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
目前高中地理教材改變了過去過于注重知識體系與知識傳承的狀況,力求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再學習的能力。但在激發學生學習地理興趣方面的案例(活動),特別是探究性案例(活動)仍然需要進一步優化或處理。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地球運動活動一:
1.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
2.填表比較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異同。
對于這個活動筆者通過了解對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幾乎沒有作用。原因大概如下:
1.初中地理已經學過,初中老師講過了。
2.大部分民族地區的中學沒有演示的場館與器材,能通過電腦動畫演示就算好一點的學校了,大多情況是拿一個地球儀繞什么人或筆盒類的東西轉。教師在不停講解。
3.與學生生活不貼近。
類似的案例(活動)還有如必修二85頁案例三:不同時期北京商業中心與交通的發展變化。其目的是讓學生理解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對商業的影響。即便花上一節課的時間學生也沒有真正理解多少,更談不上學習興趣。主要原因是北京離學生生活太遠,僅僅通過影像文本資料是不夠的。筆者在處理這部分知識時是用學生家鄉的材料,學校周邊的材料。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興趣、積極性一下就提高了。
通過以上材料說明,地理學科的探究性學習是否成功,主要取決于學生本身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狀態。這是決定性因素,是內因。教師提供的教學指導僅僅是一種支持,是一種外因。這與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吻合。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學習是學習者個體主動的行為,是以先前建構的知識為基礎。學習的過程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利用已有知識作為新知識的增長點,不斷對知識進行加工和轉化。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狀態是開展地理探究性學習的前提,是提升培養學生地理學科能力的主要途徑。貼近學生適合的案例(活動)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和最有興趣的。以下是筆者學生活動的案例。
一、(教師)提出問題
你想知道自己家的位置嗎?你家的太陽能熱水器安裝合理嗎?讓我們用最簡單也是較原始的方法——桿影法解決吧。
二、需解決的問題
1.桿的影子與太陽的關系?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影子方位與太陽方位相差180°
太陽高度角與桿影長成反比
桿影最短是地方時的12:00且桿影指向正北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自己家的相對位置。
2.如何確定家的經度?
學生中有人站起來,說我知道:桿影最短是地方時的12:00,此時看下時間是多少,利用地方時計算的方法便能計算出來了,為了減少誤差要多測試幾次。
3.如何確定家的緯度?
有學生思考后說利用三角形的正切(余切)函數和正午太陽高度進行計算。一些學生說還有問題: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目前只知道二分二至日。一學生說:網上查,有人說有的地方沒有網。我說不用網一樣可以解決,春分到夏至有幾個月,太陽直射點移動了多少?每天移動多少?學生馬上說知道了。
三、制訂方案(學生討論得出)
1.材料準備:卷尺(5 m)1個、直桿、數學用表、粉筆。
2.觀察記錄表:(要求測量5天以上)
3.統計計算。
4.時間:節假日。
5.總結交流,分享經驗。
我看了學生的方案后提出了幾點細節建議:桿長短要合適;測量難點在于找出最短日影,一是查看地圖估計一下家中的大致經度,用對稱的方法進行測量。二是測量的時間間隔一次要比一次短。
通過類似的探究性學習,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另一方面提升學生的能力。在探究性學習教學中,教師不能當旁觀者要融入學生的活動中,是積極的參與者。在這個平臺中教師和學生相比僅僅是多了一些經驗。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