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國
幽門螺桿菌(簡稱Hp)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巴里·馬歇爾首次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2005年10月3日,澳大利亞消化科臨床醫生巴里·馬歇爾和病理學醫生羅賓·沃倫提出了幽門螺桿菌與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發病相關的病因學說,并進一步驗證了長期的消化性潰瘍會導致癌癥,因此獲得了200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不幸的是,這段小故事被我們某些國人斷章取義,以訛傳訛,說成是一旦被幽門螺桿菌感染就會導致潰瘍病或癌癥,造成很多年的談“菌”色變。幽門螺桿菌真的就那么可怕嗎?
幽門螺桿菌“你弱他才強”
事實并非如此,不是所有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人都必須接受治療,換句話說,沒有必要將幽門螺桿菌“斬盡殺絕”。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先來談細菌。從我們出生離開母體后,就開始了同周圍富含微生物的自然環境的密切接觸,因而人體的體表皮膚和與外界相通的口腔、上呼吸道、腸道、泌尿生殖道等粘膜及其腔道寄居著不同的微生物種類高達上萬種。這些微生物中的絕大部分是有益菌,是對人體有益的,正是這些有益的細菌維持著我們的健康。
這些寄生在我們身體中的細菌,正常情況下與宿主相安無事,互相適應,互相幫助,各種微生物之間也相互制約而保持一個彼此共存的狀態。
我們所說的幽門螺桿菌,正是屬于他們的種類之一。如果在一定條件下,這種平衡關系被打破,原來不致病的正常寄生細菌有可能會成為致病菌,這種在某種條件下使人致病的細菌我們稱為機會致病菌,也稱條件致病菌。
大多數情況下,幽門螺桿菌只有在人體抵抗力減弱的情況下才會出來作怪。套用一句俗語“Hp(幽門螺桿菌)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他就強”。類似幽門螺桿菌這樣的機會致病菌數不勝數,通過用抗生素“殺菌”是殺不絕的。
體檢陽性不代表現在感染
反之,如果過度應用抗生素,倒會引起機體的耐藥性、頭暈、皮炎、藥物過敏等不良后果,嚴重的甚至會引發藥物性肝損害。過度應用抗生素致使腸道菌群失調引起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也是很常見的。所以,對沒有臨床癥狀的人使用抗生素殺滅幽門螺桿菌弊大于利。
西方醫學幽門螺桿菌的研究始終沒有停止,繼羅賓·沃倫和馬歇爾之后,美國的Anil Rustgi 和Hashem B.EI-Serag 博士于2014年在《新英格蘭雜志》發表文章提到:幽門螺桿菌能調節胃酸產生,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病人食管腺癌風險減少41%。這樣看來,幽門螺桿菌還有有益的一面呢!
最后要說的是,體檢查出陽性不代表現在感染。目前很多的體檢是用血清抗體測定,這種檢查的方式查出的抗體陽性,只能說明你曾經感染過幽門螺桿菌,現在機體對幽門螺桿菌有抵抗力而已,并不能證明你現在有感染,更不能表明你感染的程度和細菌活躍的程度。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
綜上所述,幽門螺桿菌具有兩面性,在胃體健康、胃功能正常的情況下,可以讓幽門螺桿菌共存,沒必要刻意殺滅;在胃功能受損,引發胃病的情況下,及時咨詢醫生,通過整體治療,重建人體正常菌群的平衡,以達到盡快治愈胃病,恢復正常的胃功能的目的。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才是治愈這類疾病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