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紫祥
摘 要:審判實務中,知識產權惡意訴訟日益嚴重,這些行為不僅浪費了司法資源,而且嚴重侵害了訴訟相對方的合法權益.本文解闡述了知識產權惡意訴訟的認定標準及其審查與處理方法。
關鍵詞:知識產權;惡意訴訟;認定標準;審查處理
一、明晰知識產權惡意訴訟的認定標準
筆者認為,構成知識產權惡意訴訟行為,應當同時具備以下要件:
1.行為人具有非法啟動訴訟程序的行為
“惡意訴訟首先必須是行為,而不是思想。單純的思想活動及思想表達不能構成惡意訴訟。以提起訴訟或者以其他訴訟行為相要挾,謀取不正當利益,不能歸入惡意訴訟。”
2.違背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民商事活動中當事人應當遵守的“帝王原則”,各國實體法均將該原則作為民商事法律的最基本原則。惡意訴訟雖然在表現形式上更多的體現為程序性權利的濫用,但是惡意訴訟行為人所追求的并非僅是訴訟法上的權利,其根本目的是想借該訴訟致使相對人財產或者人身實體權利受損,因此,如果沒有實體法上對惡意訴訟的專門規定,就難以明確惡意訴訟的侵權性質,更無依據追究其侵權責任。所以,筆者認為,在我國現行實體法和程序法均未對惡意訴訟行為做出規定之前,法官只能依據現有法律原則和精神進行判斷,而這種法律原則和精神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上的原則和精神,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商事法律中的帝王原則,當然可以作為判斷當事人訴訟是否系惡意訴訟的重要標準和要件。
3.提起訴訟缺乏法律上的依據和事實上的根據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明確規定了起訴必須符合的條件,第111條規定了起訴的否定性條件。但是根據法律規定進行判斷時,法官必須從主、客觀兩個方面著手來確認當事人啟動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并且有相應事實根據,“即行為人是否確系其請求據以成立的事實存在,該請求在法律上有效且其確系是符合合理人的標準”。提起訴訟缺乏法律上的依據和事實上的根據,是判斷惡意訴訟的核心標準。
4.行為人提起、進行訴訟具有違法性
在知識產權民事案件中,行為人進行惡意訴訟的表現形式多樣,但是最常見的是虛假訴訟、惡意提起訴前臨時措施以故意拖延訴訟提出專利無效宣告申請進行中止訴訟,無事實或法律依據提起管轄權異議,以獲取對方商業秘密為目的提起證據保全申請等等。當然,這種違法性或者表面合法但實質違法的情形,法官可能在立案或審理過程中都未必能發現,但這并不代表其始終合法。
5.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過錯
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但是,在知識產權惡意訴訟中,筆者認為僅適用于故意。有人主張這種故意應從行為人是否“明知”自己無法律事實上的依據提起訴訟,意圖使相對人遭受損失。不論是故意還是明知,因為它是當事人的主觀狀態,所以法官在判斷時均具有很大的難度。因此認為,“應從三個方面推斷行為人的‘明知狀態:其一,行為人的背景,包括行為人在該領域從事活動的時間及技術職稱,在該領域的地位等;其二,行為人的行為,如行為人偽造證據,或者為公開技術偽造保密協議,以起訴打擊對方;其三,其他因素。如行為人在訴訟外向人表明其訴訟沒有事實法律依據,或者將明知沒有新穎性的技術申報專利,并告他人侵權。”筆者同意此觀點。
一般來說,惡意訴訟的隱蔽性使法官不易察覺,有時法官感覺某個案件好像存在惡意訴訟問題,但又不知如何審查、分辨,因此,筆者總結自己的審判實踐,提出以下審理思路。
二、審查與處理:基本原則與能動司法相結合
1.基本原則:適度保護與公平、公正相結合
(1)知識產權適度保護原則。最高人民法院明確指出:“處理保護知識產權和維護公眾利益的關系、激勵科技創新和鼓勵科技運用的關系,既要切實保護知識產權,也要制止權利濫用和非法壟斷。”因此,對于知識產權惡意訴訟的審查和處理,必須在適度保護原則的指引下,既要嚴格依法打擊侵權行為,維護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亦不能對知識產權惡意訴訟行為麻痹大意,更不能姑息遷就,使知識產權權利濫用和惡意訴訟有機可乘。
(2)公平原則。“公平、公正”始終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基本原則,審查和處理知識產權惡意訴訟要堅持公平、公正原則。很多惡意訴訟發生在調解中,對于惡意調解的,被告一般很少提出異議,那么法官在追求效率和服判息訴時,也要對調解協議進行實質性審查。
2.能動司法:審查與處理的具體方法與措施
(1)強化法院依職權進行調查。雖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對法院依職權進行調查證據的范圍做了限制規定,但如果法官懷疑當事人之間有進行惡意訴訟之嫌疑,而訴訟相對人又無能力提供證據的,法官應當在當事人申請的情況下依職權調查取證。事實上,目前很多法官已經按照這個方法處理類似案件。因此,應當對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規定做寬泛解釋,尤其是在法官有理由懷疑案件涉及惡意訴訟的狀況下。
(2)做好庭前證據交換工作。惡意訴訟在很大程度上是緣于信息不對稱,而知識產權的專有性特點使得這種情形更加突出,一些知識產權惡意訴訟就是以此做文章尋找法律空隙,通過捏造事實、非法利用程序等進行惡意訴訟。因此,法官應當做好庭前證據交換工作,組織雙方當事人充分交換證據,公開相對一方的證據和信息,防止當事人利用信息不對稱鉆法律的空子。
(3)加大惡意訴訟人的責任承擔。在目前審判實踐中,很多法院針對已經發現和查實的知識產權惡意訴訟,均是采取駁回訴訟請求的方法,不少相關的研究成果中提出的對策也是建議實行“不準許原告撤訴”的方法,以此對惡意訴訟人進行程序制裁。筆者認為,這種方法雖然使惡意訴訟人的非法目的不能得逞,但是難以起到有效遏制惡意訴訟之目的。因此,筆者認為,對于已經查實的惡意訴訟,在目前法律框架下尚不能提起惡意訴訟侵權之訴的狀況下,應當參照《民事訴訟法》“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對進行惡意訴訟情節嚴重的,予以罰款、拘留,加大惡意訴訟人的責任承擔。現實中,很多法官也贊成這種觀點,筆者對此所做的問卷調查可以佐證。
參考文獻:
[1]杜豫蘇,王保民,高偉.知識產權惡意訴訟的辨識、審判與治理[J].法律適用,2012,(4):86-89.
[2]張林.論詐害案外人惡意訴訟之程序法規制[J].青年與社會,2013,(28):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