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艷
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格式合同因其特殊的價值與特征,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然而伴隨著格式合同出現的“霸王條款”卻威脅著社會契約的公平正義和交易安全,因為“霸王條款”的制定者往往為了自身利益,損害相對人的利益。雖然我國的《合同法》也對格式條款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規制,但是并未對“霸王條款”予以明確的界定,更沒有相關法律規制。以下將通過討論“霸王條款”的概念特征、表現形式以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危害性,來探討如何實現對“霸王條款”的規制,以期達到減少其損害并有利于經濟穩定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格式合同;霸王條款;法律規制;合同法
當今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格式合同的使用十分普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經濟生活。但隨之而出現的“霸王條款”,因為其自身的特征而對社會經濟產生了很大的危害。所以如何對其進行法律上的規制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一、霸王條款的含義和特征
伴隨著格式合同的出現與發展,“霸王條款”應運而生。所謂“霸王條款”是指生產者或經營者利用自己在交易中的特殊地位,違反公平、誠信等民法基本原則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并且損害合同相對人利益的合同格式條款。[1]“霸王條款”通常以通知、聲明、告示、行業慣例等形式廣泛地存在于消費領域內,主要存在于商品房與物業管理、電信服務、中介服務、有線電視服務、商場等幾個領域。霸王條款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1)權利義務不對等、任意加重消費者責任。
(2)減免責任、逃避經營者應盡義務。
(3)違反法律規定、任意擴大經營者權利。
(4)排除、剝奪消費者的權利。
二、霸王條款的主要表現形式和危害性
“霸王條款”通常以通知、聲明、告示、行業慣例等形式廣泛地存在于商品房與物業管理、中介服務、商場等消費服務領域,其表現形式主要有:
(一)主要表現形式
1.商品房交易中的“霸王條款”
“買方在簽訂《房地產買賣合同》時,應支付總房款30%的分期款(含定金)”。首先,此條款首先模糊了定金和房屋分期付款的概念;其次,按照《擔保法》的相關規定,定金不得超過主合同標的20%。但在該條款將定金和房屋分期付款合并在一起,所以一旦買方在支付了30%的欠款后違約,其所應該承擔的定金雙倍償還的具體數額就難以確定了。
2.商場商店合同中的“霸王條款”
許多商店或者其他經營場所經常規定“打折商品不退不換”、“商品售出,概不退換”之類的條款。《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4條“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上述兩則條款均免除了經營者的“三包”義務,違反了該項規定,減輕了其所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
3.旅游合同中的“霸王條款”
“因人力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行程變更、延誤所產生的費用由客人自理。”在合同簽訂后,旅行社和游客是完全平等的民事主體,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是對等的。[2]可是在上述條款中,僅僅規定了游客承擔責任,而完全免除了旅行社應承擔的責任,顯失公平。
(二)危害性
1.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經營者利用基于壟斷而形成的優勢地位,在與消費者訂立合同時加重對方義務,減輕自己責任,在很大程度上干擾破壞了正常的交易秩序,使得消費者與經營者的關系不斷惡化,甚至于破壞國家在消費領域的管理活動,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2.不利于“霸王企業”自身發展
一些壟斷經營者利用“霸王條款”來獲得利益,促進自身發展,但這種行為在實質上是一種短視行為,企業形成依靠“霸王條款”來謀取的習慣,這樣惰性會不斷膨脹,而尋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動力就會不足。這樣長久以往企業的競爭實力不斷下降,從而抑制經濟發展。
三、對霸王條款的規制
市場經濟是法治的經濟。市場經濟的本質決定了它不允許“霸王條款”之類的違背公平自由原則的現象出現,所以這就需要我們針對此類現象采取合理科學的措施予以解決,以維護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
(一)立法方面
(1)進一步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4條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承擔的民事責任。”雖然對經營者的經營行為作了禁止性規定,但是沒有明確的標準,需要將反對霸王條款寫進法律中,并明確規定傾斜保護弱者原則,更好的維護消費者利益。
(2)雖然我國的《合同法》對格式合同的訂立、解釋和效力作了原則性的規定,但缺陷也很明顯,應對之進行修改,使之對實踐中的“霸王條款”不僅能提供認定的標準、解釋的依據。而且應從法律后果上對合同中的“霸王條款”予以規制,增強法律的預防、威懾功能。
(二)行政方面
(1)加強政府監督力度。首先,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設立專門機構管理格式條款的相關工作,采取事先審查方式,對于一些容易產生霸王條款的行業在審批方面嚴格把關,凡未經批準皆不可使用格式條款。其次,以行政監督的方式,對使用中的格式條款的公平性隨時進行檢查,對不公平的格式條款,責令合同的提供者予以糾正,并視其情節給予一定的行政處罰。防止和制止一些壟斷行業經營者利用格式合同對消費者和相對人造成不公平影響。
(2)引進聽證制度。當制定者應將其擬訂的經主管部門審查、認定的格式條款提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時,工商管理部門應當舉行相關的聽證會,廣泛聽取專家、學者及廣大消費者的意見和建議,充分論證格式條款的客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避免格式條款本身的不合理性。
(三)消費者自身“反霸”能力提高
加大相關法律的宣傳力度,特別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合同法》,提高消費者的法律意識,明確其擁有的相關權利。鼓勵廣大消費者和有關社會團體在自身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時,要積極像消協投訴或者勇于拿起法律武器,與“霸王條款”做斗爭。
(四)充分發揮消費者協會監督作用
當格式條款在使用中,出現“霸王條款”內容,損害消費者相關利益時,消費者協會要依法行使其職能,促使相關行業修改不公平的格式條款。[3]并且經常督促一些容易產生“霸王條款”的壟斷行業進一步正視其與消費者的關系,認識到雙方在本質上是平等的關系。消費者協會也要積極幫助消費者解決問題,與經營者平等溝通協商。
參考文獻:
[1]李利國.“霸王條款”有關法律問題初探[J].消費導刊,2008,(1):116.
[2]點評旅游合同霸王條款[J].法律與生活,200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