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芳
摘 要: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權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其保障了善意第三人的合法交易權益。但我國《物權法》并未對贓物的善意取得適用問題進行明確規定,這將對市場秩序的維護和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障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文以善意取得制度的內涵為研究起點,通過對各國相關規定的理解和比較,對贓物在我國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提出了一些個人的構想。
關鍵詞:善意取得;贓物;回復制度
一、何為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又稱為即時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財物者將其占有他人的動產或不動產轉讓給受讓人,若受讓人于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時是出于善意,則受讓人將依法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或是其他物權。由此可見,善意取得包括財產所有權的取得與其他物權的取得兩個方面的內容。善意取得制度作為適應現代商品經濟發展需要而產生的一項法律規則,該制度目的在于保護市場交易安全、維護交易市場的正常秩序,對于保護善意的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有關贓物善意取得的概述
1.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
我國《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無權處分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的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①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②以合理的價格轉讓;③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這是目前我國立法對善意取得制度最明確、最全面、最權威的規定。
善意取得制度規定了一些硬性條件為其構成要件,作為對是否構成善意取得進行判斷的標準:一是讓與人為無權處分財產的人,善意取得是在侵犯權利人的活動中才出現的行為。二是受讓人取得財產時出于善意,在交易過程中,受讓人不知道讓與人在轉讓財產時并沒有或者并未取得該財產的處置權。三是受讓人取得財產的途徑必須是通過支付相應的對價。《物權法》第106條第2項明確規定:“以合理的價格轉讓”,否則便無法構成善意取得。四是善意取得的財產必須是法律允許流轉的財產。法律禁止或者限制流轉的物品,不能在市場上交換,當然不得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贓物是否是法律禁止流轉的物,在理論上有不同的觀點,關于贓物能否適用善意取得問題,本文后面還要詳述。五是受讓人必須是已經實際取得財產,即動產或者不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按照正常的財產流轉關系,物的所有權已轉移。
2.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范圍
一是意取得制度的適用從動產擴大到不動產。我國《物權法》第106條明確規定了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問題。依據傳統民法理論,善意取得制度只適用于動產,原因在于動產是基于交付獲得公信力,并以占有為所有權轉移的前提。而不動產和準不動產則以登記為所有權是否轉移或對抗的標準,基于公示公信原則一般不容易出現第三人所謂的“不知情”的情形,但是由于我國登記制度的不健全或者登記時出現錯誤或疏漏,就會發生第三人所謂的“善意”的情形。由此可見“基于物權登記的公信力,即使登記錯誤或存在疏漏,因相信登記正確而與登記名義人進行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其所得利益仍受法律保護”。
二是意取得制度的適用從自物權擴大到其他物權。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4條規定:“出質人以其不具有所有權但合法占有的動產出質的,不知出質人無處分權的質權人行使質權后,因此給動產所有人造成損失的,由出質人承擔賠償責任。”由此可見,早在2000年質權就以司法解釋的形式被規定可以適用于善意取得制度。《物權法》第106條第3款規定:“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物權法又將善意取得制度進一步擴大到其他物權。
3.贓物的界定
近代各國民法為建立善意取得制度的需要,將物區分為占有委托物和占有脫離物,盜贓物屬于占有脫離物的一種,占有脫離物還包括遺失物、漂流物、失散的動物等,它們的共同點都是物之所有人非基于本人之意思而喪失占有。傳統民法理論認為,善意取得制度只適用于占有委托物,即無權處分人基于原權利人真實意思而取得占有的物,而不適用于贓物、遺失物等脫離占有的物,即無權處分人非基于原權利人意思而取得占有的物。
贓物作為司法中經常使用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并沒有統一的表述。“物之所以為贓物,系由其取得方式決定的,物得因被走私、盜竊、搶奪、侵占而成為贓物。”廣義的贓物系指用犯罪手段所取得之物,包括金錢和無記名證券在內。贓物按其本身的性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家禁止或者限制在市場上流通的物,即民法上的禁止流通物或者限制流通物;另一類是可以在市場上自由流通的物,即民法上的流通物,此類物成為贓物依法不得銷售,但除其獲得方式非法之外,其本身的物理屬性或商品屬性與一般商品無異,因此任然有在市場上流通的可能。本文討論的就是第二類贓物的適用問題。
三、對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價值
對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并規定回復制度很有必要,同時該規定也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現代社會是市場經濟的社會,市場經濟客觀上要求建立和完善市場交易秩序。而我國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然需要通過善意取得制度來維護交易安全。所以善意取得制度的主要價值就在于維護交易的安全,鼓勵交易,促進物的流轉,維持正常的交易秩序,否則在每次交易之前,由于受讓人往往不知道對方是否具有處分權,轉讓物是否為贓物,所以受讓人都需要進行大量的調查工作,花費大量的成本,這對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將會打擊受讓人進行交易的欲望,受讓人對交易也會產生不安全感,市場經濟也將變得不穩定,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對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是必要的。
然而贓物畢竟和正常交易中的交易物有一些區別,原所有人并未經過自己的意志而失去其物,而是由于一些外在的不能歸因于所有人的因素導致其失去原本屬于自己的財物,倘若不給予原所有人救濟的機會,對其將顯得極為的不公平,所以法律在規定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同時也規定了回復制度,給予原所有人在法定的時間內通過行使回復請求權取回其物,倘若過了該期限則視為原所有人放棄了回復請求權,善意受讓人將完全擁有所有權。如上文所述該期間為除斥期間,不適用中止、中斷和延長,這也將刺激原所有人積極的行使其權利。
參考文獻:
[1]林萃春.贓物的善意取得制度適用問題[J].法制與社會,2012,(26):33-34.
[2]時軍燕.論贓物應適用善意取得制度[J].商情,2014,(32):37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