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業芳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越來越青睞于創新型的人才,數學是一門靈活多變的理工類學科,教師在進行知識教學的同時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創新思維的引導,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初中生;創新能力;數學
初中生處于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在這一階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下面,筆者依據多年教學經驗從興趣培養、多樣化創新能力引導兩方面進行教學切入,希望可以得到廣大教師的
認可。
一、創造趣味課堂環境,激發學生探究熱情
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情緒多變,想要培養學生數學創新能力,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參與數學探究的熱情,從而為高效的創新課堂做出更好的鋪墊。目前我國數學課堂采用的依舊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在略顯枯燥、乏味的課堂中很難產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從源頭做起創造趣味性的課堂環境,促使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參與到知識的探究當中,幫助他們取得更多的收獲。首先,教師要降低應試教育在心中的影響,提升教學觀念,深入挖掘課本中趣味性的知識點,拉近數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知識點深入學生心中,促使其感受到更多數學學習的樂趣。比如,在“相交線與平行線”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生活化的引導方式先簡單介紹知識點的含義,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構建簡單的知識模型,接著引導學生對教室中每條直線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讓最熟悉的事物帶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點。學生長時間在課堂中進行知識的學習,心中早已出現厭煩的情緒,教師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對教室進行全新的了解,可以讓學生對教室充滿新鮮感,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興趣。其次,教師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降低初中生心中對教師的畏懼心理,讓他們自然而然地對教師產生信任感,為積極的師生互動奠定基礎。
二、多樣教學方式引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高效的教學方式出現在教師的視野當中,有效地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創新能力是具有開放性的能力之一,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合理選擇教學方式,降低數學知識在學生心中造成的負面影響,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營造更加優質的空間。
1.多媒體教學解答重、難點知識
數學是具有一定難度的理工類學科,初中生心智不成熟,缺乏高效的學習方式,面對一時難以解決的數學問題很容易喪失自信心,阻礙著他們在數學學科中的發展。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要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重、難點知識,促使其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到課堂當中。多媒體技術包含很多有關動畫的設計,教師合理地對這門技術進行應用,可以帶動學生產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從而帶動學生取得更多的收獲。比如,在“三視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動態演示圖形各個面的特點。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圖形進行觀察,有助于加深知識點在他們心中的印象,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點。接著教師依據屏幕上的景象適當地進行拓展,讓學生說出不同角度觀看的感受,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進而推動學生創新思維的提升。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進行教學,學生的眼睛、耳朵都會被調動起來,保障了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知識的學習當中,促使其從知識當中產生更多的聯想。其次,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上豐富的教學資源,尋找數學知識點在生活中的應用,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知識點,開闊學生視野,對他們創新能力的提升及今后的生活都有積極的影響。
2.小組合作互動推動創新能力發展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把自己當作教學的主體,課堂上學生一心在下面記筆記和完成教師布置的習題。雖然可以幫助學生成績獲得一定的提升,但是影響他們創新能力的發展。并且初中生思想意識處于發展階段,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足的互動空間,使得數學課堂更加的活躍,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彌補自己的不足,為他們創新能力的產生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我向大家推薦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以這種方式為主導為學生營造優質的互動空間。加強學生之間交流為他們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創造機會。由教師根據知識點的內容布置開放性的試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解答,學生幾個人一起進行交流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擺脫一個人思考所帶來的乏味之感,還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他人的學習方式與思維特點,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問題的內涵,逐漸完善他們解題的思路,讓學生體會到更多數學探究的樂趣。教師積極地引導增加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的喜愛之情,進而在班級形成學生積極互動提升數學創新能力的優良氛圍。另外,教師可以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創造機會,讓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狀態參與到知識的學習當中,讓初中數學課堂以學生為主導,進一步提升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教師采用多樣化的引導方式為學生打造輕松高效的數學課堂,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參與到知識的探究當中,對他們創新能力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吳春陽.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學周刊,2015.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