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威重慶江北新聞信息中心,重慶 404100
中西危機報道比較
楊威
重慶江北新聞信息中心,重慶404100
摘要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而危機、災難就會更頻繁地出現在我們面前,同時面對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各種新的技術在促進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加劇了危機發生的頻率。而危機發生后,媒體該怎樣報道就成為引導人們心態的關鍵。媒體對危機報道應該把握怎樣的度就成了一個值得關注的核心問題。媒體對待危機的報道應該做到既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又不至于給受眾帶來恐慌。本文就中西危機報道的差異作比較分析。
關鍵詞中西;媒體;危機報道
1.1 中國政府對危機報道的控制
中國對于突發事件和很多危機事件的報道有明確的規定,其中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規定危機信息由特定的政府部門統一發布。對于危機事件的統一發布有利于保證危機相關信息的權威性和準確性,但危機信息在政府組織內部的多級傳播也可能導致危機信息的滯留、變形或者被隱瞞,這樣一來媒體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權威信息,也無法及時組織危機報道。[1]比如在“非典”時期,權威部門公布的信息嚴重滯后,使人們沒有提前預防的意識,有關衛生部門也未提前采取任何防護措施,后來疫情在全國蔓延開來。從這里可以看出,政府對媒體的“控負”政策與公眾的知情權形成了一對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中國的政府部門和媒體之間應該建立良好的信息通報機制,保持通暢的信息聯系渠道,培養相互信任的關系。當然,從長遠角度來說,危機信息的通報需要有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證,這樣媒體的報道也可做到有法可依。[1]
1.2 一哄而上的危機報道
隨著中國的信息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信息的透明度也越來越高。政府對媒介也相應地放寬了信息的控制,人們對危機事件有了更大的知情權。這標志著我國傳播制度有了很大的進步。可也造成了一個困惑,當各家媒體都在報道各種危機消息時,受眾的心理能承受的底線有多大;新聞轟炸式的危機報道為我們營造的虛擬環境與現實環境的差距到底有多大等問題都是媒體的把關人應該思考的。盡管現在由于信息的爆炸,我們處于無注意力經濟時代,網絡受眾的培養和普及更加劇了這一趨勢,因而人們對媒體和信息選擇面更寬了,任何一個新聞事件的易碎性更加明顯,閱聽者不會因為某個新聞事件而駐足停留,但受眾分眾化和小眾化在中國還沒有發展成熟,特別是在公信力極高的中央級媒體,當他們都把聚光燈照在某個危機事件上時,人們也開始關注此危機,近而產生恐慌,造成了人們心中真正的危機。
一些地方強勢媒體在危機事件報道的數量上也存在一哄而上的情況,特別是地方平面媒體有關危機、災難性報道的消息一般都占據了所有消息條數的三分之二,同時編輯充分運用版面語言,把很多與我們接近性不大的消息用同題集中的編排手段安排在了同一個版面上,形成了強勢,給受眾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1.3 危機報道中的肆意拔高事件的政治性、思想性
我國新聞媒體由于政策取向的影響,歷來認為負面報道不利于維護社會穩定、無益于鼓動群眾。因此在新聞視角的選擇上,多以正面鼓舞士氣為主,把暴露和批評放在其后,有時候“災難新聞成了救災新聞”。[2]當危機發生后,中國媒體報道的重點往往是人們怎樣齊心協力,團結互助,眾志成城地戰勝危機、災難。最后升華為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搞得好,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對危機報道深層次的挖掘并不多,沒從制度上找原因。比如礦難它不屬于自然災難,完全有辦法避免發生,可為什么發生頻率還是這么多,到底是哪個安全環節出了問題。媒體往往沒有涉及這些問題,只是停留在就事論事本身。在危機事件的報道中,媒體作為新聞輿論引導者應該做到兩方面的轉變:1)報道角度從領導的角度開始向災難事件中的受害人轉變。2)報道視角從事件的原因、過程、結果開始轉向處于災難中的人的現實情況和不幸遭遇。[3]
2.1 過度重視危機報道的新聞價值
西方媒體的所有制和經營體制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就廣播電視來說就分為國有國營、國有公營、社會公營、私有私營、公私合營五種形式。[4]因此,西方新聞媒體的競爭非常激烈,各家媒體都在想方設法吸引受眾的眼球。具有戲劇性、故事性、可視性的新聞事件就成為了媒體趨之若驁的對象,危機事件便符合了這樣的特征,當一個重大的危機事件發生時,各家媒體的記者們仿佛如獲至寶,對其進行全方位的挖掘、渲染、炒作,出現了失之偏頗甚至引起巨大爭議的報道,[5]危機事件的新聞價值被肆意地夸大了。
2.2 危機報道中更注重對受眾的正確引導
新聞媒體在作為輿論載體的功能方面,具有6種作用,這就是代表輿論、反映輿論、組織輿論、放大輿論、
引導輿論和制造輿論,而引導輿論是最高層次的功能,它既是新聞事業作為一種社會輿論工具的功能,又是新聞事業的主要目的之一。[6]因此新聞媒體在危機報道中如何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就成為新聞傳媒在實踐中需要探索和解決的問題。[7]危機發生后,我們每個人都直接或者間接地受到恐怖氣憤的影響,媒體對危機事件的連續報道應該本著平衡人們心態的指導思想,通過輿論緩釋的方式解決社會情緒沖突,防止不良社會情緒爆發。
2.3 危機報道中更注重危機背后的深入挖掘
對于西方社會來說,在一個危機事件發生后,媒體不僅僅是停留報道在危機事件的表面,他們往往會去思考造成危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有關部門工作的不利,還是相關的預防機制不健全,如果對他們造成了損失和傷害,媒體會幫助公眾分析原因,為他們找到法律解決的途徑,獲得賠償等。不管事后領導怎么重視和關心,西方媒體都基本不涉及這樣的相關報道,更多地是站在受害者的立場為他們討說法,報道中體現出西方公民的自由意識及個人權利意識,對于危機事件西方媒體的報道更加全面、立體感更強,理性色彩更濃。不是單單停留在對受害者的同情、關心、幫助上,而是更多地從制度上去追根溯源。
綜上所述,中西危機報道各有自己的特點,如果能夠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必然會相得益彰,做到負面信息正面引導,最終起到穩定社會、安定民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士林,彭紅.現代危機意識與危機報道[J].新聞記者,2004(10).
[2]夏海君.災難報道的新聞視角[J].當代傳播,2005(3).
[3]夏海君.災難報道的新聞視角[J].當代傳播,2005(3).
[4]鄭超然,程曼麗,王泰玄.外國新聞傳播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36.
[5]夏海君.災難報道的新聞視角[J].當代傳播,2005(3).
[6]雷躍捷.新聞理論[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122-126.
[7]趙志立.新聞傳媒在危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當代傳播,2005(2).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41-00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