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穎
痛風:從王的疾病到疾病之王
■ 吳穎

鄒和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風濕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華山醫院倫理委員會主席;復旦大學風濕免疫過敏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分子與轉化醫學研究所所長、國際硬皮病臨床與研究協作網副主席。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第七、八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風濕免疫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上海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2011年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
2015年5月6日,普通的一天,和風煦日。早上6點多,鄒和建教授步行到華山醫院,先將前一天晚上完成的《促尿酸排泄藥物藥物的合理應用》一文發表于“痛風病友會”APP中;接著又重新設計了微信公眾號的菜單、更新了兩個網站。8點鐘,準時參加一個病人的會診。9點,周圍漸漸褪去早高峰的喧囂,院里稍許安靜,鄒教授打開PPT,將周末需要講授的內容仔細審查和補充。9點半,我們的采訪如期進行……。
這,就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風濕科鄒和建教授一個普通的早晨。看診、科普、教學,林林總總而又井然有序。在對鄒和建教授的采訪中,我們也漸漸揭開了“痛風”神秘的面紗。
在過去,痛風多見于生活優渥、豐衣足食的帝王將相,所以被稱為“帝王病”(king’s disease)。古今中外歷史上,不少領袖、社會名流都飽嘗過痛風的折磨,如:亞歷山大大帝,法國國王路易七世、路易十四世、拿破侖,英國皇后安妮,美國總統富蘭克林,我國元始祖忽必烈皇帝,宗教領袖馬丁路德金、約翰卡爾文以及著名科學家牛頓、哈維,英國大文學家米爾頓等都曾是痛風患者。
人體就像一臺超智能的精密儀器,正常情況下,體內產生的尿酸和排出尿酸達到動態平衡,血液中的尿酸濃度維持在穩定水平。人體的尿酸來源于體內嘌呤的代謝。新陳代謝中,衰老的細胞被清除,細胞中的DNA被降解,產生了大量內源性嘌呤;另外也可以通過食物攝入一定量的外源性嘌呤,如海鮮、啤酒等都是高嘌呤食物。當尿酸生成過多或者尿酸排出減少時候,血液中的尿酸就會增高,導致高尿酸血癥。當尿酸水平增高超過在血液中尿酸的飽和濃度時,尿酸鹽(尿酸鈉)就會析出,沉積在關節腔,導致急性痛風的發作。
改革開放以前,或者更早的時期,吃肉是生活中一個縈繞不開的夢想。如今,普通大眾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酒、肉、海鮮都上了尋常人家的餐桌,飲食結構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嘌呤食物攝入顯著增多。然而,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很多疾病發生率提高。痛風不再是上層社會的“專利”,逐漸成為一種大眾的常見病、多發病。1958年以前,我國僅有25例痛風報道。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我們飲食中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嘌呤類物質攝入的增加,平均壽命的延長,痛風發病率也明顯提高。90年代,北京、江蘇等地有幾千例報道,痛風住院人數直線上升。近十年中,痛風的患病率增加了48%,被稱之為“病中之王”(king of the diseases)。
痛風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5世紀,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就對痛風有過描述記載。數千年的時光,讓痛風從“帝王之病”發展成了“病中之王”。人們對痛風的認識也逐步地深入和科學,古時候曾認為這是“邪惡的水滴”在作祟;到如今,醫學專家們已從發病機制、臨床治療、疾病干預和預防著手,全方位對痛風進行深入研究。痛風的發生部位其實是人體防御功能與關節腔內沉積的尿酸晶體的戰場。人體天然免疫反應瀑布式展開,與沉積到一定量的尿酸晶體進行殊死搏斗。復雜的級聯反應瞬間發生,疼痛來得如風般迅疾,痛風便因此而得名。
過去傳統認為痛風發病的原因9成是由于腎臟的排泌功能減退引起的,但是鄒教授對此并不認同,他認為,痛風患病率的上升的同時,發病原因也隨之發生變化。在過去,由于飲食和環境一般不會造成過度的負荷,因此一旦出現高尿酸血癥和痛風,往往是由于腎臟排泄功能障礙有關,然而如今已經時過境遷,由于營養的高度攝入,高尿酸血癥和痛風已經變成了飲食主導的健康問題。
