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進一步學習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法律幫助”為進一步學習這一思想,在今年暑期學校組織的“三下鄉”活動中,我們開展了義務法律援助服務活動,將法治宣傳帶進山陽縣的千家萬戶,使得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在理論聯系實際過程中所思所感。
關鍵詞:法治宣傳;法律意識;法律援助
一、談及山區法治宣傳的重點任務
1.側重法律意識培養
法制宣傳工作的任務不僅在于傳播法律法規的有關知識,更在于傳播知法守法的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營造法治環境。
以山陽縣為例,經調查發現,人們對于法律知識的學習很被動。要想實現法治社會,每一位公民都應樹立起法律意識,同時只有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不斷提高群眾的法律素質以及依法維權的能力,增強權利和義務的觀念,普遍確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意識、自由平等意識、公平正義意識,真正養成崇尚法治權威、依法辦事的習慣,才有利于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土壤的形成發展,也才能促成一個和諧的法治環境,實現法治中國夢。
2.學會用法比知法更關鍵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監督意識不斷增強,社會對法治的需求不斷提升,維權意識更加強烈。法治宣傳工作具有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培養法治觀念、引導法治行為的作用。法治一直以來也是國民熱議的一個話題,讓百姓知法、識法已經為過去式,如何正確用法才是關鍵。在普法宣傳中,很多百姓心中有苦沒處訴,或更確切的說是訴的方式方法不對是個問題。
知法的重點是會用,學會合理運用基本法律知識及理清基本訴求維護自身權益才是普法的關鍵作用。
二、有感于法律援助服務咨詢
法律援助是實現依法治國的重要部分,在援助內容上涉及了婚姻家庭、財產分割、房屋拆遷、土地征收補償、勞動保障、行政訴訟等多個方面問題:
1.法律與道德有機結合
伴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影響,人們在解決糾紛時常常用道德來衡量,我們常說道德不是法,道德只是在觀念上作用于人的價值觀判斷。就拿在法律咨詢時一個彩禮糾紛為例,夫妻雙方在結婚三個月后感情破裂要求離婚,此時男方提出索要彩禮歸還的訴求。針對彩禮是否予以返還其實在現有法律的規定來看并不是很明確,許多學者對于彩禮返還的問題也眾說紛紜。彩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繼承發展的一個體現,在英美法國家中并不存在這樣的現象,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就必須提出運用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理念來處理,在政治學上稱為辯證統一的有機結合,完全依法律來判并不能真正體現公平公正,在現實中許多判決往往要考慮不同的家庭情況、夫妻雙方不同的過錯情況、彩禮數額結合嫁妝、彩禮用途消耗、有無子女、共同生活時間等等來綜合考量,它既不是完全遵照法律規定,也不完全受道德思想的約束。
擯棄法律將失去公正,丟棄道德我們也亂了綱常,法與道德互相的吸收共存才是最好的辦法,既提高效率又維護司法權威。
2.權力與權利應互相制約
法律運用是實現公平正義的過程,公正的確立應該以區分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為前提,混淆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往往會造成國家公權力對私權利的侵害。
在法律咨詢服務中存在許多的百姓對于公權力侵害私權利的訴求糾紛,要防范公權力侵害就需要以法律約束公權力。耶林曾說過:“背后沒有強力的法治,是一個語詞矛盾——‘不發光的燈,不燃燒的火。”更進一步的原因在于公權力有權追究它認為不符合道德的行為,有權強迫公民履行法律義務以外的道德義務而對于自己卻不履行自己應當履行的法律義務,從而侵害公民的私權利這種社會不公正現象就顯現出來,而它產生的理論根源在于人們沒有將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加以區分。不區分使得國家和公民各自應盡的法律義務模糊不清,從而無法約束公權力,使得本來僅屬于公民的道德義務,卻因公權力的肆意擴張而變成了“法律義務”,如果不能履行這種“法律義務”,公民將會受到嚴厲制裁。同樣,原本屬于國家法律義務的,卻因沒有法律強制力作為后盾,而變成了單純的道德義務。因此追根溯源,正是由于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沒有明確的區分造成了法律不能約束公權力這一現象。因此要約束公權力,首先就是要從理論上嚴格區分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然后我們才可能用法律來約束公權力,切實建設和諧社會。
3.建立多元糾紛解決機制
糾紛解決機制的建立依靠經濟的高度發展。當前,社會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使得社會矛盾頻發,因缺乏物質基礎,就無法建立良好的糾紛解決的社會機制,更無法推動現有的糾紛解決方式不斷完善和發展。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導致社會矛盾糾紛的升級,大部分中小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市場經濟基礎薄弱。許多民眾尤其鄉村農民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無力維護自己的權利,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害。所以建立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尤為必要,這讓當事人多了許多自主選擇性,運用理性的心態來面對糾紛解決。當然歸根到底,促進其經濟發展將會為法治的發展和糾紛理性化的解決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法律援助于我們
“三下鄉”法律援助一方面激勵學生刻苦學習法律知識的熱情,做到奮發進取,增強對法律條文和體系的理解,做到融會貫通;一方面有益于培養學生依法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對于科研更進一步結合實際開展具有針對性研究;當然,也有益于早日樹立正確的法律職業道德和良好的操守。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于基層組織建設的認識,切實了解農村基層工作的狀況與困難;對于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提高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間接推動了高素質組織隊伍的建設和整體實力的提升,在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發揮了重要影響;并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協調配合,進一步明確分工,鞏固了高校組織成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于我們而言這樣的實踐是很需要且必要的。
四、總結
“三下鄉”為我們學習實踐提供良好平臺,法律援助為實現”四個全面”身先力行。黑格爾曾說過:“一個人享有多少權利,也就負有多少義務。”公共事業的管理者較普通人、地位較高的人較地位較低的人應當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公權力機關要發揮其充分帶頭作用服務于民,反對腐敗維護公正,反對責任推脫,解決調和好百姓糾紛,維護好司法公正才讓法治國家不空談,深化法制宣傳不斷做到法德結合,才使法系情理,律暖人心懷,更為中國法治夯實基礎,為實現中國法治夢不斷進取。
作者簡介:
靳倩(1991~)女,彝族,云南曲靖人,現為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民商法專業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