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玲 崔錦鋼 金樹琦 郭曉玲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內蒙古 包頭 0400)
研究表明,各種炎性因子導致的局部或全身炎癥反應在冠狀動脈不穩定斑塊的發生發展及并發癥的產生中起著重要作用〔1〕。血漿內臟脂肪素是最近發現的一種新的致炎性細胞因子,能在泡沫巨噬細胞表達,誘導產生炎性介質白介素〔白介素(IL)-1β、IL-8、腫瘤壞死因子(TNF)-α、IL-6〕參與炎性反應〔2,3〕。另一項研究發現脂肪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斑塊破裂處表達上調,表明與斑塊不穩定有關〔4〕。脂肪素亦能刺激內皮細胞分泌血管內及生長因子(VEGF),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血管細胞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等細胞因子導致內皮功能障礙〔5,6〕。本研究旨在探討內臟脂肪素水平與冠狀動脈斑塊穩定性的相關性。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心內科因懷疑冠心病住院患者90例,據臨床表現及冠脈造影結果分為: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穩定心絞痛(UAP)30例,穩定心絞痛(SAP)30例;正常對照組30例(同期我院體檢中心行各項檢查均正常者中選取),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既往有心肌梗死、左心功能不全、瓣膜性心臟病、近期感染性疾病、免疫和血液系統疾病、腫瘤、近期各類創傷、肝腎功能異常;既往有過冠脈搭橋和接入治療者亦不入選。各組間性別、年齡、吸煙、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體重指數(BMI)無顯著差異(P均>0.05)。見表1。
表1 各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s,n=30)

表1 各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s,n=30)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1)P<0.01;與SAP組比較:2)P<0.01,3)P<0.05;與UAP組比較:4)P<0.01
組別 年齡(歲)性別(男/女)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高脂血癥(%)BMI(kg/m2)hs-CRP(mg/L)脂肪素(ng/ml)AMI組 62.43±7.5217/1360.0046.6763.3363.3327.2±2.503.78±1.611)2)4)18.65(13.05,21.63)1)2)4)UAP組 63.27±8.0512/1863.3343.3350.0056.6727.0±2.182.43±1.091)2) 13.15(9.58,14.7)1)3)SAP組 61.3±8.5517/1353.3336.6746.6736.6727.03±2.311.35±0.5210.25(8.83,12.67)正常對照組 62.03±7.0815/1550.0030.0053.3346.6727.7±2.331.27±0.528.3(6.9,9.43)
1.2 研究方法 各組均于行冠脈造影前,入院24 h內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2管(AMI和UAP患者入院后即刻抽取)。一管即刻離心后取上清液血漿分裝到FP管-70℃低溫保存,另一管進行肝、腎功能、血糖、血脂、高敏C反應蛋白(hs-CRP)等生物化學指標檢測。脂肪素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試劑購于美國 phoenix pharmaceutical公司)。
1.3 統計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t、Mann-Whitney U、Kruskal-Walli H及χ2檢驗,兩變量相關因素分析采用雙變量相關分析。
2.1 各組hs-CRP及脂肪素水平比較 四組間hs-CRP水平呈逐漸升高趨勢,AMI組和UAP組均與SAP組、正常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其中,SAP組與正常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脂肪素水平各組間呈明顯遞增趨勢,組間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 脂肪素與其他危險因素的相關分析 冠心病組脂肪素水平與hs-CRP呈正相關(r=0.782,P<0.01),其與年齡、性別、BMI無相關性。見表2。
2.3 多元性回歸分析結果 進一步以脂肪素為因變量,以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BMI、高脂血癥、吸煙、hs-CRP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只有hs-CRP最后進入方程,最優方程式為Y=6.887+3.269X(Y代表脂肪素,X代表hs-CRP),顯示脂肪素與hs-CRP獨立相關。

表2 脂肪素與其他危險因素的相關分析(r值)
