質,這可能與護生缺乏有關的的臨終關懷理論與實踐的學習有關。雖然普遍缺乏對臨終關懷知識的掌握,但大多數護生仍具有積極的臨終關懷照護態度(S3=3.87±0.63),能認識到在患者臨終階段,親屬陪伴、心理安慰及醫務人員積極照護的重要性,與楊晶等[8]對醫護人員的調查結果(S3=3.38±0.47)相比,護生具備更為積極的臨終關懷照護態度,這可能與醫護人員頻繁接觸臨終患者、繁忙的臨床工作以及醫院尚不完善的臨終關懷服務系統削弱了醫護人員對臨終關懷照護的積極性有關[13]。
3.2 護生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態度的影響因素
3.2.1 性別 調查結果顯示,女生對臨終關懷照護態度較男生積極,這可能與女生較男生更細心體貼、善解人意的女性特質有關。隨著護理學科發展,對男性護士的需求不斷增加[14];護生中男性比例也相應提升。在對護生進行死亡及臨終關懷教育時,應考慮到男女性別差異,注意針對性施教,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15]。
3.2.2 學歷 結果顯示,本科護生轉專科護生對個人死亡及瀕死態度更為積極,但對臨終關懷照護態度更為消極,這可能與護生受教育程度、家庭所在地、從事護理意愿等因素有關。因此本、專科護理教育需要因生制宜,開展相應的死亡及臨終關懷教育。
3.2.3 是否學習過臨終關懷相關課程 本調查中,護生已學習過的臨終關懷相關課程,主要為必修課《基礎護理學》中的臨終關懷部分,通過該部分2個課時的學習,護生了解了臨終關懷的基本概念、歷史發展以及臨終患者的護理、臨終患者家屬的關懷等理論知識。結果顯示,已學習者對比未學習者,對認為自己了解臨終關懷學更有信心,但對待臨終關懷照護態度更為消極,對個人、患者死亡及瀕死態度兩者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目前的臨終關懷教育還停留在普及臨終關懷概況的基礎層面上,而在針對改善護生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的態度、提高臨終關懷照護技能的應用層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4]。
3.2.4 是否已參加臨床護理實習 調查結果顯示已實習者對比未實習者,對認為自己了解臨終關懷學更有信心,對學習臨終關懷知識意愿相對較弱,反映已參加實習的護生由于專業理論和實踐的學習而積累了更多的臨終關懷知識。但已實習者對臨終關懷照護的態度較未實習者更為消極,對個人、患者死亡及瀕死的態度兩者并無顯著性差異,反映護生的實習經歷并不能有效改善其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的態度,這可能與護生在實習中較少涉及臨終患者的護理有關。曾有國外文獻報道[16],臨終關懷護理實習能有效改善護生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的態度,因此我國護生的實習內容也可以適當引入臨終關懷護理,以培養護生的臨終關懷護理服務能力。
3.2.5 家庭因素 結果顯示,家庭所在地、家庭談論死亡情形一定程度上可影響護生的死亡觀,家庭所在地越靠近市區、家庭談論死亡情形更開放者的死亡觀更為積極。本調查中能“很公開”談論死亡的家庭僅占36.8%,這與中國人關注現世,回避談死的傳統文化有關[17]。因此,在對護生進行死亡教育時,應充分考慮到家庭及傳統文化的影響。
3.3 開展死亡及臨終關懷教育的啟示 調查結果顯示,24.8%的護生認為自己了解臨終關懷學,82.5%的護生認為自己有必要學習臨終關懷知識,一方面反映護生臨終關懷知識的嚴重匱乏,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護生學習臨終關懷知識的強烈愿望。本調查反映出,臨終關懷課程的學習及臨床護理實習對護生了解臨終關懷學有積極影響,但對改善其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的態度、提高臨終關懷服務技能方面缺乏影響,說明當前的臨終關懷教育有待進一步改進。有學者建議,臨終關懷學應設為一門單獨的必修課程,并在教學方式上以多媒體理論授課為主,輔以小組討論、情景模擬、病例討論、臨終關懷實踐等多種方式[4]。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生更傾向于以靈活、輕松、豐富的方式獲取臨終關懷知識,如專家學者的講座討論會、大眾傳媒、書籍報道等。同時在臨終關懷教育中,也應考慮到性別、學歷及家庭因素對護生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態度形成的影響。
面對我國臨終關懷現狀尚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這一現實,必要可行的死亡及臨終關懷教育應納入到護理教育中,才能為我國臨終關懷事業培養合格的人才。本研究在大量文獻閱讀基礎上,結合對本、專科護生的調查提出,護理專業應以多樣化的形式開展死亡及臨終關懷教育,以有效改善護生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的態度,使之具備一定的臨終關懷服務技能,為我國臨終關懷事業儲備人才。
[1]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80-480.
[2]張明生,周云峰.大力發展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5,4(5):292-293.
[3]孫建萍,呂巧云,牛建華.臨終護理中護士心態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1996,31(3):159-161.
[4]胡蘇珍,盧慧娟.護理本科教育設立臨終關懷課程的必要性及建議[J].護理學雜志,2008,23(4):22-23.
[5]崔以泰,黃天中.臨終關懷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 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95-101.
[6]高玲玲,周花,張英華.164名護理本科生的死亡態度與死亡觀的調查分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7,16(1):78.
[7]夏云,鄒宇華,葉柳輝.某高校醫學生對死亡的態度及生死教育需求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38-39.
[8]楊晶,張金環,劉玉春,等.醫護人員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態度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1998,33(10):605-607.
[9]趙梅,高標.醫護本科學生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態度的調查[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03,38(3):237-239.
[10]趙燕利,藺敏.220名護生對死亡及臨終關懷認知與態度的調查[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7):93-95.
[11]譚文京,楊宇清,任衛紅.護理人員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態度的調查[J].現代護理,2005,11(22):1888-1889.
[12]藺曉賢.21世紀中國臨終關懷事業展望[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1,25(6):73-74.
[13]李玲.我國臨終護理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5,24(8):408-412.
[14]杜彩素,吳之明,杜娟.對我國男護士現狀的分析與關注[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5,24(8):405-408.
[15]賀雯.性別差異的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作用[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5,12(4):21-24.
[16]Price J,Dornan J,Quail L.Seeing is believing—reducing misconceptions about children's hospice care through effective teaching with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J].Nurse Educ Pract,2013,13(5):361-365.
[17]欒榮生,王曉燕.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獨特的死亡觀[J].中國醫學倫理,1993,(6):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