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晨 周 偉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 杭州 310053)
老年腹股溝疝患者多合并基礎疾病,提升了手術風險〔1〕。此外,老年患者腹壁薄弱等因素易導致術后較高的病情復發率〔2〕。本研究選取在本院擇期行手術治療的老年腹股溝疝患者,根據患者經濟情況分別選擇開放或腹腔鏡無張力疝修復術,對比兩種術式的療效和安全性,探討老年腹股溝疝患者治療的理想術式。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本院擇期行腹股溝疝修復手術的老年患者148例。入選標準:年齡≥60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Ⅰ~Ⅱ級;復發性或原發性腹股溝疝。排除標準:需急診手術的疝;難復性疝;患者有下腹部手術史。根據患者的經濟情況選擇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TEP組)或開放填充式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開放組),對于復發疝或雙側疝患者選擇TEP。其中TEP組70例,男68例,女2例,年齡60~91〔平均(66.18±3.20)〕歲;疝部位:單側62例,雙側8例;疝類型:斜疝51例,直疝19例;疝分型:Ⅱ型35例、Ⅲ型30例、Ⅳ型5例。開放組78例,男76例,女2例,年齡60~89〔平均(66.02±3.15)〕歲;疝部位:單側64例,雙側12例;疝類型:斜疝53例,直疝25例;疝分型:Ⅱ型40例、Ⅲ型34例、Ⅳ型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疝部位、疝類型之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術前1 h靜脈滴注3.0 g阿洛西林鈉,若患者對青霉素過敏則靜脈滴注0.8 g的克林霉素磷酸酯。TEP組患者取仰臥位,局部麻醉20例,連續性硬膜外麻醉50例。手術采用3點穿刺法完成,在臍下緣偏側1 cm作1.5 cm處小切口,鈍性分離腹直肌與后鞘間隙。若推開腹白線中隔較為困難時可部分剪開。腹膜外間隙充分游離后找到疝囊部位并進行游離使其與精索分開,當疝囊體積較大不易分離時刻將疝囊結扎后橫斷。充分游離腹膜外側間隙,到髂血管和髂前上棘。在腹膜外間隙處平整放置3DMax補片,大小為9.0 cm×14 cm,若為雙側疝則經同一切口使用相同的方法將對側游離,補片大小選用16 cm×16 cm,將整個肌恥骨孔覆蓋。使用無損傷鉗將補片的兩個下角壓住排凈CO2,確保補片平整并且和腹膜緊貼,不需要進行縫合。使用4~0人工合成多股編織可吸收線縫合皮膚,3~0吸收線縫合腹直肌前鞘。開放組患者取仰臥位,局部麻醉27例,連續性硬膜外麻醉51例。手術按照Rutkow方法進行,采用2~0人工合成多股編織可吸收線間斷縫合將Bard網塞和平片進行固定,切口采用3-0可吸收線連續縫合。患者皮膚采用連續皮內縫合,若未雙側疝采用相同的方法修補對側。
1.3 觀察指標 采用五級評分法(VRS-5)對患者術后24 h和術后1 w時疼痛情況進行評價,具體為:無疼痛(1分)、輕微疼痛(2分)、中度疼痛(3分)、重度疼痛(4分)、無法忍受的疼痛(5分)。術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觀察術后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陰囊水腫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計量數據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對比 TEP組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16例(22.86%);開放組21例(26.92%),兩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對比〔n(%)〕
2.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對比 TEP組患者術后24 h和1 w疼痛評分〔(2.05±0.69)分,(0.68±0.13)分〕均明顯低于開放組〔(3.29±1.52)分、(1.41±0.60)分〕(P<0.01)。
2.3 兩組患者圍術期情況對比 TEP組手術時間、住院費用均明顯高于開放組,術后住院時間明顯少于開放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情況對比(±s)
分組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費用(元)術后住院時間(d)3.73±1.69開放組 7864.10±17.8420.09±9.855007.25±1144.825.08±2.51 t值 4.853 -0.1288.842 -3.844 P值TEP組 7078.25±11.5720.01±10.177 024.18±1748.600.0000.8990.0000.000
TEP為臨床中常用的手術方式之一〔3〕,具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但老年腹股溝疝患者由于多合并心臟或呼吸系統疾病,手術存在一定風險。同時老年腹股溝疝患者由于腹壁肌肉較為薄弱,且常伴有便秘,容易使腹腔壓力升高,進而導致術后病情復發〔4〕。隨著腹腔鏡手術的發展,微創手術逐漸在腹股溝疝患者中推廣應用,具有創傷性小、安全系數高等優點〔5〕。
本研究說明TEP通過同樣的切口對雙側疝同時進行修復,創傷程度明顯低于開放組中的雙側切口,使手術創傷明顯降低,有助于縮短術后康復時間,提高生活質量。TEP還能夠在不取出上次手術填充物的條件下修復疝,有效降低了多分離照成血管神經損傷的風險,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本次研究中無疝復發,總結經驗為:手術主刀醫師有豐富的相關經驗,根據老年腹股溝疝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術式,同時在補片及網塞得選擇上要盡量大并良好固定,避免補片打折,術中在對斜疝或直疝修復時注意發現同時存在的病灶。
開放性手術由于便于操作,對醫療設備要求低,患者醫療費用較低,適用于基礎醫院和低收入患者。此外,老年腹股溝疝患者中多合并有循環系統或呼吸系統疾病,對全麻無法耐受、CO2氣腹、無法行硬膜外麻醉,均可選擇局麻狀態下行開放式無張力疝修復術。在有能力開展TEP的醫院中,對符合手術指征的老年腹股溝疝患者應首選TEP,以減少手術創傷,提升老年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1 梅繼軍,袁 鵬,臧 宏,等.老年男性腹股溝疝140例臨床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3):1898-9.
2 魏春生.老年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46例體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24):3803-4.
3 于華杰,滕安寶,查曉光,等.3種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比較〔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4;49(2):267-70.
4 趙洪軍.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36):4046-8.
5 楊貴銀,湯敬東,王昆華,等.改良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老年腹股溝疝中的應用(附85例報道)〔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3;16(1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