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飛
摘 要:法院調查取證是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核心內容之一。隨著民事訴訟改革的不斷深入,法院調查取證制度也隨之進行了發展和變革。針對目前我國大力倡導能動司法理念以及當事人法律意識淡薄、當事人取證能力有限、各種制度尚不夠健全的法治環境,需要從制度上完善我國法官調查取證制度,這是證據體系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本文從民事訴訟模式的職權主義和司法能動性兩個語境對其由來進行了分析,認為對程序性事項和涉及實體權利義務的證據收集應當區分對待,并對現有的制度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議。
關鍵詞:調查取證;裁判調查;法院調查取證的必要性
一、發源調查制度的緣起
在應對金融危機的實踐中,人民法院在新形勢下堅持司法為民理念,強調及時解決糾紛,保障經濟建設的順利、平穩進行的背景下提出來的。隨著司法理念的更新、司法實踐的發展,能動司法正成為指導當下法院司法工作的新理念。對處于審判活動第一線的法官來說,不能簡單地坐堂問案,而要在訴訟過程中積極發揮主導作用,確保當事人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提高審判效率,實現公平正義,促進糾紛在實質上得到解決,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具體表現在主動尋找被告、積極進行財產保全、主動調查取證等,可見主動調查取證就是在能動司法理念指導下的一個司法實踐表現形式,特別是在廣大的基層法院司法實踐中更突顯了司法為民價值。雖然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只是一些簡單的民事糾紛,但是由于當事人法律水平低、證據意識差,當事人舉不出證據或者舉證不充分是經常的事情,而且當事人多數還不知道民事訴訟法賦予他們申請法院調查取證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簡單地以當事人舉證不能或舉證不足就判令他們承擔敗訴的后果,不僅不能有效地解決糾紛,而且還會影響司法機關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可見,法官調查權證權符合當前能動司法理念、符合實質正義的要求。
二、法院調查取證制度現狀
法院調查取證制度存廢之爭由來已久,眾說紛紜。
1.存在即合理
(1)我國傳統文化的積淀和影響。如果僅僅為了適應潮流,忽視法院調查取證制度在我國的悠久歷史,忽然“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的做法并不符合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并且,不但會在實踐中給法官和當事人造成困擾和不適應。同時,當事人因為客觀舉證能力有限和“官本位”思想殘留,內心還是希望法院能夠給予取證幫助。
(2)司法裁判正確性的要求。正確的裁判結果必須以正確的事實認定為前提和基礎,而訴訟本身的對抗性也就決定了當事人肯定會隱瞞甚至歪曲不利事實。因此,法院調查取證是民事訴訟中作出正確裁判的要求。
2.廢除正當時
(1)打破利益平衡,破壞居中地位。法院主動調查、收集證據,屬于干預過度,偏離了裁判者的中立立場和地位,也會導致當事人之間力量失衡,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因此有充分的理由去懷疑司法公平;也就是說,即使法院調查取證在實體上并不一定會導致審判不公平,但卻因為這種程序設計導致產生審判不公的可能性。
(2)擾亂自由心證,導致審判不公。法院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很容易使法官對自己調查收集取得的證據先入為主,產生情感上的偏向。對當事人所提供證據之符合自我認知的過度放大。對不符合的則予以輕視和忽略。廢除民事訴訟的法院調查取證制度,符合當今司法體制改革的世界大趨勢。
3.改良最穩妥
“法律的目的,是也應當是,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實現最可能多的人的幸福。”,現代程序法理念所崇尚的程序正義需要通過審判權對訴權及作為訴權外觀的訴訟權利的保障而實現的。權利始終是民事訴訟舞臺上最受矚目的主角;而權力,“從訴訟的一開始,就注定要甘當默默無聞的配角”,但甘當配角并不是說不起任何作用,即使是在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下,西方國家的民事訴訟理論和實踐仍然把發現真實作為民事訴訟的目的。因此,具體制度并沒有孰優孰劣,只有能夠接近真實,才有可能達到法律所追求的實質正義。不能因為法院調查取證有可能出現司法腐敗等情況,則將“孩子與洗澡水一同倒掉”。單一訴訟理念,在現代民事訴訟制度中已很難立足,當事人主義與法官職權主義在逐漸融合,在二者之間尋找平衡點。
三、改良之道
1.強化程序性事項調查,弱化實體性證據收集
法院依職權所進行的調查取證,包括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法院程序控制的事項;第二種是涉及實體權利義務的事項。前者如是否屬于法院主管、管轄、有關人員的回避等,對于這些程序性事項進行調查和查明,是法院應有的職權,否則法院便無法控制訴訟程序的正常和正當進行。首先,將程序性事項與涉及實體權利義務的事項區分開來,對于前者,仍然應該賦予法院以主動收集的權力,而對于后者,應當嚴格控制在依當事人申請的啟動程序進行。杜絕法官依照職權主動進行證據調查和收集。
2.強化當事人取證能力,弱化法院調查范圍
雖然我國法律及司法解釋對于當事人的舉證責任范圍進行了明確規定,但卻沒有相應的手段、程序及相關配套設施予以保障,這就使得當事人的舉證能力相對于責任而言,尤為力不從心。在出現了以上的情況,當事人往往申請法院來進行調查取證,即本應由當事人自行收集或者提供證據,由于主觀或者客觀的原因,只能由法院出面進行調查。不但浪費了司法資源,也會導致審判不公。應當將法院調查取證的范圍嚴格限制在當事人確實無法取得的證據的情形。可以用其他方式替代取證的,即應當認定不符合申請調查取證的條件。如到醫院調查取證醫療情況,可以用證人證言形式替代,不應允許。
3.強化調查取證保護制度,弱化法院主動職權
在當事人調查取證上,應當強化制度措施予以保證;在法院調查取證制度上,應該弱化法院的主動性。主要涉及程序事項,由法院主動調查取證的情況下,應當向各方當事人發送通知書,明確告知法院主動調查的事項及范圍等。對于一方當事人申請調查取證的,在法院決定不予進行調查時,現有法律賦予了該方當事人以復議權,但卻忽視了另一方的權利。筆者以為,為了防止司法腐敗,防止正義的天平被無故偏向一邊,杜絕法官為一方當事人私利調查的情況,應當賦予另一方以異議權。法院同意一方當事人調查取證的申請時,應當將決定書發放給另一方當事人,同時給予另一方當事人一定時間考慮是否提出異議,倘若對方當事人有異議的,則可以提出書面異議書,由法院進一步審查異議是否成立,異議成立的,應當撤回該決定書;不成立的,則由法院依據當事人的申請,進行調查取證。
參考文獻:
[1]孫威,米揚.淺析仲裁庭調查取證制度的完善[J].中國律師,2010,(1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