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梓健
摘 要: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已經出臺十六個年頭了,對于鼓勵公平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體系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在多方面呈現出明顯的缺陷,不能較好地適應日益發展的市場經濟。本文指出要想有效的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只有不斷的健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刑事責任制度,才能更好的保障社會主義經濟秩序。
關鍵詞:反不正當競爭法;刑事責任;立法建議
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所需要承擔的刑事責任,一般就是指違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主題所需要承擔的刑事責任。對自然人或者是人出現對社會影響惡劣,對于社會利益和公共關系產生嚴重不良影響的行為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依法制裁和遏制。同時,這種制裁和遏制也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最終底線。也是其主要的特點:第一,以行政責任為主;第二,民事責任規定的十分籠統;第三,刑事責任規定的十分稀少。
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在出臺時,刑事責任相關規定都比較原則性,并且條文偏少,加強刑事制裁的力度,必須從根源著手且刻不容緩。
一、運用比較法的方法審視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刑事責任
1.中德《反不正當競爭法》刑事責任相關內容之比較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大部分內容基本上都是從歐盟的競爭法中移植過來的,德國既是反不正當競爭法基本上最完善的國家,也是最早出臺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國家。
(1)德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結構方面。首先不分章,一共30條。主要規定了總則、14種具體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對這14種具體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責任及相應制裁措施。其中對刑事責任有比較完備的規定。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一共是4章32條,其中的內容包括立法目的、基本原則、兩大類11種不正當競爭的具體行為、相應的執法機構、其權利義務及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責任,其中的刑事責任部分只有對構成犯罪的行為依據《刑法》的相關規定進行刑罰,并沒有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進行明確。
(2)保護對象方面。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刑事責任所保護的對象包括競爭者、消費者以及其他市場參與者,當這些保護對象的合法權益遭到侵害時,法律將會賦予受害者訴訟權來保護自己。而在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刑事責任的相關規定中,消費者并未真正成為法律的保護對象。對此我認為可以將消費者提起訴訟的情節比較嚴重的案件設置成自訴案件,從而擴大《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對象,使得《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目的得以實現。
2.各國關于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刑事責任所采取的法律措施
從“定罪”的角度進行分析,德國和中國在法律構成因素上存在著共同點,都包括:虛假廣告、商業誹謗、假冒注冊商標、侵犯商業秘密、商業賄賂。而不同點就在于,在德國把多層次傳銷寫進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并且與虛假廣告一起被稱為公訴罪,其他的由當事人可以做決定是否追究反不正當競爭行為人刑事責任的被稱為告訴罪。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卻沒有對這些做明確的分層規定,尤其是刑事責任的規定。而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非法的多層次傳銷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構成非法經營罪。在法律程序上,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所有的不正當競爭的犯罪行為都是公訴罪,法律并未規定受害人或其他相關主體提起自訴的可能性。由此可見,嚴厲的刑事責任是德國的特色。而美國的情況則完全相反,一般不正當競爭行為不運用刑事責任,但依據《謝爾曼法》:“教育限制和壟斷行為都必須承擔刑事責任”。
二、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刑事責任存在的問題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作為《反不正當競爭法》最后的保護措施的刑事責任存在著一些問題,會對《反不正當競爭法》刑事責任重要性造成阻礙。這些體現在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只是將刑事責任作為補充出現,且相關規定原則化、條文少、力度差。也正是因為此,才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問題。
1.相關法律規定之間的脫節問題
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在個別違法行為的歸檔還存在疏漏。為了保證相關執法部門與司法部門工作協調性,1997年全國人大進一步研究《刑法》,并對《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部分內容進行補充及修訂。例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規定“經營者不得采用侵犯商業秘密手段,以及第14條所指的損害競爭對手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行為”。分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19條第1、2、3款和第221條吸收。但《反不正當競爭法》沒有及時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吸收的相關規定修訂,亦沒有增加相應的刑事責任內容,這也是造成法律規定與現實刑事執法的脫節的原因。
2.法律制裁力度淡化的實際問題
我國的現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規定,對于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經營者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或“違法所得一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幅度。其立案標準為給他人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50萬以上的,或者嚴重妨礙他人正常生產經營或者導致停產、破產的。由此可見,我國的法律制裁力度小,量刑標準高,并不能保護大多數經營者的利益。
三、完善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刑事責任立法建議
1.建立獨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刑事責任體系
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責任體系中,刑事責任一直處于邊緣化的尷尬位置。法律在認可其舉足輕重的價值地位的同時卻長期忽視對刑事責任體系的構建。于此,我認為應該借鑒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建立起“一般規定”與“具體規定”相結合的刑事責任體系立法模式。以此在保證“罪刑法定”基本理論的前提下與時俱進,保證刑事責任與實際需求銜接。
2.協調《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刑法》的相關規定
因此對于《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刑法》的銜接應從以下三處著手。首先,對已有的不正當競爭犯罪進行補充和完善,使其順應社會生活的需要以及時代發展的需求。其次,增加新的不正當競爭的罪名。只有這樣才能使《刑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銜接處真正的有法可依,彌補曾經混淆的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從而更好的進行法律適用、定罪量刑以增加法律的威懾力和公信度。再次,建立和完善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刑事責任相配套的訴訟程序、舉證質證制度,以此在提高經濟類犯罪案件的處理效率的同時保障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邢少文.《反不正當競爭法》面臨大修[J].南風窗,2011(6):82-84.
[2]龔冬梅.論網絡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構建[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