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康+熊海波
摘 要:目前,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是最難的:無標準的教材,教師的教法隨意低效,學生厭學。針對此現狀,簡單探討了其成因,結合實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寫作教學現狀;自由練筆;批改
一、寫作教學現狀
初中作文教學的現實情況怎樣呢?教師想方設法卻傷透腦筋,收效低。學生逢寫作頭痛,不愿上寫作課,逃避敷衍,應付了事。這種現狀,需要冷靜審視其種種表象,深入分析其潛在根源,有如下因素的影響:
1.沒有理想的寫作教材
現在我們使用的七—九年級的教材(語文版),讀寫合一,讀重寫輕,寫作依附于閱讀,寫作知識(準確地說是寫作要求)在每個閱讀單元之后,新聞單元之后要求寫“新聞”,“傳記”之后寫“傳記”。如七年級(下)第一單元學習《石榴》《海燕》《白鵝》后寫一篇狀物文章,所列的寫作指導共三點:
(1)要選擇自己真正有感觸的事物來寫,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與所寫事物的特征聯系起來。如夏季開放、顏色深紅的石榴花,恰恰與作者熱烈、奔放的性格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相契合,所以作者才對它喜愛有加。
(2)仔細觀察,抓住事物的特征加以細致描摹。如《白鵝》一文中,作者抓住白鵝“傲慢”這一特征,具體生動地描摹了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
(3)描寫事物時,適當運用比喻、擬人、對比等方法,就會使文章更加生動傳神。
如此簡潔的指導,我們的學生看后能得到多大啟示呢?能寫出像樣的文章嗎?至于寫作指導教材,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寫作指導與示例》是與教科書閱讀內容同步的寫作學習指導書,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寫作指導。②寫作示例。③資料積累。此書示例適合學生閱讀借鑒,但寫作指導缺乏實踐操作性,把我們學生的寫作能力看得太高了。書中指導全是提綱挈領式的宏觀指導,如第一單元寫作指導,用課內閱讀內容為例來說明狀物文章要注意的幾個方面:“要選取自己熟悉,觸動自己感情的事物來寫。例……”“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只是對單元后寫作要求稍加擴充,無實質進展。而我們學生所需要的諸如如何開頭結尾,立意構思表達,過渡銜接等基本技法卻沒有,不是理想的作文教材。
2.主張在閱讀中領悟寫作技巧,不提倡寫作知識傳授
現今,一些教學者認為多讀文章多看書,勝過多講寫作知識,堅信“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他們還會說,某某作家沒有學過寫作知識,卻寫出了流芳百世的佳作。因此,許多學校普遍存在著以閱讀擠寫作的現象,把閱讀看作硬任務,且閱讀能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規范,如劃分層次、句意理解、主題揭示等方面;而把寫作視為軟指標,認為寫作需要學生的天賦,寫作水平的提高全憑先天條件,教師的作用對學生寫作來說不是最重要的,輕視寫作知識的學習。
多讀,可以有效學習和借鑒,對作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作文畢竟不是閱讀的附屬品,以讀促寫正確,以讀代寫錯誤。“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從閱讀中學寫作是一種間接的吸納,若把閱讀作為學寫作文的主渠道,等于放棄直道走彎路。寫作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結晶,它可以讓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掌握有實質規律性的東西,避免走彎路。認真學習借鑒前人的寶貴經驗,把讀與寫結合起來,繼承與創新緊密聯系,寫作水平一定能提高。
3.不區別作家的創作與學生的寫作
文學理論、寫作教程等書中廣泛介紹作家們的創作經驗,不少教師把作家的創作經驗不加分析地搬到學生的作文訓練上來,強調多觀察,要求學生多觀察積累素材,忽視了對學生傳授具有針對性的方法指導,強調“拿來主義”。這種做法不符合學生實際。因為作家和學生是兩個不同層次的群體。作家們怕“無米之炊”,因而注重觀察和搜集素材來進行藝術積累。對學生來說,素材的獲取固然重要,可它只解決一個方面的問題,“如何炊”呢?學生在實際訓練中還會遇到如何捕捉細節,如何傳神表達,如何巧妙布局,如何精當過渡,如何開頭結尾等實際問題,這些都是學生的“弱點”。經常在實際教學中發現,現成的好的素材叫學生去寫,學生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寫!
