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梅
摘 要:合同解除權是合同當事人依照合同約定或法律規定享有的解除合同的權利,它的行使直接導致合同權利義務消滅。按照法律規定,當事人通知對方解除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合同便告解除。為了限制解除權人濫用解除權,避免給無過錯當事人造成損失,法律在保障一方行使解除權的同時,賦予另一方即相對方異議權。本文闡述了合同解除異議權的立法規定、法律困惑,并對合同解除異議權的具體適用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合同解除;異議權;法律困惑;路徑
一、合同解除異議權的立法規定
合同解除權在解除權人的解除通知到達對方時即告成立,無需征得對方同意,這對于及時保護合同解除權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為了平衡雙方的利益,《合同法》也規定了合同解除的異議權。有關合同解除的異議權主要規定在《合同法》第96條及合同法解釋(二)第24條。
我國《合同法》第96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93條第2款、第94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边@就賦予了非解除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解除的異議權,即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但是本條文沒有就異議權的行使期限、行使方式和法律后果作出進一步的規定。如果相對方沒有及時行使異議權,會使合同效力長期處于不穩定的狀態。不利于維護交易的安全與穩定。
有鑒于此,合同法解釋(二)第24條對合同解除的異議期做出明確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九十九條規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債務抵銷雖有異議,但在約定的異議期限屆滿后才提出異議并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當事人沒有約定異議期間,在解除合同或者債務抵銷通知到達之日起三個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p>
合同法解釋(二)第24條是對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九十九條規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債務抵銷的異議期間及其法律后果的解釋,而合同法第九十六條是對合同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規定的解除權行使方式及后果的規定,但是,合同法解釋(二)第24條又明確規定,解除合同通知到達之日起三個月之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三個月之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這就涉及如果發出解除通知一方并無合同解除權,相對方未在異議期內提出起訴,人民法院該如何處理,合同的效力狀態該如何界定的問題。
二、合同解除異議權存在的法律疑惑
合同解除異議權存在的爭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異議期間的合同效力;異議權的行使方式;異議權的主體及行使對象,異議權性質的界定等。
(1)合同解除異議權的性質關于合同解除異議權的性質認定主要有形成權和請求權的分歧,這種爭議焦點的存在直接導致異議期間的適用差異,異議期間始終處在除斥期間與訴訟時效的夾縫與矛盾中無所適從。
有學者認為,合同解除異議權是與解除權相對的,是作為一種形成權而存在的,應適用除斥期間的相關法律規定,是一種不變期間,不適用于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這樣,雖然有利于及時解決合同的不穩定狀態,可是對合同解除異議權人的權益保護卻是不利的。
與之相反,把合同解除異議權界定為一種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的相關規定,是一種可變期間,可以中斷、中止、延長,這種觀點側重于保護合同解除異議權的合法權益,卻不利于交易的高效穩定。
(2)合同解除異議期間的針對對象合同解除異議權的異議期間的針對對象是否包含無解除權的當事人,是否包含違約方,從不同的視角分析,也得出不同的結論。無合同解除權的一方發出解除通知,對方在異議期滿后提出起訴的,法院是否需要進行實體審理?無合同解除權的一方發出解除通知,對方在異議期滿后提出起訴的,合同是否發生解除的效果?司法實踐中有如下兩種不同的觀點:
從廣義的視角來分析,包括無解除權的當事人與違約方,這樣容易導致異議權人的權益受損;
從狹義的視角來說,也根據“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合同解除異議期間的針對對象不包含無解除權的當事人與違約方,這樣可以防止合同解除權的濫用,進而實現當事人利益的平衡。
三、合同解除異議權的相關路徑探析
我國法律有關合同解除異議權規定的缺憾與爭議給司法實踐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第一,增加違法解除合同的信用風險;一些繼續履行合同義務較重,而違約責任較輕的合同,意圖不再履行合同一方,極有可能利用約定解除或是法定解除的條件,違法解除合同,意圖擺脫合同束縛。第二,可能導致司法資源浪費;法院類似訴訟案件明顯增多,而異議人準備時問倉促,導致司法處理的社會效果不佳。該司法解釋確定的三個月內提起訴訟的時問,顯然過于倉促,不利于異議人準備充分提起訴訟,不僅使得該司法解釋原本消除合同不確定狀態的初衷無法實現,而且,造成訴訟程序的拖沓、繁瑣,加重當事人的訟累及司法機關的工作壓力。第三,法律規范的指引不足;由于合同當事人不甚理解合同解除異議權的穩定合同狀態的立法原意與規制,加之法律經驗與意識的缺乏,很難起到實際的規制作用。
而這一系列不利影響迫切需要對合同解除異議權加以規制,以發揮應有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筆者認為應從立法,司法,法制宣傳教育等角度進行探析。
(1)立法方面:進一步細化與規范合同解除異議權的相關疑惑所在,盡可能準確合理地對異議權的主體、行使對象、行使方式、異議期間的合同效力作出相應的解釋,從而對司法的適用提供合理的指引作用。這樣做到了有法可依,有利于法治社會的健康發展。
(2)司法方面:人民法院和仲裁機構在審查合同是否應當解除時,不應只是停留在表面進行形式審查,而更應從制定合同的目的出發,衡量當事人的權益,進行相關的實質性的審查,從而維護交易的穩定,盡可能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3)發揮指引作用,進行法制宣傳教育,使當事人深入了解合同解除與異議權的立法原意,知曉雙方的權利保障,通過自身的途徑解救糾紛,而不過多依賴于公權機關與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