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珂中國科協信息中心,北京 100038
目的論視角下的中國科協網外宣英譯技巧研究
陳珂珂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北京100038
摘要中國科協網外宣英譯工作具有信息傳達和文化傳播的雙重作用,體現中國科協對外交流和人文環境的建設的水平,對中國科協在國際舞臺上展示良好形象至關重要。論文從翻譯目的論入手,通過對比中國科協網中文版和英文版譯文,總結和探討了外宣英譯的主要技巧,并為技巧習得提供建議。
關鍵詞目的論;中國科協網;外宣英譯
隨著中國國力日益增強與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國際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希望及時了解中國政策、中國立場、中國觀點”[1]。當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各種關心、興趣、猜測和疑問并存,中國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積極主動地講述中國的故事”[2],對外宣傳工作日趨重要,相關研究研討不斷推陳出新。
中國科協網英文版成立于2007年,一直以來為中國科協在使用英語人群公共形象的塑造起到積極的作用,是中國科協與國際科技界進行交往的主要渠道之一,對外傳遞著中國科協在學術交流、學科發展、科學傳播、高層互訪、中國科學家觀點5個方面工作進展的最新消息。
論文收集了從2014年7月1日至今中國科協網英文版關于我們(About Us)、中國科協所屬學會(Societies Affiliated to CAST)、科技期刊(STM Journals)、學科發展(Disciplinary Development)、科學傳播(Science Communication)、國際合作(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與最近新聞(Latest News)7個一級欄目與第17屆中國科協年會(The 1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年世界機器人大會(World Robot Conference 2015)2個專題報道的英譯文稿及相對應的中文原稿,總結了外宣英譯過程的翻譯技巧,并對譯員水平提升途徑展開探討。
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 在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德國,是功能結構學派(Functionalism School)的主體理論。與奈達(Eugene A. Nida)提出的翻譯動態對等理論(Dynamic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和紐馬克(Peter Newmark)倡導的將翻譯納入語義學范疇不同,它不再從語言學(lingustics)、語義學(semantics)角度闡述翻譯過程,而是將翻譯視為一項有目的的交際活動?!癝kopos”一詞來源于希臘語“Skops”,意為“目的”,諾德(Christian Nord)認為這種目的有三種解釋:譯者的目的(可能為了謀生);譯文的交際目的(可能為了啟發讀者);使用某種特定翻譯方法的目的(可能為了更好地展現原語結構而使用直譯方法)[3]。功能派代表人物費米爾(Hans J. Vermeer)認為:行動皆有目的,行動者會參照實際環境,選擇最適合的方法或策略達到目的。翻譯也是一種行動,譯員應當選擇最適合的技巧和方法,達成對目標讀者發揮效果的目的[4]。
目的論的誕生使目標讀者成為翻譯目標決定性的因素,為譯員采用翻譯技巧,權衡翻譯動態對等與形式對等比例,進行以讀者為核心的翻譯(reader-oriented translation)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目的論的指導下,譯員也需要更好地了解語言交際的實際意義,最好地傳達源語文本的語言意圖。
結合中國科協網英文版外宣英譯工作實踐,歸納整理基于新聞文體、語言差異與文化差異三個方面的英譯技巧如下。
2.1 基于中英新聞文體差異的英譯技巧
中英兩種語言在新聞文體規范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英語新聞標題有其一定的特征,在進行外宣英譯的時候,關于會議召開和領導人外事活動的標題采用一般現在時,見示例1和示例2;有時會采用被動語態,在使用被動語態的時候,be 動詞會省略,見示例3和示例4。
示例1
中文標題:“中國創新50人論壇”座談會在京召開
英譯:CAST holds a China Innovation-50 Forum session
示例2
中文標題:韓啟德主席與廣東大學生見面會舉行
Han Qide meets with university students
示例3
中文標題:紀念王大珩先生百年誕辰座談會在京舉行
英譯:Wang Daheng’s 100th birthday marked
示例4
中文標題:第五屆國際科聯工作協調委員會全體會議舉行
英譯:The fifth ICSU-China plenary meeting held in Beijing
示例5
中文標題:爭取在華召開更多的國際學術會議
英譯:Zhang Qin: more international S&T conferences in China
2.2 基于中英兩種語言差異的英譯技巧
1)中文和英文分屬不同的語系,英語雖然動詞活躍,變化多樣,但其實卻是具有靜態修辭的特征[5],我們在進行英譯時,如遇到動詞接續使用的情況,需要將其中部分動詞轉化成分詞、介詞短語或從句,請參加示例6、示例7和示例8。
示例6
中稿:34名專家學者深入蘇州市51家企業調研考察,開展了技術對接活動。
英譯:Thirty-four experts paid consulting visits to 51 enterprises in Suzhou,facilitating the technical pairing between the experts and enterprises.
