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凱
摘 要:在販賣毒品案件中,誘惑偵查手段廣為使用,但學界與實務界對于誘惑偵查的爭論從未停歇。在我國現有法律制度中,并沒有出現“誘惑偵查”,而是體現于隱匿身份偵查之下。事實上,誘惑偵查運用于販毒案件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合法的,但是,我們亟待更加明確和細化地對誘惑偵查進行規制。
關鍵詞:誘惑偵查;販毒案件;犯意引誘
一、誘惑偵查含義
誘惑偵查是刑事訴訟中的一種特殊偵查手段,通常分為“機會提供型”和“犯意誘發型”,而后者即為常說的“警察圈套”,在西方形成“陷阱之法理”作為被告人免責事由。
誘惑偵查作為特殊的偵查手段被頻繁適用于那些具有高度隱蔽性、組織性、智能化如販毒、行受賄、網絡犯罪等中,從而引發了法學界根據不同的價值觀來考察、研究這一偵查手段。在當今許多國家,誘惑偵查以其不俗的表現在實踐中倍受偵查機關青睞,我國更有蔚然之勢。
二、誘惑偵查在販賣毒品案件偵查中實施的必要性
當前屬于毒品犯罪的高速蔓延期,截至2014年11月初,我國登記在案的吸毒人員有270萬左右,按照國際上通用的比例,實際的吸毒人員數量是發現的5倍,也就是說,我國實際吸毒人員可能超過1300萬。如此觸目驚心的數據,用毒品泛濫來形容毫不為過,“以販養吸”的現象普遍存在。而且,販賣毒品犯罪有著不同于普通刑事犯罪的特點:
1.沒有特定的被害人
販賣毒品作為典型的“無被害人且隱蔽”的犯罪,其交易雙方是販毒者與吸毒者,與第三人無關。因此,販毒案件并沒有直接的被害人,也少有直接的報案人,這增加了偵查機關發現偵查線索的難度。
2.犯罪手段隱蔽化
販賣毒品往往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具有較高的隱秘性,販毒人員往往經常變更手機號碼、改變交易地點或者以本人不出面的方式“保護”自己的身份,因此即使是多次購毒的買毒者,也未必知曉販毒者的真實身份。而且,販毒人員間較多采用單線聯系,以電話為主,即使通過短信,也不會出現“毒品”之類的詞匯,而以“東西”等替代。這也極大增加了偵查機關偵查取證的難度。
3.犯罪嫌疑人具有較高的反偵查意識
尤其是具有毒品犯罪前科的嫌疑人,他們或從被抓獲時起,避重就輕,編織一個“善良的謊言”,例如“買方給我的錢是他的還款”、“毒品我打算請他吸”;或在供述時頻繁翻供,企圖擾亂視聽,轉移視線。如此一來,一對一的毒品交易就成為了犯罪嫌疑人和買方的各執一詞,對于偵查機關收集、固定證據極為不利。
毒品泛濫的現實和販賣毒品案件的特點決定了誘惑偵查的必要性,面對日益顯著的隱蔽性和嫌疑人日益增強的反偵查能力,依靠普通的偵查手段顯然已無法與犯罪行為相抗衡,極需誘惑偵查這種“化被動為主動”的偵查手段,發揮偵查機關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出擊掌握犯罪線索和證據。但是,偵查亦是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沖突最激烈的階段。誘惑偵查如若使用不當就會對公民的權利造成侵害。具體而言,我國的法律沒有對誘惑偵查做出明確的授權,更沒有對使用誘惑偵查的原則、程序等做出詳盡的解釋,這必然使得誘惑偵查在司法實踐中各施其法,做法不一,致使在某些偵查機關在完成指標的驅動下,超越了誘惑偵查應有的界限。
因此,面對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我們要做的是尋求當中的平衡點,完善誘惑偵查,不僅是從無到有,更要細化和合理規制。
四、完善誘惑偵查在販毒案件偵查使用中的建議
1.實施前需要明確誘惑偵查能夠針對的案件和嫌疑人以及啟動誘惑偵查的程序
在使用主體方面,《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第262條規定“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由偵查人員或者公安機關指定的其他人員隱匿身份實施偵查。”已經給出答案,但誘惑偵查作為一種特殊偵查手段,內部審批不足以完全避免權力濫用,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筆者建議可以由同級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采取誘惑偵查的情況進行不定期地檢查,一旦發現違法違規現象,即可采取相應的措施。在實施原則方面,最關鍵的是遵循比例原則。誘惑偵查必須限定在一定范圍內,只能針對原本已有犯罪意圖之人,而不能誘使無犯意之人。因此,我們應當對“不得誘使他人犯罪”的內涵做出明確解析,明確不得將無犯意之人作為誘惑偵查對象,排除“犯意引誘”,同時,“數量引誘”也應在一定限度內,不能行“數量引誘”之名,而達“犯意引誘”之實,以消除實踐中的認識分歧。另外,誘惑偵查應遵循法定原則和必要性原則。前者即依據法律規定,由特定機關經過嚴格審批進行實施。后者指誘惑偵查的實施應當與案件的難易程度、被實施對象的社會危害性等案件事實相匹配,只有在傳統偵查手段無法起到作用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將可能對相對人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2.實施后要對由誘惑偵查形成的證據進行嚴格把控
在證據規則方面,誘惑偵查形成的資料、供述能否作為證據使用是關鍵問題。《規定》第264條:“公安機關實施隱匿身份偵查和控制下交付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肯定了其作為證據使用的合法性,同時,刑訴法明確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因此,通過誘惑偵查得到的材料可以作為證據使用,但更應嚴格遵守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偵查、批捕、起訴、審判等任何階段,一旦發現偵查機關存在違法行為,即應對該證據予以排除。在權利救濟方面,誘惑偵查實施同時應當給予被實施對象充分的救濟保障。如果其認為偵查機關的誘惑偵查違反法律程序、超過必要限度,可以向法院或者檢察機關提出申訴,保障自身合法權益。
3.實施中需要明確如何選擇和管理特情的問題
在販毒案件偵查中,多數偵查機關安排的“買毒者”是因吸毒被抓獲,經過教育而被吸收為偵查機關特情。特情偵查是在偵查工作中,為了發現犯罪線索、收集犯罪證據、抓捕犯罪嫌疑人等目的,偵查人員選擇、使用、指揮刑事特情所進行的一項秘密偵查措施。特情工作直接關系整個案件的偵查成效。在審批與管理方面,由于販毒案件的特情往往是吸毒者,是存在“污點”的證人,如處理不當勢必會影響其證言的可信度。因此特情人員的選擇必須嚴格謹慎,登記在冊并進行嚴格管理,定期對特情人員的思想動態進行了解和掌握,確保特情偵查的順利進行。在保護特情方面,要注意對特情人員的保密和保護,建立特情人員的專項檔案,將知情人員的范圍壓縮到最小,防止其暴露。
參考文獻:
[1]甘渭花,張新佳.公正與效益之爭——誘惑偵查的價值沖突與平衡[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9-11.
[2]李思睿,顧娜.誘惑偵查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旬刊,2010,(1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