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惡劣的環境和脆弱的生態面前,內蒙古自治區和鄂爾多斯市緊緊圍繞構筑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目標,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最大的基礎建設,把防沙治沙作為重中之重,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全民盡責、全社會參與,防沙治沙取得了顯著成效。
求生存,在防沙治沙中綠化了一座沙漠。據監測,2012年與1999年相比,內蒙古自治區荒漠化土地減少了3100萬畝,沙化土地減少了918萬畝。到2012年底,鄂爾多斯市毛烏素沙地治理率達到70%,庫布其沙漠治理率達到25%。
謀發展,在管沙用沙中催生了一片產業。鄂爾多斯市圍繞防沙、治沙、管沙和用沙等,建成了沙柳、檸條、沙棘、山杏等原料林基地2800多萬畝,培育了沙基建材、沙棘及杏仁飲品、人造板、生物質熱電廠等林沙企業20多家,打造了七星湖、恩格貝等沙漠旅游景區20多處,沙區產業快速發展。
奔小康,在協同推進中富裕了一方百姓。鄂爾多斯市堅持防沙治沙、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民生發展協同推進,有力促進了農牧民增收致富。2013年,全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2672元,走在了全國農村全面小康的前列。其中,來自林業的人均純收入超過2500元,占20%。地處沙漠腹地的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嘎查”即“村”)牧民新村農牧民依托沙漠旅游服務,年戶均收入達到12萬元。
在毛烏素沙地,我們考察了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場小霍洛作業區暨萬畝樟子松治沙基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里還是流動沙地。經過40多年的不斷試驗和持續治理,不僅有效治理了沙化土地,流沙基本得到控制,而且建成了內蒙古西部地區引種時間最早、推廣面積最大、樹木長勢最好的人工樟子松基地,并帶動了全旗乃至全市全自治區樟子松治沙造林的發展。在庫布其沙漠,我們考察了全國著名治沙企業——億利資源集團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一系列防沙治沙工程以及通過防沙治沙發展起來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沙漠旅游產業和圍繞防沙治沙建立的牧民新村、億利東方學校、沙漠博物館、沙漠科技館等。1988年以來,億利資源集團通過“實施生態移民、促進自然修復,開展以路劃區、推進分而治之,創新迎風造林、實現削峰填谷”等措施,在庫布其沙漠實施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生態治理和修復工程,不僅使治理區生態明顯改善,降水量明顯增加、沙塵天明顯減少,而且帶動實施了規模較大、技術含量較高的沙漠產業,成功探索出“治沙、生態、民生、經濟”平衡驅動的可持續商業治沙模式,“市場化、產業化、公益化”相結合的沙漠綠色經濟發展機制,以及“整治荒漠、改善生態、消除貧困”的綠色發展之路。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成功,使其成為沙漠生態文明的樣板,并連續舉辦了全球唯一沙漠論壇——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2014年6月,又以“沙漠綠洲中國夢”為題登上了央視公益廣告。在和林格爾縣,我們考察了北山生態工程。該工程通過創新整地及栽植技術,探索出了干旱地區造林的成功模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