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南

以“生活在別處——夢想與現實”為主題的第六屆大理國際影會于8月6日至8月10日舉行。大理國際影會藝術總監鮑利輝形容此次影會從 “2.0”變成了“3.0”時代,在內容和結構上又有新突破,不僅首次舉辦了“南亞、東南亞攝影節主席圓桌會”,也開始了“攝影節+博覽會+器材精英薈”模式的嘗試,專家見面會的專家陣容擴大了,移動互聯網下的圖片產業亦成為影會關注的焦點之一,還同騰訊圖片、努比亞智能手機、快拍快拍網等一起玩起了手機影像“眾籌”。
不過,活動形式多元之外,影像內容的多元才是讓影會更有看頭、更吸引人的關鍵。作為大理國際影會“安身立命之本”的攝影展覽在內容上較往屆也更為豐富,國際展達到105個,國內展達到200個,作品數量超過了10000幅。
此次影會,值得關注的海內外展覽資源不少。由香港著名策展人秦偉策展的《在大洋的彼岸——拉丁美洲當代攝影展》是南美洲著名攝影師首次以群體的面貌進入中國攝影節進行展出;《北風——北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貝爾法斯特學院作品展》則為觀眾展示了歐洲美學革新后所帶來的與眾不同的視覺體驗;香港1960年代面貌的紀實作品展中,六位攝影師的作品詳細記錄了那個時期香港的民俗風情、自然風光、城市建設與社會熱點,可謂香港六十年代的圖片史書;由傅爾得策展的謝春德、吳天章、陳界仁、沈昭良、郭英聲、李小鏡六人聯展呈現了臺灣攝影在前進的過程中的現實處境。
8月10日晚,評審委員會揭曉了本屆影會各獎項:聞丹青《越南的卡帕》、尚陸《巴黎雅顧影樓變身記》與楊延康《一路向西》獲得了“中國攝影家協會策展委員會飛馬獎”特別獎;傅爾得《肌理之下—臺灣當代攝影聯展》、金酉鳴《回望—當代語境下的影像探索聯展》與王禮貴的《攀登攝影藝術高峰——極限之美》獲得“中國攝影家協會策展委員會飛馬獎”;Klueppel Karolin的《女兒國》獲得了2015DIPE“金翅鳥新銳攝影師大獎”;2015DIPE“金翅鳥最佳策展人獎”由傅爾得《肌理之下—臺灣當代攝影聯展》獲得;臺灣攝影家謝春德獲得2015DIPE“金翅鳥最佳攝影師大獎”;王慶松的《歷史豐碑誕生記》獲得“金翅鳥攝影大獎主席獎”。
在這樣一場盛會中,作為觀展的個人,身處影像的包圍之中,也許總能看到世界之廣闊,思想之無界。或許這種感受正映襯了此次影會的主題“生活在別處—夢想與現實”。從自我所身處的坐標,眺望別處的生活、他人的夢想和現實,又會產生怎樣的理解,迸發怎樣的靈感呢?將這一思考延伸至攝影上,攝影究竟是什么,我們可以利用攝影做什么,也是值得追問的命題。
我們專訪了兩位參展攝影師,他們恰好可以作為一對鮮明的對比,用自己的職業生涯回答了上述問題。同樣來自法國,讓·弗朗索瓦·赫奇耶(Jean-Fran?ois Rauzier)鏡頭下的世界猶如夢境,充滿了超現實主義的氛圍,攝影之于他,是筑夢的工具,也是探索和自我與世界終極關系的手段;攝影記者嚴莫凡(Yan Morvan),則代表著攝影更為現實的一面,幾十年來,他一直致力于反映底層人民和邊緣群體的現實生活,記錄下來那些被歷史忽略和忘卻的。我們可以看到,同一媒介,在不同的表達方式之下,卻呈現完全不同的樣態。前者用攝影提出問題,后者則用攝影回答問題,在這樣的碰撞中,我們看到了更多關于攝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