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我是一個剛剛再婚的女人。我生平最討厭濫耍權威的男人,總愛像大爺似的指使人,可偏偏我父親和前夫就都是這樣的人,現在的丈夫也開始露出這種討厭的特性,我真不知道怎么會跌入這種怪圈,這日子還能過嗎? 沈陽:馮霞
人在成年之后,與父母之間仍或多或少有些殘存的心理情結。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們是在與配偶相處,其實是不斷重新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系。很多與父母間未得到解決的心理問題,也常被帶入婚姻之中。
心理情結會惡性循環
一個人不論到了何處,與何人結婚,心中的新舊“情結”永遠會跟著他。這些情結若得不到解決,同樣的錯誤可能一犯再犯。也就是說,尚未解決的、被帶進婚姻中的殘余情結愈多,要渡過婚姻之河的危險性也就愈高。
在婚姻中,我們常會莫名其妙地被配偶“激怒”。有時我們對配偶的某個表情、某個動作或某部分性情都覺得特別忍無可忍。更為不幸的是,這種不檢討自己的心理情結就好像一個程序,只怪別人按了自己的按鈕,使自己生氣的現象,在婚姻中比比皆是。婚前與父母間的舊情結尚未解決,現在又與配偶彼此傷害,制造新情結,使沖突愈演愈烈。新仇加上舊恨,嚴重破壞夫妻之間的感情。
自我覺察心理情結的存在
其實,人心中的這些“心理程式”或“心理情結”都是可以改變的。要改變這個程式的第一步,就是警覺到它的存在。需要明白,我們之所以會生氣,其實是與自己相關,別人只不過是按了按鈕。那些殘存的心理情結就好似在成長過程中被設定在自己心板上的“心理程式”,別人按了某個特定的“按鈕”,說了某句話或做了某件事時,經過了自己心中程式的解釋與處理,就產生了某些情緒或行為反應。或者更確切的說,使我們產生不快反應的,是自己心中的“情結”與“程式”,以及我們自己所戴的有色眼鏡。而這一部分,就是我們自己該負起責任改變的。
改變了思想,就可以改變情緒反應。人永遠無法控制他人的言行,不能強求別人不按心理按鈕來激怒自己,要使自己快樂的惟一方法是使自己變得更健全、更快樂。
自己先成為合適的伴侶
我們常說,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婚姻中不能期待值過高,更不能存“尋找救主”的心態。很多人期望著世上某處會有一個人,是自己“完美的另一半”,而只要找到那人,自己就馬上脫胎換骨,各種問題與重擔全消,立即可以變得快樂。實際上,婚姻解體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自身不成熟,又對伴侶期望太高。雙方都期望從對方身上得到愛,得到安全感,而自己卻沒有能力給予對方也渴求的愛與安全感。自己不能給予,卻一廂情愿地把對方視為完美,期望對方以完美的行為來對待自己。這是自私的想法,也是對伴侶殘酷的要求。
兩個心理不成熟,不健全的“半人”,不能因“互補”而建立一個美滿的婚姻;因為美滿婚姻的計算公式不是“+”號,而是“ⅹ”號——1/2乘以1/2等于1/4,在婚姻愛情關系中的兩人,都必須是1,相乘之后才會等于1。所以,無法在婚前學會獨立自主,不能成為一個快樂的單身者,就無法在婚后做個快樂的丈夫或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