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荷 何裕民
人際關系影響病情恢復
●本刊記者:一項研究報告發現癌癥患者配偶的支持會使患者采取更積極的態度對待治療。此外,社會支持因素與癌癥患者的生存期也密切相關。
○何裕民:如一個人有較為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包括家庭、親戚、朋友關系,能得到較多人的理解、支持,那他在挫折、失敗、失落或生了癌以后,可隨時找親朋好友傾訴,獲得理解與情感的幫助,尋求必要的支持。如此一來,自我走出困境的可能性就大,自我調適能力就強;反之,則很容易罹患多種心身疾病。而康復期的患者,若能有相應而足夠的社會支持,會對他的長期康復產生積極的支撐作用。這也是我們積極倡導患者一旦身體許可,就應該及時、適度地投身有益的社會活動,從而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的緣由所在。
與健康者為伍
●本刊記者:美國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弗里德曼等經過多年研究,從多如牛毛的生活習慣中總結影響壽命的決定性因素,列出了長壽關鍵要素排行榜。其中,第一位的是人際關系,第二位的是性格特征,第三是職業生涯,第四是生活細節,第五是戒除不良習慣,第六是與健康者為伍。對此,您怎么看?
○何裕民:這種研究很有意義。當然,他們是心理學家,比較偏重于心理健康問題。其中,“與健康者為伍”更是令我有話要說。我早就注意到:健康也有群集現象。常與健康者為伍,可幫助自己守住健康;常與病懨懨者交往,你也會受累!包括觀察到腫瘤患者出院后經常和誰聯系,和誰在一起,長期與哪些人交往,都決定著他們能否順利康復。
●本刊記者:也就是說,病人也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何裕民:可以這么說。在我的門診患者里,有4個患者從2006年開始起自發組成一個小團隊,四個人包括三男一女,三個男性都是晚期肺癌患者,女性則是卵巢癌轉移到腸的患者,病情都較重。他們經濟條件不錯,因常來看病便相識了,無意間組成了一個具有社會學意義的非正規團體。他們常結伴在近郊旅游,結伴參加各種活動,經常打電話交流溝通。不久,這些患者一個個走出了癌癥陰影,他們的隊伍也越來越大。現在,這支隊伍已增加到30人。非常有趣的現象發生了——凡是進入這個團隊的,原來愁眉苦臉、唉聲嘆氣的患者,逐漸變得陽光了;有些晚期的患者,進去后,一個個居然都很好地活著。到現在為止,他們的日程常安排得滿滿的,自娛自樂享受著生活,享受著康復過程。這就是相互之間給予的“正能量”,這種“正能量”就是通過相互凝聚在一起產生的。
而與之相反,有些患者間盡管經常也有聯系,但一聯系就是訴苦,就是談不好的消息,談自己身上的這個不適、那個不好,或者說說哪個朋友又“走”了,這些患者大多也很難渡過難關。因此,正反兩方面的事實表明:與健康者為伍,是渴求長壽、希望從兇險中走出來、加速康復的非常重要的技巧和原則。
講到這兒,我們還觀察到更多的現象:很多腫瘤患者回到家后,把自己鎖起來,和誰也不交往,盡管家庭照顧是呵護備至,但是這種患者也大都早早就走了。
●本刊記者:由此可見,有一個“正能量”的心態,與“正能量”的人交往,對于癌癥的康復也是非常重要的。謝謝何教授,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