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豪,黃 斌
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四川南充 637009
科技時代的到來已經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全新的新媒體語境,他將我們包圍在其中,對傳統的媒體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作用,使傳媒的格局發生了質的變化。其次,我們生活的社會其他各領域產業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它的沖擊,使我們的生活環境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在未來的發展中,新媒體對社會以及各領域的影響還會持續增加。
提出新媒體概念的學者是一個地道的美國人,他叫戈爾德馬克。對新媒體概念的說法可謂眾說紛紜,至今尚無定論。清華大學熊澄宇將新媒體表述為“新媒體或者網絡媒體,這種技術是建立在現代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技術支持之上的,它不僅能夠發揮傳統媒體的功能,還能充當各種媒介。”[1]上海交通大學蔣宏則認為“新媒體的出現是本世紀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在信息傳播領域與數字領域技術支撐下建立的,它及時的、快速的將信息進行了傳遞,通過各種信息傳播途徑進行傳播,比如有線電視網、衛星直播電視系統、互聯網、手機短信、多媒體信息的互動平臺、多媒體技術廣播網等。”[2]中國人民大學匡文波認為∶”新媒體是借助計算機(或具有計算機本質特征的數字設備)傳播信息的載體。”[3]所謂的新媒體實際上就是利用傳統報刊、電視等媒體傳播方式的一種集合,然后利用現代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等,配合手機、電視等終端,將相關信息進行及時的播報傳播。首先,新媒體只是一個相對概念。在新媒體進行定義的時候是需要選擇參考物的,如果將報紙與廣播進行對比,那么廣播就是新媒體。其次,它還是一個時間方面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或者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信息傳播媒介便被稱之為新媒體,就好像200年前的報紙和現在的計算機網絡比較,現在的計算機網絡就是新媒體。第三,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他不會因為某些事物而停止,他是處于動態變化及發展的。[4]
詞匯“語境”的起身是希臘,具體是指交織的意思。[5]語境是語言學的范疇,是一種指多類詞匯彼此交織或者強調某一個詞匯的意義,它的價值通過它所存在的具體語段所決定。現代語境的概念是由波蘭的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學者提出的。他將語境細分為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a),第一種可以對不同的語言進行準確的翻譯與分析,第二種則可以對現代語言或者歷史語言交際活動進行分析。總的來說,語境的概念實際上十分的復雜,其涵蓋的范圍也十分的巨大,在相關信息的傳播中在任何時刻都會受到具體語境的制約。[6]
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支撐下,新媒體在現代社會各個系統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從而產生了新媒體語境。其傳播的影響力已經不再能夠號令天下。這是由于傳統媒體市場份額開始加劇收縮速度,其掌握的話語重量變輕。其次是因為科技時代下大量新媒介的出現與活躍使信息的傳播渠道不斷的增加,信息的傳遞與表達途徑不再單一。[7]由于新媒體語境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它是與傳統媒體語境對應、互補的整個社會傳播語境的重要構成部分,并具有以下特點[8]。