4.沒有系統的教學內容,訓練量少
課程目標要求:“每學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練筆不少于1萬字。”這種要求既有確定性又有靈活性。大多教者為應付學校檢查,在作文本上要求學生寫作七八篇,并精批其中三四篇;其他練筆學校無量化標準,全憑教者的自覺。這樣少的實踐訓練,要覆蓋從觀察到修改的全過程,要涉及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大文體以及應用文、續寫、擴寫、縮寫、改寫等文章式樣,少量的訓練遠不能達到要求。每學期近二十周四十節作文課,有課時無相對確定的內容。教學處于無序狀態,上課彈性大,可多講,可少講;可重復某內容,可缺漏某內容,更有每周的寫作課并不是都進行寫作訓練,而是被閱讀課所擠占。有的教者把作文題目往黑板上一寫,略作解說,兩節課便留給學生,讓其自主創作,自由發揮,美其名“創新教法”,簡單之極,知識含量很低。
二、采取的對策及設想
1.提倡自由練筆,鼓勵多寫
一個學期,課內大作文一般只做七八篇,這是遠遠不夠的。量變才能質變,沒有一定量的保證,怎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呢?讓學生課外練筆,加大學生的寫作量。自由練筆能豐富和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能使學生深入地感悟生活,使生活條理、清晰地貯藏于大腦之中,并由這種自由練筆改創成正規的作文,會取得良好的效果。自由練筆方式多樣,不能放任不管,需教者宏觀控制,檢查督促,鼓勵激勵,加以技巧指導,使學生養成練筆習慣。如,在精美的日記本上記下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每期一本,完整保存;在班上創辦手抄報、文學園地,舉辦創作討論會,成立文學寫作小組,在墻報上“發表”學生投來的作品等方式來激起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
2.悟文“析法”,“授之以漁”
一個初學寫作者,離不開模仿,這是學習寫作的一條基本規律。事實證明:讓學生進行悟文“析法”的模仿,是一種使復雜的思維對象條理化、抽象的寫作思維過程具體化的很有效的方法。古人謂學文有三偷,淺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氣。讓學生從范文中得到啟示與借鑒,可以領悟到作者的寫作技巧,進而變成自己的寫作本領。在范文的選擇上,因無現行的寫作教材,教者須認真篩選,精選那些符合自己學生實際情況的文章,不能隨便拿來一本作文選就作為“范本”。在寫作課上,加強創作理論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明白“常見的創作過程分為藝術積累、藝術構思和藝術傳統三個階段”,理解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之間的關系等,傳授必備的寫作技法、技巧。從審題、構思、成文、修改整個創作過程的系統學習,掌握各種文體特征及寫法,如記敘文的“開門見山式”“自然過渡式”“網狀編織式”“意識流式”“率章顯志式”;學習文學的表現手法:比喻、象征、夸張、反復等常見的修辭手法,細節描寫、白描、內心獨白等。堅持每周兩節課的寫作時間落到實處,教者根據教學實際,循序漸進,逐項進行訓練,把讀與寫、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3.多樣化的批改講評
批改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從某種意義上講批改就是再次創作。葉圣陶先生說過,改文的優先權應該屬于作文的本人。因此,教師面對作文本伏案批改的實際意義就很值得懷疑了。在新課程改革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我們要尊重寫作主體的意識。而書面批改是一種單向的信息交流,缺乏互動性。因而在實踐中可采用多樣化的作文批改,如學生自評、互評對照式、鼓勵后進式、單項講評式、參照式等。總之,是變著花樣讓學生改,或教師幫學生改,或師生一起改,所有批改的出發點就是教師始終圍著學生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不是圍著作文轉,就像李元昌的“點改法”,對學生進行點撥啟發。改變長期沿用的講評方式——“綜合講評”,只講一般不評個別,教師評、學生聽的局面,要把課堂的講評還給學生,讓學生參與討論,進行合作交流探討。如,在講評課時,我選出兩篇有代表性的例文,請例文的作者自我點評后,組織學生對例文進行點評,發表各自的見解。這樣就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作者與讀者之間形成多向互動的交流。
4.寫作教材的構想
由于缺乏標準理想的寫作教材,市面上的寫作教材、作文選類真可謂“百花齊放”,良莠不齊;再加上教者自身素質、教學風格等因素,影響著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在新課改下,迫切需要搞好作文教材建設,給教師、學生一個藍本,用教材的權威去規范、去約束、去導航。我認為理想的寫作教材應體現三個原則:
(1)知識的連貫性。既然是教材,必須構成一定的知識體系,布點應科學、連貫、均勻、相對完整,要有靈活性,更要有規定性,反對隨意性。從小學到高中的整個寫作教學過程科學布局,依據學生心理及生理特點,科學安排,避免重復。
(2)循序漸進性。在知識結構的難易梯度上,要循序漸進,由易而難,由淺而深,順應學習規律。
(3)實際可操作性。教學內容的操作應落在實處,向45分鐘要效益,課外還要有適當配合。每次訓練要有明確的目的,要設計得體的題目,要安排合理的程序,要制訂可行的驗收標準等等。以教材的形式規定具體的操作安排,幫助師生科學籌劃,能夠有效扭轉作文教學籠統而混亂的局面,還能允許教者跳出“教材”進行選擇性的教學,做到“死”與“活”的辯證統一。
作文教學雖難,但我堅信只要廣大教師能立足實際,分析現狀及成因,定能構想出符合本土實際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