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琦 楊曦明 李寶萍 郭 楠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檢驗科,北京 100700)
慢性腎臟病(CKD)是一種緩慢發展的疾病,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隨著病情惡化進展為尿毒癥,危及生命。中醫認為CKD是一種正虛邪實、虛實夾雜的疾病。在CKD3期,中醫正虛分布以脾腎氣虛型為主,邪實分布多見濕熱型。CKD3期是腎臟保護性治療、延緩CKD進展至終末期腎病的關鍵時機。所以無論中、西醫,早期診斷和治療對于CKD的防治非常重要。24 h尿蛋白定量是臨床用于診斷CKD患者蛋白尿和隨訪的理想指標。但考慮患者留取標本繁瑣費時,國內外均有學者推薦用尿蛋白/尿肌酐替代24 h尿蛋白定量〔1,2〕。本研究通過分析尿蛋白/尿肌酐與CKD3期中醫證候的相關性,探討其在CKD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變化。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來源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及部分門診患者67例,男41例,女26例,年齡46~89(平均67.4歲)。
1.2 西醫診斷標準 依據美國腎臟基金會K/DOQ I工作組的《慢性腎臟病及透析的臨床實踐指南》〔3〕:將無論何種原因,只要存在腎損害或腎功能下降,且持續時間≥3個月都可診斷為CKD。本研究選擇腎小球濾過濾(GFR)30~59 ml/min的CKD3期的患者。
1.3 中醫證候診斷標準 依據2002年《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慢性腎衰竭中的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分為正虛5型,邪實5型〔4〕。本研究選取患者均屬于正虛5型,其中脾腎氣虛型29例,脾腎陽虛型24例,氣陰兩虛型5例,肝腎陰虛型4例,陰陽兩虛型5例。
1.4 檢測指標 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肌酐(Ucr)、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通過雅培c8000生化分析儀檢測;尿蛋白(UALB)采用西門子BN II特種蛋白分析儀。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及相關性分析。
2.1 主要癥狀出現的頻次和積分 67例患者的主證按嚴重程度分別計0、2、4、6 分,次證計0、1、2、3 分,分別計算出現癥狀的人數(癥現人),所占比率(癥現率)以及所有患者癥狀積分總和(總積分),并計算人均積分。有89.5%的患者都有倦怠乏力的癥狀,其次表現如夜尿清長、氣短懶言、腰膝酸軟、肌膚甲錯、脘腹脹滿等都有60%以上的癥現率。見表1。

表1 67例CKD3期患者主要癥狀出現的人數和總積分
2.2 不同中醫證侯分型組間腎功能指標比較 尿蛋白/尿肌酐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數按大小依次排序為:脾腎陽虛>脾腎氣虛>肝腎陰虛>陰陽兩虛>氣陰兩虛;脾腎陽虛及脾腎氣虛患者的尿蛋白/尿肌酐明顯高于其他三種證型(P<0.05),但二者之間無明顯差異(P>0.05);雖24 h Upro也以脾腎陽虛型和脾腎氣虛型患者升高較明顯,但與其他三型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2.3 尿蛋白/尿肌酐與CKD 3期中醫證侯分型的相關性 對CKD3期患者的尿蛋白/尿肌酐、GFR、肌酐及中醫證候積分進行數據相關性分析,尿蛋白/尿肌酐與肌酐成正相關(r=0.430,P <0.01),與 GFR 成負相關(r= -0.297,P <0.05);僅發現脾腎氣虛型患者尿蛋白/尿肌酐與中醫證候積分存在相關性(r=0.463,P <0.05)。
表2 中醫分型與實驗室各項指標相關性比較(±s)

表2 中醫分型與實驗室各項指標相關性比較(±s)
與脾腎氣虛和脾腎陽虛比較:1)P<0.05
中醫證型 n GFR UALB/Ucr(mg/mmol)24HUPro(g/24 h)Scr(μmol/L)BUN(mmol/L)脾腎氣虛 2938.4±8.1139.3±130.51.29±1.20160.3±27.710.4±3.6脾腎陽虛 2440.6±7.6229.2±301.61.55±1.68147.5±24.210.0±3.5氣陰兩虛 546.0±4.423.2±18.61)0.43±0.44134.9±7.61)11.1±1.7肝腎陰虛 443.6±9.639.2±27.21)0.52±0.44141.2±31.89.2±1.0陰陽兩虛 543.0±8.638.7±26.01)0.49±0.17138.9±19.98.5±2.0
CKD的病因病機為本虛標實,脾腎不足,風濕毒邪侵襲而致濕熱水邪內阻。病源于正虛,但往往由虛致實,產生濕熱、瘀血等。本研究通過對67例CKD3期符合正虛五型的患者中醫癥狀采集,發現最常見癥狀有倦怠乏力、夜尿、氣短懶言、腰膝酸軟、肌膚甲錯、脘腹脹滿等,中醫證型以脾腎氣虛型及脾腎陽虛型為主。從中醫各證型與尿蛋白/尿肌酐、24h尿蛋白定量及腎功能指標的相關性研究分析提示,各項檢測指標均數均高于正常參考值;CKD3期患者尿蛋白/尿肌酐與血清肌酐呈正相關,與GFR成負相關,脾腎陽虛及脾腎氣虛型患者尿蛋白/尿肌酐明顯高于其余三型患者(P<0.05),且其GFR較低;而24h尿蛋白定量雖也升高,但與其他三型差異不明顯,可見尿蛋白/尿肌酐檢測較24h尿蛋白更為靈敏地反映了患者蛋白尿的病情,便于區分中醫各證型,有利于臨床判定腎病損傷的程度以及腎病治療的效果。
本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尿蛋白/尿肌酐與患者中醫證候積分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由于標本量較小及患者主訴主觀性較強,僅發現脾腎氣虛型患者尿蛋白/尿肌酐與中醫證候積分存在相關性,其余各組二者之間未發現明顯的相關性。CKD3期多以蛋白尿為主要臨床表現,檢測尿蛋白/尿肌酐更便于患者留取,減少標本留取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出現尿蛋白異常,一定要積極治療并有效控制,防止病情惡化進展。尿蛋白/尿肌酐在脾腎氣虛型及脾腎陽虛型患者中升高的最為明顯,有助于揭示中醫證候的本質,為中醫證候規范化提供依據,探討了現代醫學臨床指標與中醫證候的相關性關系。
1 Yamasmit W,Wongkitisophon K,Chamenvidhya D.Correlation between random urinary protein toc reatinine ratio and quantitation of 24-hour proteinurin in preeclampsia〔J〕.J Med Assoc Thai,2003;86(1):69-73.
2 高 娃,孫德珍,趙建榮.慢性腎臟病患者隨機尿尿蛋白/尿肌酐測定及臨床評價〔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7;30(8):36-9.
3 王海燕,王 梅.慢性腎臟病及透析的臨床實踐指南(附述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75.
4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