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摘 要:商法是獨立于民法、經濟法等法部門的獨立的法.商法作為獨立的法部門在法律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學界總有關于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商法不具有獨立性的觀點。該文就是比較民法與商法論商法的獨立性。
關鍵詞:民法;商法;聯系;區別
一、商法與民法的聯系
商法與民法的聯系:
國內外法學界一般認為,民法乃調整商品經濟一般關系的法律,對商品經濟關系的調整提供了一般規則,但其也只是提供了一般規則。對于主要表現為商事法律關系的市場經濟關系中的復雜形態,則必須依賴于商法調整,由商法提供具體規則或特殊規則。商法與民法之間的聯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民法與商法同屬私法范疇,乃調整民商事行為的法律
如前所述,民事與商事二者同屬人們私的事務,且相互依存。因而,它們在法律調整中形成的法律關系,人們習慣性地將其聯系在一起,合稱為民商事法律關系或民商事關系。只不過,民法作為私法領域之一般法或基本法,屬于抽象化的法律表現;而商法作為私法領域就特殊的商事法律關系作出具體或特殊規定的特別法,屬于具體化的法律表現,因而其行為性質存在著一定的區別。但是,廣義的法律行為則必須依賴于民法與商法的共同調整,缺少了民法,商事法律行為的調整將缺少一般規則:缺少了商法,屬于一般規定的民法將對特殊的或具體商事交易中的法律行為即商行為無能為力。因此,民商事法律行為的調整需要民法與商法的密切配合,二者同樣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2.民法的主體制度可以作為對于商品經濟活動主體資格的一般性規定
任何個人和經濟組織,不管是否從事營利性經濟活動,其法律地位的最終確定都是由民法上的主體制度來完成的。商法上的主體制度即商主體制度實際上只不過是民事主體制度的具體化而已,或者乃民事主體特殊類型的特殊制度設計。具體到具體的商主體類型,如公司制度無非民法中法人制度的一種最典型形式,合伙企業制度無非民法中合伙制度的典型或高級形態而已。
3.民法的物權制度和債權制度
民法的物權制度和債權制度是對從事商品經濟活動的正常條件和關于流通領域中的商品交換活動的一般規定。商法中的物權制度和債權制度則是對商事交易中物權制度作出的補充規定,其適用必須以民法物權制度和債權制度為前提。
二、商法與民法的區別
1.立法價值取向不同
價值取向主要涉及價值界定、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等問題。如前所述,民事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是公平、和諧,即公平優先兼顧效益與其他;而商事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是效益,其基本要求是效益優先兼顧公平與其他。
2.主體范圍不同
民事主體具有適用主體廣泛性的特點,可以適用于一切社會公眾。商法則具有適用主體限定性的特點,僅適用于商主體。當某一主體經過辦理相關手續成為或成立商主體后,因其營利性營業行為的要求,其法律關系已不能為民法所完全調整;相反,由于商法乃基于商主體及商行為的特性而制定,因而也不能調整一般民事主體之間發生的法律關系。
3.法律責任制度不同
民法一般實行過錯責任原則。商法除過錯責任原則外,還大量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且其法律責任較為嚴格,如對于民事債務,一般不承擔刑事責任:對于商事債務,其情節嚴重者還往往要承擔刑事責任。
三、結語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商法是相對地獨立于民法的一個獨立的部門法。商法有著屬于自己的、不同于民法的立法價值取向、調整對象、主體范圍、性質與特征,因此,它與民法雖同屬于私法領域,但其自身卻具有獨特的法律調整對象,營剝性主體即商主體在市場交易過程中所發生的商事法律關系,因商,它完全有資格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但是,鑒于民法與商法又有著諸如同屬私法范疇r民法的主體制度可以作為對于商品經濟活動主體資格的一般性規定,商法中的許多制度是以民法制度為前提設立的等共通性,因此,在獨立于民法之前還應當加上一個相對二字,這里的相對有比較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僅僅是相對于民法而言,而不包括與其他部門法相比。但對這個相對還要做限制性解釋,那就是:這里不存在一個誰吃掉誰、誰屬于誰的問題,更不存在所謂誰可以代替誰的問題。在今天的市場經濟社會中,民法與商法應該在共同依存、共同發展的前提下,在立法和實踐中各自應具有各自的獨立性,尤其是在立法中,其應當有著獨立的法律體系,其中包括獨立的規則體系、獨立的適用范圍、獨立的責任體系和獨立的理論框架,那種認為商法不能獨立存在,而應當依附于某一個或幾個法律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顯然是受到了計劃經濟時代輕商思想的影響,既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更容易回到過去輕商的老路上去。
持商法不能獨立的觀點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認為民法與商法有著一些共通的法律制度和原則。但是,也應當看到,在這些通的制度和原則背后,商法其所特有的諸如促進交易便捷原則、商主體法定原則等,卻又是民法所不具備的。商法的發展與商業的發達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否,與其商業的發達程度是密不可分的。這可以從世界歷史上各大國崛起的歷程中得到注腳。而商業的繁榮與發達既要依靠國家的經濟政策,更需要完備的法律體系的促進和保護。而在這法律體系中,僅有以對社會經濟活動的權利體系進行靜態形式的確認的民法是遠遠不夠的,能夠迅速反映和調整營利性主體即商主體在市場交易過程中所發生的商事法律關系的商法,則是促使社會經濟發展,保護商主體的利益及其商行為的基本法律體系,也是商法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但是,為了稱呼上的方便和尊重傳統的習慣,在稱呼上仍然可以以民商法共稱,因為它們畢竟有著一些共通的地方。只是在立法和實踐中應當將它們視為一個各自獨立的法律部門來看待。
參考文獻:
[1]韓強.法教義學在商法上的應用--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15號為研究對象[J].北大法律評論,2014,(1):106-125.
[2]李文寧.論我國實行民商分立立法模式的可行性[J].魅力中國,2014,(10):312.
[3]王靜波.淺論商主體的獨立性[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0,(9):105.
[4]梁笑延,王景.淺談民商法中的誠信原則在商業中的價值[J].中國科技縱橫,2011,(3):195.
[5]熊靚.論民商法信用體系的重構及其完善路徑[J].江蘇商論,2013,(1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