第一點,人人都擁有相對自由地對外界發布信息和發表意見的自主權。新媒體語境將話語權進行了寬松放置,對傳統語境獨霸話語權的狀況進行了顛覆性的沖擊。這種沖擊是基于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他使得所有人都掌握了自由的話語權,使公共空間單一管控話語模式崩塌。新媒體語境話語權支配方式的轉變,也反應出人民民主在發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點,信息與意見出現了空前的復雜,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雖然現有條件可以對新媒體進行監督、管控,但是難度非常巨大,因此傳播的信息和意見的復雜程度相當突出。由于信息量大,真假信息并存,在新媒體自由擴散的有利條件支撐下得到了快速的擴散。若擴散的信息是真實的正確的,那么將有助于人民民主的進一步建立,是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擴散的信息是虛假的、錯誤的,那么必然會出現以訛傳訛的狀況,在部分心懷不軌的人手中經過操作就會變成煽動社會不安因素的“法寶”。
第三點,由于觀念及情緒的存在,很有可能成為信息的催化劑。情緒及觀念的存在會對某些事情的發展造成催化作用。一旦真實信息出現了傳播乏力的狀況,那么真假信息都可能被觀念及情緒影響,加速催化、發酵。新媒體語境的存在無法對群體情緒進行控制,但是卻可以通過對真實信息及正確觀念進行積極傳播,對不良情緒等的影響進行抵制。一旦假信息、錯誤觀念、不安情緒等結合在了一起,必然會變成威力巨大的催化劑,在輿論的影響下不斷的發酵、升溫,從微不足道的小事件變成轟動一時的大事件。[9]
網絡信息傳播技術以及電波技術的發展,為人們帶來了刺激的視覺感受。而且,在這個風云變幻的時代,新媒體對信息的傳遞影響作用越來越大,有時候單一的信息內容已經無法傳遞相關事件所要表達的內涵,所以視覺傳達設計便由此出現。
通過將視覺符號借助電腦等終端設備將信息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手段,被稱之為視覺傳達。視覺符號主要通過線條、表現等相關要素組成。一般來說,靜態表現形式與動態表現形式共同構成了視覺符號。它是一種藝術符號,可以讓人們在觀看時產生聯想,引導人們對相關事物進行分析,從而對其產生感情上的共鳴。[10]人類生存的世界是一個豐富多彩、紛繁復雜和充滿變化的世界。在人類探索外在世界的特征與變化、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通過視覺獲得的信息占據了總量的八成,它成為了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傳達一詞具有傳播、交流、公用等含義。因此,傳達的含義中包含了溝通和共享的成分,只有通過溝通才能到達共享。溝通和共享既是傳達的目的,也是傳達的過程。
在世界工業不斷發展進步的時候,設計一詞便隨之產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經濟發展實力的不斷提升,設計的含義也在更新、變化。基于某種角度來說,設計實際上是人類進行實踐活動時所產生的,其含義的變化經歷了諸多的時代,貫穿了人類的發展歷史,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行為。一方面設計是一個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創造活動,屬于一種思維過程;另一方面,它通過將不同的思想、計劃通過特定的表現手段進行物化,這個過程也是設計。
通過將文字、色彩等要素作為基本,利用“聲、光、電”進行藝術創作的形式稱之為視覺傳達設計。通過其特有的藝術魅力對人們的感情與觀念在精神文化領域進行著深遠的影響,同時在人們的生活中也承擔著重要的作用。設計的核心功能主要是起到商品的傳播與推廣的作用。視覺傳達設計雖然是一個具有時代性的名詞,不過通過視覺進行信息的行為與活動卻已經持續了很久了。從古至今,人們通過尋找不同的視覺符號,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與信息進行適當的傳達,同時也在不斷地發現和創造視覺傳達的媒介,從人類視覺傳達活動的歷史發展來看,幾乎都是由傳達的媒介的發展和變化所引起的。從文字的產生、印刷技術的發明一直到現在電腦與網絡技術的發展都體現出了在這方面的努力。人類通過各種設計實踐活動不斷地進行總結和歸納這種設計活動的規律,逐漸地形成了較為系統和規范的學科。人類的這種努力也述說了整個視覺傳達設計的發展和歷史的演進過程。
1)名稱的變更。
在視覺設計的幾十年風云變化中,經歷了商業美術—工藝美術—印刷美術設計—裝潢設計—平面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諸多轉變。美國人最早在1922年提出了平面設計的概念,在上世紀60年代之后,平面設計已經成為了國際設計界的專用術語。總而言之,視覺傳達設計是平面設計的延伸,對平面設計的屬性進行了保存,并基于傳統設計之上對其進行了升華。若將二維平面作為視覺傳達設計的一個模板,他將無法在滿足現代人的審美要求,所以對空間進行合理的分割設計,將設計表現語言進行拓展、完善,從而建立更多視覺效果的表現方式。[11]
2)應用的領域。
