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
年過半百的劉女士,患有高血壓病,總感覺胸口悶悶的,嚴重的時候似乎氣都喘不過來,夜晚失眠,噩夢紛紜,情緒不高,體力不佳,去醫院作了多項相關檢查,并沒有發現有新的器質性疾病問題。但劉女士整天覺得自己一定得了嚴重疾病,肯定沒有被查出來,心情愈發郁悶,感覺十分痛苦。臨床上會遇到很多類似的病人,雖然經過多方診治,但是身體不舒服的狀態卻始終存在,這是“心”病所使。
古人眼中的“心病”
在中國古代,有不少醫家認識到關注患者心理、精神問題的重要性,如華佗在《青囊秘錄》中就言及:“善醫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其次則醫其病”。又如,《素問·舉痛論》中告知情志與心身疾病關系密切,言道:“百病皆生于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有一部分心血管病患者往往都伴隨著一些“情志病”的特點,從中醫理論的角度來說,“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調暢情志”、“養心安神”等觀點,及疏肝氣、清肝火、補心氣、祛心火等治則,常常在臨床發揮較大的作用,逍遙散、安神定志丸、天王補心丹、百合知母地黃湯、甘麥大棗湯、柴胡疏肝散等方劑也在臨床得以經常選用,并常常取得一定療效。
“雙心”診療模式
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率先在國內提出了“雙心”診療模式,也稱為心理心臟病學或精神心臟病學,主要是研究人的精神與心血管系統疾病之間的關系,并通過控制精神心理疾病從而干預心血管系統疾病的轉歸。
目前已有證據表明,包括抑郁和焦慮在內的精神心理問題,對心臟有負面影響,一方面,心血管病患者由于心理應激及心理負擔過重,常常伴發緊張、焦慮、驚恐、悲傷、抑郁等精神心理問題,另一方面這些精神心理問題又會進一步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病率和病死率。
從中醫整體觀辨識“身心同治”
人們要在積極防治冠心病、高血壓、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等心血管系統疾病的同時,加強對“人”的整體關注,注重對“心”的兩面診治。臨床上,很多既患有心血管疾病,又伴隨出現抑郁、焦慮、失眠等精神心理疾病者,可將其歸屬于祖國醫學“郁證”、“不寐”、“臟躁”、“梅核氣”等等病證范疇。
例如,患者以心情抑郁、情緒不寧、易怒喜哭、夜寐不安等為主要表現者,就可按“郁證”辨治,疏通氣機為總治則,辨為實證者根據具體證型可予以:疏肝理氣解郁——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清熱——丹梔逍遙散,化痰理氣解郁——半夏厚樸湯等;辨為虛證者根據具體證型可予以:養心安神——甘麥大棗湯,健脾養心——歸脾湯,滋陰清熱、鎮心安神——滋水清肝飲。
再如,患者以入寐困難、寐而易醒后難以再寐、或時寐時醒、或夢多紛紜、或嚴重者整夜不能入寐等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者,就可按“不寐”(即“失眠”)辨治,辨為實證者根據具體證型可予以:疏肝瀉熱、佐以安神——龍膽瀉肝湯,化痰清熱、和中安神——黃連溫膽湯;辨為虛證者根據具體證型可予以:滋陰降火、養心安神——黃連阿膠湯、朱砂安神丸,補養心脾——歸脾湯,益氣鎮驚、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
除藥物治療外,加強心理疏導,鼓勵患者適度運動,開展音樂療法,注重陶冶情操,即移情易性,以及配合氣功、太極拳等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