脂肪素是日本學者新發現的一種脂肪細胞因子,其與動脈硬化斑塊穩定性的關系是目前是備受關注的熱點。Dahl等〔4〕發現脂肪素在不穩定斑塊的頸動脈和冠狀動脈中高表達,且在斑塊破裂的富含脂質區的巨噬細胞聚集處,發現脂肪素水平較高。脂肪素通過誘導單核細胞THP-1中的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活性增強,后者使細胞外基質降解,纖維帽變薄,最終引起斑塊破裂。這意味著脂肪素作為一種炎性介質,參與動脈硬化的形成及破壞斑塊的穩定性。Moschen等〔5〕研究發現脂肪素能夠刺激CD14+單核細胞產生多種細胞因子,來激活NF-κB核轉錄因子的活性,后者的活性對炎癥反應的啟動和放大起著至關重要的核心作用。本研究進一步表明脂肪素水平隨斑塊不穩定性增加而增加,尤其在AMI和UAP組,所以通過測定脂肪素水平,可以評價斑塊的穩定性,預測冠心病的危險程度。這一結論與國內楊洋等〔6〕研究結果相似。
hs-CRP是一種急性炎癥階段的非特異性反應蛋白。在正常情況下以微量形式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敏感度可達到0.007 mg/L。
有學者對冠心病患者尸檢發現,粥樣斑塊中聚集大量炎癥細胞,急性冠脈綜合征斑塊破裂常發生于粥樣斑塊的肩部,此區炎性反應最多,hs-CRP 沉積也最多〔7,8〕。Burke 等〔9〕的實驗基于因嚴重冠心病死亡的人群,研究發現血清hs-CRP水平升高與簿纖維帽數量相關,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隨之增加。國內外臨床試驗都證實hs-CRP升高與冠脈事件危險性升高明確相關,在急性炎性反應階段其濃度迅速增加上千倍。所以hs-CRP被公認為反應炎癥組織損傷的敏感、精確的客觀指標。本研究支持血清hs-CRP升高與動脈硬化斑塊的去穩定性有關,并且經逐步線性相關分析得出,冠心病組脂肪素與hs-CRP水平呈正相關,且hs-CRP為脂肪素的獨立相關因素。進一步證實脂肪素作為炎性因子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及粥樣斑塊失穩定性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脂肪素作為一種炎性因子參與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發展的進程,且隨斑塊不穩定性增高而增高。冠心病患者脂肪素水平與hs-CRP呈正相關,表明脂肪素可以通過促發炎性反應參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
1 方 芳,張 偉,楊 麗,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易損斑塊的血小板內皮細胞黏附分子1、內皮細胞選擇素抗體與心肌中相關基因多態性的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12):1110-6.
2 Chiu CA,Yu TH,Hung WC,et al.Increased expressin of visfatin in monocytes and macrophages in mal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J〕.Mediators Inflamm,2012;2012:469852.
3 Lu LF,Wang CP,Yu TH,et al.Interpretation of elevated plasma visfatin concent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Cytokine,2012;57(1):74-80.
4 Dahl TB,Yndestad A,Skjelland M,et al.Increased expression of visfatin in macrophages of human unstable carotid an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possible role in inflammation and plaque destabilization〔J〕.Circulation,2007;115(8):972-80.
5 Moschen AR,Kaser A,Enrich B,et al.Visfatin,an adipocytokine with proinflammatory and immunomodulating properties〔J〕.J Immunol,2007;178(3):1748-58.
6 楊 洋,羅 佳.冠心病患者血漿內臟脂肪素濃度升高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09;32(15):29-30.
7 任向東.MMP-2、TIMP-1及hs-CRP與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3):4670-1.
8 程慶榮,李結華,唐海沁.高齡冠心病患者腦鈉肽、D-二聚體、超敏C反應蛋白變化的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3):4524-6.
9 Burke AP,Tracy RP,Kolodgie F,et al.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values and atherosclerosis in sudden coronary death;association with different pathologies〔J〕.Circulation,2002;105(17):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