談起痛風的規范化診治,鄒教授略顯凝重,“這是一條任重道遠的路”。由于很多醫生認為這個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疾病,加之一些藥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得痛風的規范化診治比例約莫只占五分之一。如何普及痛風的規范化診治,這也是鄒教授近幾年重點工作之一。
秋水仙堿、解熱鎮痛藥和糖皮質激素被稱之為在關節炎急性發作期的治療中的三大金剛。怎么合理使用?需要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對于秋水仙堿的說明書劑量,鄒教授認為并不太合理。經過臨床實踐,現在的劑量按照國際指南只有說明書的四分之一。有效治療的同時,避免了很大副作用的發生。
要想從源頭上治療痛風,還得從降尿酸下手。如何抑制尿酸的生成、促進尿酸的排泌是關鍵。別嘌醇是抑制尿酸生成的經典老藥。在美國,別嘌醇是首選的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在60多年的使用時間中,以其價廉物美而受到醫生和病患的喜愛。然而在中國乃至亞洲地區使用的時候,約有2%的服用者會出現嚴重的皮膚過敏反應(Steven-Johnson綜合征),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致命的。研究發現,黃種人群HLA-B*5801基因攜帶率較高,并與別嘌醇的嚴重不良反應具有強烈關聯性。針對這一現象,華山醫院率先開展了HLA-B*5801的基因檢測,通過檢測患者是否攜帶該基因,避免對檢測陽性患者使用別嘌醇,從而保證用藥的安全性。
苯溴馬隆是促進尿酸排泌的藥物代表。由于苯溴馬隆的作用是促進腎小管的排泌,所以對于這類藥物的使用前提是患者不能患有腎結石,否則會雪上加霜。
非布司他的上市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因為它既避免了別嘌醇的副作用,又能抑制尿酸的生成。2012年,被《美國高尿酸血癥痛風診療指南》推薦為一線用藥。尤其對于一些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選擇降尿酸藥物需要非常謹慎,非布司他成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如果我們用這樣一句話來描述鄒教授,也許不會有人否定:“痛風領域的IT精英;IT屆的痛風專家”。鄒教授也許是為數不多的在20世紀90年代搭建自己個人網站的醫學專家,他在個人網站中寫道:如果能將他的醫學背景和IT技術的愛好完美地結合起來,這無疑將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作為一個痛風權威專家,鄒教授一直努力實踐著這一理想。他將網站、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玩轉”得不亦樂乎,給痛風患者帶來方便。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對于眼下炙手可熱的移動醫療,鄒教授認為:移動醫療是將移動網絡和移動設備用于醫學。移動醫療無法替代傳統醫療的作用,然而卻不失為傳統醫療的一個重要補充。移動醫療的發展,可以讓醫生的工作更加高效。以往需要走進病房、走到病人眼前才能得到的信息,可以通過移動設備和移動網絡,利用等車、等電梯等碎片化的時間中獲得,無形中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僅僅用于醫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今后的養老、運動中都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讓在外工作的兒女,隨時關注家中老人的健康數據;讓運動場邊的醫生隨時監測長跑運動員的各項指標等等,有效地避免運動猝死悲劇的發生。
醫學專家們往往身兼數職,還常常參加一些公益科普活動,只恨不能分身,感嘆“時間都去哪了”。1996年,作為中國第二位職業病臨床醫學博士,鄒教授燃起了對痛風的研究興趣,在其他專家教授的幫助下,將團隊的目光從職業病轉向了明顯呈上升趨勢的風濕病學,華山醫院風濕病學科就此誕生。19年來,華山醫院風濕職業病科已經發展成為在上海乃至全國有名的學科,病人趨之若鶩,人才脫穎而出,梯隊日臻完善。2011年,鄒教授團隊申請到了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400萬的重大項目,填補了國內此方面研究的空白。
鄒教授的工作內容百花齊放,臨床、科研、教學兼顧,同時還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管理網站和APP,鄒教授說,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便不會覺得枯燥。也許將濃厚的興趣愛好和自己的專業背景相結合,永遠保持工作的新鮮度正是鄒教授總能不斷收獲新成績的秘訣所在。
·專家論壇·
201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