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未能肩負起刑法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污染環境罪大大改善了刑法在保護環境上的功能欠缺。兩高的司法解釋較好地解決了污染環境罪施行中的一些問題,但仍然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關鍵詞:污染環境罪;司法現狀;價值換位
隨著工業化的步伐加快,環境問題成為熱議的話題,法學界近兩年開始密切關注著此問題。遺憾的是國家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接踵而至的是自然環境的破壞,環境污染的嚴峻形勢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人們環境問題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八)》)頒布以前,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即污染環境罪的前身)看似“完備”,但實際上該罪名可操作性不高。未能很好地發揮刑法在環境保護方面應有的功能。
一、污染環境罪司法現狀考量
自《刑法修正案(八)》及兩高《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頒布以來,各地適用污染環境罪的案件量漲幅巨大,原因之一就是《解釋》對污染環境罪進行了細化,增加了其可操作性。環境污染案中的“認定難”、“取證難”、“鑒定難”得到了較好的解決。據最高人民法院披露,截至去年12月,2014年全國法院新收污染環境罪案件1188件,同比增長7.9倍。[1]更有甚者如福建環保部門自《解釋》施行一年來移送環境刑事罪案超過前十年總和。[2]
筆者在詳細分析案例的時候發現,實例中一些單位為了節省成本不顧其他單位是否有處理資質,通過給付低價處理費后者企圖“神不知鬼不覺”地處理有毒有害污染物質,這也是此類案件激增的原因之一。
二、污染環境罪之“重生”:價值換位
“法律條文開始時可以粗一點,逐步完善。有比沒有好。快搞比慢搞好。”[3]受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我國的立法水平仍舊比較低。1997年刑法規定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客觀方面是必須具備“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的”。從“重大”一詞可以看出當時的立法者對于環境保護還是持比較“寬容”的態度,環境問題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于未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案件,一般是由行政部門對其采取行政處罰措施。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修改第338條,去掉了處置廢物的地點“土地”、“水體”、“大氣”,意味著向任何地點排放廢棄物嚴重污染環境的,都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另外,《刑法修正案(八)》將“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的”,改為“嚴重污染環境的”。這就大大降低了適用該條的門檻,換言之,污染環境罪的調整范圍得到很大的提高。
從1997年的《刑法》到2011年的《刑法修正案(八)》,環境犯罪領域中凸顯的問題越來越明顯,而刑法從一開始的不予入罪,到后面的寥寥9個法條,到現在的大幅降低環境污染犯罪的門檻。我們看到了刑事法律在環境犯罪領域的重大進步,并且在這過程中刑法已完成從以“人、財”為中心的環境刑法觀向以生態價值為中心的環境刑法觀。
三、污染環境罪的完善
目前關于環境刑事犯罪領域的條款還是比較少并且十分狹隘。對于我國目前嚴峻的環境形勢來說,我們不得不加大對于環境污染的刑事立法,以改變目前環境刑法稀疏的狀態,增強嚴密性。這不僅完善我國刑事法律的需要,更是保護生態環境環境的需要。通過對我國刑法的分析,筆者發現對于海洋、濕地、草原等環境法益刑法并沒有相關的保護條款。因此可以適當增加對于這些方面的立法,如破壞海洋資源罪、破壞濕地資源罪等,以確保我國刑事法律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充實和完善自身體系。
完善刑事立法對于發揮司法機關在保護環境改善生態中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目前,在刑事法領域尚且無法對海洋、濕地、草原等法益予以保護,而污染環境罪也僅限于“污染”方式。對于非法開墾、改變土壤結構等破壞方式卻無法予以刑法規制。因此,當前完善環境刑事立法具有緊迫性。
打破當前的環境危機需要采取多種方式組合、各方共同努力,刑事法律可以成為而且也應當成為環境保護的助力軍。我國的刑事法律一直都比較注重對于人或者財物的保護,雖然開始把環境作為一種自然價值進行保護,但我國刑法對于打擊環境犯罪而言一直難以滿足需要,未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如罰金制度,適用該制度時標準未能統一,很多案件所判處的罰金只是行為人所獲得的利益的冰山一角,因此,罰金制度未能體現出其震懾功能。行為人綜合考慮后仍敢大膽冒險,違法追逐利益。此外,《解釋》中提到比較多的是對于污染水體、土地、森林等的刑事追責標準,但是并未提到大氣污染至何種程度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筆者認為,這和大氣對于生態和諧的重要作用并不匹配,也無法讓司法機關與各方一道維護生態環境。因此,應當增加對于大氣污染入刑的可操作性標準,讓大氣環境得到其應有的重視。基于此,本文對于環境刑事方面的發展前景進行一些展望,以期刑事法律能更好地迎接環境問題的挑戰。
參考文獻:
[1]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全國法院新收污染環境罪案件同比增7.9倍,古漢臺網[EB/OL].http://news.guhantai. com/2015/0328/748656.shtml.
[2]曾詠發,陳強.福建一年來移送環境刑事罪案超過前10年總和.中國青年報[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4-07/02/ nw.D110000zgqnb_20140702_4-03.htm#blz-insite.
[3]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簡介:
鐘祥福(1990~),男,畬族,福建龍巖人,華僑大學法學院2013級刑法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刑法學。
項目基金:2014年度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生態犯罪治理的‘補償修復實踐之制度規范與理論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4B23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