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云主人
孔子的《論語·子張》里說“學而優則仕”,但是大家可能想不到,在上古時期,中國的國情還是“廚而優則仕”。
夏、商、周是上古三代。夏的開國君王是禹,而末代君王就是暴虐的桀。商湯想起事推翻桀,取而代之。他聽說有一位伊尹很賢明,如果有了他,大事可以成功。伊尹是一個奴隸,在奴隸主有侁氏家中當廚。商湯向有侁氏提出要伊尹,可能是要買吧,有侁氏不同意,認為伊尹廚藝很好,家里沒有他將舉座為之不歡。聰明的商湯開口說:“我娶您的女兒為妻,將伊尹作為陪嫁奴隸給我,這總可以了吧?”有侁氏說:“我女兒的一家吃得快樂,那當然可以。”伊尹就這樣背負鼎(煮肉的鍋)、俎(刀砧板)作為陪嫁奴隸到了商湯那邊。但商湯其實并不是要伊尹下廚房,他讓伊尹齋戒沐浴,在太廟里迎接他,在他身上涂上公豬血,并讓他跳過火圈(都是辟邪的行為),讓他說一說治國的道理。伊尹卻開了一個食單給他,里面所列的食材,恐怕今天看也還是好東西。這一番話說得商湯饞涎欲滴,說:“我能嘗一嘗吧?”伊尹說:“不行,因為這是天子享受的規格。您想品嘗這些東西,只能推翻夏桀,去當天子。”商湯立即拜伊尹為相(就是宰相,主宰天下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
更早的是上古三代的篯鏗,就是因為做了個雉羹治好了堯的胃病,被封在大彭城,所以人們稱他為彭鏗。大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徐州有彭鏗的塑像,他是徐州的守護神。彭鏗作為御用營養師,身體力行,堅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又勤政親民,活了800歲,到商末已有700多歲,娶了幾十個老婆(老婆活不過他,老婆死了再娶),生了100多個子女。這也是“廚而優則仕”一例吧!
在這兩位廚師之后,還有一位名廚易牙,不過此人品德很不好。易牙是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的弄臣。有一年冬天,齊桓公想吃羊羔肉,可是冬天羊不產羔,易牙竟將自己還是嬰兒的兒子,加上牛奶,蒸熟了獻給桓公,大得桓公歡心。齊國弄臣還有兩人:豎刁和開方。豎刁為了拍桓公馬屁,將自己閹割了,去服侍桓公(可以近距離或零距離服侍)。開方則違背當時“父母在不遠游”的庭訓(家規),不遠千里去服侍桓公。這三人擾亂宮室,獨攬大權,害死桓公(筑墻將他餓死),將齊國搞亂,最后導致亡國。這就是上古時代,“廚而優則仕”的實例。
清代袁枚因有一本《隨園食單》而位列美食大師,但這大師是品嘗有功,還有一位“天廚星”的后盾,那就是王小余。袁枚還寫過一篇《廚者王小余傳》。王小余死后,他每飯思之還潸然淚下。乾隆年間,還有一位曹能始先生,家廚董桃楣。曹有位朋友赴四川督學,想帶董桃楣去執廚。董不肯去,曹怒而逐之。董下跪,說:“我本是天上的天廚星,因為您是天上的文曲星,所以特來伺候您。而那位督學是凡人,怎配享受我的廚藝呢?”說完忽然不見,據說是回到天上去了。
如此大談“廚而優則仕”,并非號召有成就的廚子都去做官,而是要提高廚師的社會地位,重視廚師的創造性勞動。還有就是總結他們的經驗,以文字和視聽手段保存下來。還要在整理地方志、餐飲史時,多聽聽一些年事已高、碩果僅存的大師的“口頭歷史”,說句不好聽的話,“做一些搶救工作”。我一直認為,本世紀餐飲業的競爭應該是創意和廚師的競爭。
“廚而優則仕”不但需要社會的重視,也需要廚師自身的努力。老一輩的“天廚星”無一不是熱愛烹飪,努力學習,鉆研廚藝,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本幫泰斗李伯榮,生于烹飪世家,長在本幫老店,幾十年來,一直在鍋臺灶邊忙碌,承上啟下(本家五代廚師,他是第三代。本幫菜中更是傳承技藝,又有發揚創新)。直至今日,還誨人不倦。還有海上名廚莫有財,同其父莫德峻,兄莫有庚,弟莫有源,開創了海派揚菜新幫別,在“莫有財廚房”中獻藝于“星五聚餐會”之間,調鼎于梅蘭芳、周信芳、俞振飛之前。其代表作蜜汁火方、拆燴魚頭、三套鴨、生仁牛肉湯等膾炙人口,功莫大焉,技莫高焉。退休之后,聘者盈門,可又有誰將莫大師技藝用文字、音像保留下來了呢?如今大師已仙逝,遺憾也無法彌補了。
如今馳騁烹壇的許多大廚,包括有大師頭銜者,一旦成龍、成鳳了,拳也離手,曲也離口了。他們熱衷于包廚房、上電視,凡作秀之事絕不錯過,但如何將廚藝保持、傳承下去,卻是考慮不到了。如此這般,人們怎么會尊重你、追捧你呢?前幾年,我在英倫酒店吃過丁忠華的菜。聽說他自己開了一家“媽媽家”,不顧天熱暴雨沖過去,以致上車時一腳踏空,鼻梁跌破,但吃到丁大廚的茭白炒鱔絲、炒豬肝,哪怕土豆色拉,真是媽媽家老味道,一點沒有悔意。這大概就是我心目中的“廚而優則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