視覺傳達設計是通過視覺媒介表現并傳達給觀眾的設計,體現著新媒體時代圖形國際化和大眾文化、商業文化的特征。其所用設計圖形具有豐富的時代特征和歷史記憶跨越了地域、時空、國家的限制。在科學技術與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推動下、在大量新能源與新材料的廣泛運用中、在眾多領域的交叉運作下,一個全新的覆蓋各領域與視覺領域相協調的領域正在快速成型。所謂的視覺傳達設計,主要是指經由印刷過程的設計,包含日常看見的廣告、書籍、海報等相關設計,而經過發展后,它現在已經囊括了影視多媒體設計等諸多新興科技領域。[12]
信息時代將人們的生活引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人們也開始越來越重視視覺傳達設計,并發現傳統的視覺傳達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對信息傳遞要求。在現代科技的支持下,各種多媒體技術正趨向成熟,開始成為新媒體語境下視覺傳達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于二維平面進行圖文的編輯是傳統視覺傳達設計的主要手段。而新媒體語境采用的獨特設計方式更加受大眾的喜愛,它有效的將信息的傳遞效率進行了提升。視覺傳達設計不僅可以轉身為三維形態同時也可以將四維時空引入到設計當中,通過在作品的設計中將時間因素引入,將設計的理念進行更加深入的表達,從而提高大家對作品的良好印象。
長時間觀看靜態信息人們就會產生厭倦,所以動態視覺信息的引入將使人們感受到新鮮感。動態視覺信息在有效傳遞信息的同時可以提高有限視覺空間的利用率。視覺傳達設計利用數字媒體廣告等領域拓展了其發展的空間。不僅如此,視覺傳達設計的其他領域也可以將動態化設計引入其中。
進入新媒體時代后非物質設計的需求越來越大,視覺設計受到計算機等虛擬工具的影響,其發展方向正在發生轉變。基于非物質設計基礎,使視覺設計形態變得更加的多樣,他將物質設計中的非物質性進行了有效的展示,通過以信息設計為主體,建立了一種新的服務設計平臺,是當代藝術與科學的結晶。
視覺傳達設計應把單項信息傳遞方式,轉向交互式信息傳遞方式。交互式信息傳遞方式使信息傳遞輕松有效,受眾接受信息的同時擁有愉悅的體驗。這種傳遞方式需要建立在對受眾的心理行為及特征的了解基礎上。新媒體技術應重視交互體驗,并及時根據時代變化進行信息傳遞方式的調整,使其符合大眾的品味。
視覺傳遞一直是當代社會信息傳達的重點。不過在社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隨著信息傳遞速度的不斷加快,人們每天會面對數以萬計的信息,這些信息通過視覺信息傳遞經過人類的眼鏡進入大腦,達到傳遞目的。所以說,未來視覺傳達設計的發展趨勢必然是超越視覺走向多感官的新型信息傳達方式。
[1]胡智鋒,周建新.新媒體語境下電視節目生產的發展空間[J].視聽界,2008(9):31-34.
[2]熊澄宇,廖毅文.新媒體——伊拉克戰爭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J].中國記者,2003(5):52-53.
[3]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體?[J].新聞與寫作,2012(7):24-27.
[4]馮莉.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媒介生態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3):179-183.
[5]程曼麗.什么是“新媒體語境”[J].新聞與寫作,2013(8):90-91.
[6]寧一.新媒體語境下電視劇受眾的收視特征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11):44.
[7]廖婷.新媒體語境下的電視發展探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1(11):250-252.
[8]陳濤.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隱性空間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2.
[9]孫小付.傳播學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07.
[10]王金鳳.新媒體時代下視覺傳達設計發展趨勢研究[J].大眾文藝,2012(5):43-44.
[11]任忠 新媒體語境下電視編輯的轉變與突圍[J].新聞窗,2015(3):63.
[12]互動百科.視覺符號[EB/OL].http://www.baike.com/wiki/%E8%A7%86%E8%A7%89%E7%AC%A6%E5%8F%B.
[13]李逸.新媒體語境下的電視新聞現場直播[J].西部廣播電視,201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