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娜
摘 要:人民銀行雖然早在2011年4月,就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保護個人金融信息方面的內容、責任和義務等做出了明確規定。但近年來,因個人金融信息被泄漏,而導致的侵權、侵財等違法行為和犯罪案件卻始終頻發高發,不僅嚴重侵害了個人的隱私權,有些直接給儲戶造成了重大財產損失。同時,也損害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聲譽,阻礙了銀行業務的發展,給地區金融穩定和金融環境帶來了負面影響。本文著眼于銀行業個人金融信息的法律保護,以期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關鍵詞:銀行個人金融信息;侵權;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
近年來,個人金融信息泄露事件時有發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個人金融信息既是金融機構的寶貴財富,也關系到客戶的隱私權和財產安全。
一、侵害銀行個人金融信息的情況分析
1.銀行濫用個人金融信息,作為交叉營銷的手段
在沒有取得客戶事先同意的情況下,銀行可以憑借客戶提供的個人信息向客戶營銷其它金融產品,以達到擴大銀行金融產品的影響力和覆蓋面。這樣就會對客戶的個人安寧造成嚴重的影響。
2.銀行向其他經濟機構泄露或者出賣個人金融信息,使客戶成為其他經濟機構的營銷對象
個人金融信息的商業價值很高,這些信息往往是其他金融機構和企業單位夢寐以求的。這些經濟機構在獲取了個人金融信息之后,就會通過各種形式向客戶營銷產品,突出的表現為海量的垃圾手機短信和紙質宣傳材料,嚴重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
3.個人金融信息缺乏準確性
個人金融信息是個人征信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銀行記錄個人金融信息不正確,或者不全面,都會影響客戶的社會信用評價,進而損害客戶利益。
4.銀行泄露個人金融信息,使客戶成為犯罪分子的侵害目標
個人金融信息內容豐富,且涉及敏感領域,是犯罪分子進行電信詐騙的“最佳”作案工具。可以說,個人金融信息的泄露是電信詐騙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個人金融信息的泄露,也為違法犯罪分子冒用他人名義辦理業務而盜取財物創造了有利條件。另外,個人金融信息還涉及個人金融交易習慣,如往常的大額取現的時間、取現地點等,它的泄露,為暴力犯罪創造了條件。
二、銀行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措施
1.制定專門法規,為保護個人金融信息提供法律依據
目前,個人信息保護只存在于各行各業的內部規范之中,但是,制定規則的主體往往是交易的優勢方,這必然會出現不公平的情況。而且,個人信息資料的保護和控制權限的界定往往是通過商業合同來確定的。由于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個人信息資料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因此,通過法律的形式保護個人信息資料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已在起草階段,而我國的行業執法權比較分散,立法者需要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意見,該法律的出臺仍沒有具體的時間表。然而,個人信息資料侵權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隨著人們權利意識的逐漸增強,社會問題必然會演化為法律問題。面對即將到來的執法、司法難題,《個人信息保護法》應當盡早制定。
相比而言,銀行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問題尤為突出,一方面是因為銀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銀行需要積極營銷方能占據市場地位,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銀行的發展成本也逐漸增加,銀行沒有很好地權衡利潤和再生產的關系,使得安全問題頻發。為此,銀行的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工作走在了前列。
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的規則應當納入《個人信息保護法》中,作為該部法律的一個章節,即《個人信息保護法》采用“總則與分則”的行文模式,先制定個人信息保護的一般規則,然后根據行政機構、事業單位和企業等順序,分別規定不同主體、不同行業的個人信息保護規則。對于具有特殊性的行業,例如金融業、通訊業等,可以專門制定一個章節。
2.建立個人金融信息的維權機構,減少個人的維權成本
在銀行業個人金融信息的維權行動中,個人往往需要面對兩個問題,一是維權成本,二是證據的獲取。因此,個人維護個人金融信息安全困難重重。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在《為權利而斗爭》一書中說,“為權利而斗爭,是對個人、社會和國家的義務”。個人權利的普遍缺失,應當成為社會共同應對的問題。對于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問題,以及金融消費者保護問題,應當建立專門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傳統的消費者協會,限于專業知識的缺乏,難以勝任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工作。而單獨將銀行業劃出來,成立專門的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又會面臨機構過小而喪失生命力。金融業存在互通性,而且目前存在眾多金融產品集中銷售的情況,金融業應當作為一個整體建立專門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目前金融業面臨著央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多個監管機構分業管理的局面,在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問題上,特別是跨行業的問題,難以形成合力。如果能建立一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將能起到引導金融消費者維權、與各個部門的協調作用,更好地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促進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就目前情況下,金融消費者權利保護機構應該設置在央行之下,由央行主辦成立。
對于銀行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問題,以及其他金融消費者的權利保護問題,如何收集證據是權利人難以回避的難題。在此類糾紛中,不宜適用舉證倒置的規則,即不應當由銀行承擔不存在侵權行為的舉證責任。首先,舉證倒置會促使銀行更加謹慎的保留業務操作的相關資料,增加銀行的運行成本,不利于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其次,舉證倒置促使訴訟激增,不但銀行無法應對,就連司法機關也難以承擔如此大的工作量。再次,消費者可以通過央行、銀監會和司法機關等機構獲取與銀行的相關證據,如向公安機關報案,可以申請公安機關調取銀行留存的文檔和視頻資料。所以,個人金融信息糾紛不宜適用舉證倒置規則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是,這樣就會造成個人獲取證據的成本過大,很多人會因受侵害的權益普遍不大而主動放棄了維權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一個專門的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機構是相當必要的,它既可以引導個人獲取證據,提供法律咨詢,也可以組織集體訴訟,降低個人的維權成本,促使銀行業重視所存在的問題,同時還能協調各個部門,減少行業沖突。
參考文獻:
[ 1 ]李瑞紅.完善銀行客戶個人信息保護機制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2,(6):23-25.
[ 2 ]徐建敏.試析銀行業個人金融信息的法律保護[J].飛:素質教育版,2014,(3):153-154.
[ 3 ]周武,江山.我國金融隱私權保護與銀行業信息披露的法律規制[J].海南金融,2011,(7):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