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離婚是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對無法共同生活、確已破裂的婚姻關系以協商或通過訴訟等途徑予以解除。近些年來,離婚率逐年的上升已是不爭的事實。對于離婚雙方而言,受傷害較大的一方以女性居多。加之婚姻法解釋三的出臺,更是讓離婚后的女性“雪上加霜”。
關鍵詞:離婚自由;撫養權;損害賠償
婚姻自由原則是婚姻法中的基本原則,且是婚姻法的首要原則,與此同時也是法律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它是指婚姻當事人有權依法決定自己的婚姻狀態和自由解決婚姻問題不受他人的干涉和強迫。本文要探討的內容是作為婚姻自由原則必不可少組成部分的離婚自由原則。
一、離婚自由的闡釋
(一)離婚自由的含義
所謂離婚,是夫妻雙方依照法定程序解除婚姻關系的行為。自由最原始之意是思想、行動和身體的無拘無束,追尋自由是人類固有的本性。離婚自由是指夫妻雙方或者一方基于法定原因,在確實無法繼續生活的情況下有結束已婚狀態的自由。
(二)離婚自由的特征
離婚自由包括如下法律特征:
(1)法定性。法律明文規定離婚自由的相關內容,這也是法律賦予婚姻雙方當事人的一種權利。
(2)限制性。我國婚姻法在保障公民離婚自由的同時,也明確規定了離婚的法定緣由,并不是沒有限制,婚姻不是一個人的事,往往也包含著社會責任,并不是想結就結,想離就離。即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相關情形,甚至相應的道德規范。
(3)人身性。婚姻自由是一種權利,這種權利又從屬于婚姻當事人,因此也就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它只能由公民本人享有,有一定的人身性,不能夠轉讓他人或者從他處繼承取得。
二、女性離婚自由的現實困境
(一)離婚后失去房子的困擾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的出臺無疑對婚姻感情確已破裂的女性想提出離婚增添了不少的顧慮。它規定了離婚時的房屋分割方法,婚前一方付首付的房子,即使婚后用共同財產來還貸,但由于產權登記于該首付方名下,離婚時法院可以判給該首付方。這就導致當婚姻面臨危機之際,女性在權衡利弊之后,為了不讓自己“凈身出戶”,為了不讓自己“無家可歸”,她們寧愿選擇忍氣吞聲,繼續維持著早已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
(二)離婚后失去對子女撫養權的困擾
我國婚姻法規定:父母離婚的,孩子在不滿兩周歲的情況下以跟隨母親,由母親撫養為原則;孩子于兩周歲到十周歲的情況下,法院會秉承對孩子成長有利的原則判決。而實踐中法院在判斷對孩子成長有利的依據就是物質基礎。對組建家庭的女性而言,可能由于必須顧及家庭和孩子,所以其物質基礎與男性相比往往處于弱勢地位。
(三)離婚后得不到損害賠償金的困擾
1.無過錯方才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根據婚姻法的規定,有權主張損害賠償的一方為無過錯方,對于“無過錯方”的范圍有很大的歧義。實踐中,在離婚案件中雙方都有一定的過錯占了離婚訴訟案件的多數,僅僅是過錯的輕重程度不同,夫妻雙方當事人要在離婚訴訟過程中達到真正的“無過錯方”實屬困難,一方當事人實施的重大過錯行為,有可能就是因為夫妻之間一個小的誤會所引起的,或者夫妻另一方有意、無意的過錯導致的。法律規定的無過錯方很難在實踐中得到認定。
2.重大過錯行為的范圍較小
雖然這種列舉式的規定可以明確對于所列侵權行為的懲罰,也使法律適用比較明確,但現實生活中,造成嚴重傷害的過錯行為對受害方而言并非只有法律所列舉的四種情形,遇到其他嚴重侵犯受害方的情況,而又是四種情況之外的情況時,即使法院判決準予離婚,甚至主審法官也認為這種行為更甚于法律規定的四種情形,但女性也得不到損害賠償。
3.舉證難獲賠難
對于無過錯方才享有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而言,由于其屬于民事訴訟的范疇,一方想要獲得這種損害賠償金,就要證明對方實施了婚姻法所列舉的嚴重侵害的事實,舉證責任的不利很可能導致無過錯方得不到賠償。困難有以下兩點:首先,她們必須竭力去證明男方存在重大過錯行為。就像家暴這種證據的取得,不能說我臉有淤青,就說我遭到了家暴,證據要有關聯性和客觀性的限制。其次,如果要獲得確鑿的證據,又不能在取得證據的時候侵犯他人隱私,證據又要有合法性的限制。
三、女性離婚自由的現實困境之破解
(一)女性提高自我保護意思
男女平等思想已被人們所提倡,女性在婚姻中獨立是必然的,自身也應該在運用法律的基礎上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可以通過以下生活中的事情來解決:第一,現在有一種常態是,男方買房子付了首付,女方買車子或者對該房子進行裝修女方可以將這部分錢用在房子的首付款上,這樣就可以在房產證上寫上自己的名字,一旦離婚時才有你的房子。第二,結婚后,不要全部依靠丈夫,自己也要有自己的工作,經濟獨立的女性才擁有強大的盾牌,有知識、有事業的女性才會更有魅力。
(二)完善子女撫養人規定
確定誰才是比較符合照顧子女、與其共同生活的撫養人應該從多方面進行考量。物質生活、感情基礎、家庭成員、生長環境、子女個人意愿等都應該考慮在內。不應該將物質保障作為主要的判決依據,應充分考慮各種因素來決定最終的撫養人。夫妻雙方所達成的協議應該經法院審查認為不影響子女健康成長、不損害子女利益的情況下,再給予認定。
(三)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建議
1.修改離婚損害賠償權的主體
“無過錯”這一要求顯然在離婚案件中太過高,將“無過錯”改為“受害方”更能夠達到損害賠償索要達到的目的。受害方的過錯大小及其程度,可在放在確定過錯方承擔賠償責任的大小時給予相應的減輕考慮。
2.擴大過錯行為的范圍
對婚姻當事人造成嚴重傷害的侵權行為顯然不能靠婚姻法列舉性規范來達到全面覆蓋,應擴大過錯行為的范圍,如何才能達到高度概括性?筆者認為應在列舉之后增加一個“其他重大過錯行為”的概括性規定,以彌補現行法律列舉的不足之處。
3.舉證責任的完善
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可減輕女性的舉證責任,實行特定情況舉證責任倒置,或者當女性提供重要線索時,由人民法院主動取證。
參考文獻:
[1]范李瑛.夫妻關系的立法與現實問題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1(6)61~62
[2]萬偉偉.《<婚姻法>解釋三》形勢下夫妻離婚時的房屋歸屬初探[J.法制與社會,2011-5(上)
[3]劉翠翠.淺析離婚時如何保護女性的權益(N)經濟與法,2011(19)
作者簡介:
閆東(1989~),男,漢族,遼寧大石橋人,遼寧大學2013級法律碩士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