示例7
中稿:中國科協代表團訪問了匈牙利國家創新局,雙方共同簽署《諒解備忘錄》,約定在學術和人才交流等方面進行合作。
英譯:A CAST delegation visited NIH,and signed the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for further promo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organization.
示例8
中稿:學會專家分4組,赴蘇州市所屬的張家港、常熟、吳江、太倉,深入企業開展考察和洽談活動。
英譯:The experts went to Zhangjiagang,Changshu,Wujiang and Taicang in four groups where they visited those enterprises with which they sought for opportunities of cooperation.
2)若遇到中稿長句由若干斷句組成的情況,切記不可直譯,要分析局內成分間的邏輯關系,盡量用一個復合長句來表達,請參見示例9和示例10。
示例9
中稿:蘇州市召開對接活動匯報會,會上,宣布了全國學會蘇州服務中心的成立。
英譯:At a meeting of the activity,the Suzhou Service Center of the National Societies was announced established.
示例10
中稿:今天參加會議的聽眾有800余位,其中有將近200位是參加博士生年會的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在讀博士生,昨天是博士生年會的開幕式,進行了一天的活動,今天和我們其他聽眾一起參加今天的論壇。
英譯:About 800 people participated in today’s forum,including nearly 200 Ph.D graduate students from various universities,who are participating in the annual Ph.D. Candidates’ Academic Conference that opened yesterday.
3)英文通過動詞變形來區分時態和語態,進而表達出久未解決或者致辭禮儀等語氣效果。我們在進行外宣英譯時要注意這些細節上的修整,使表達更符合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請參見示例11和示例12。
示例11
中稿:初步達成意向合作項目26項,簽約7項,解決了一些企業面臨的關鍵技術問題,促進了當地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應用。
英譯:Agreements were signed on 7 projects while intent of cooperation wasachieved for 26 other projects,and some of the major technical problems that had long challenged those enterprises were solved.
示例12
中稿:今天我們請到了6位科學大師,其中有3位諾貝爾獎獲獎者,2位圖靈獎獲獎者,1位狄拉克獎獲獎者。
英譯:Today we are honored to have 6 master scientists,among which three are Nobel laureates,two Turing Award laureates and one is Dirac ICTP winner.
4)避免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譯員在進行英譯時受雙方深層文化差異的影響,將本族語對某一詞語或結構的語用意義套用在目標語言上時會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用意而造成語用失誤。這種失誤常見又不好避免,需要不斷積累才能克服。如示例13,英譯1使用“commanding”一詞,與戰爭相關,火藥味十足,通常在政府外宣文本中被視為隱喻,目標讀者對此類詞匯較為敏感,英譯1為誤譯,英譯2效果較好。
示例13
中稿:構筑區域經濟制高點
英譯1:To take up the commanding point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英譯2:To make efforts to lead in regional economy
2.3 基于中英文化差異的英譯技巧
對于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人名地名,目標讀者可能全無概念,因此需要添加簡單的注解,而過多的政府機構名稱羅列又沒有意義,需要刪減,請參見示例14,一些新興的帶有科協特色的詞匯,需要加以闡釋,幫助目標讀者理解其意義,并引發進一步閱讀和關注的興趣,使之更加理解科協的工作,請參見示例15。
示例14
中稿:5月4日,由中國科協、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浙江大學、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浙江省科協聯合承辦的第16屆亞洲物理學奧林匹克競賽在浙江省杭州市開幕。
英譯:The 16th Asian Physics Olympiad(APhO 2015)started on May 4 in Hangzhou,east China’s Zhejiang province.
示例15
中稿:近日,中國科協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全國學會專家調研考察對接活動在蘇州舉行。
英譯:Recently,an experts-enterprise matching activity was held in Suzhou,Jiangsu province. The activity is part of the CAST effort to implement its project CONTRID,acronym of “Contributing to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1)中國科協網的外宣工作可以幫助中國科協組織在國際舞臺展示形象,成為聯系國內外對等組織機構的紐帶與橋梁,促進交流合作工作深入開展,也可以體現出中國在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日趨增強的大環境下的對外交流的水平和人文環境的建設。
2)外宣英譯不是一種單純的、機械的文字翻版過程,而是一種實現語言與文化雙重跨越的傳達與傳播過程。講求最終的實際傳播效果,是做好外宣工作必須依據的原則和準繩。外宣譯員可以在目的論的指導下,使用基于中英文體差異、語言差異、文化差異的英譯技巧,以譯文的精準簡練取勝,達成兩種語言的動態對等。
3)外宣譯員必須不斷強化自身素質,樹立主體意識和全球意識,外宣英譯技巧的習得需要持續閱讀原版英文報道,大量進行雙向互譯練習,并輔以適時的培訓研討與交流活動,既要全面、準確理解中文資源的意思,又要用“英語的英語”來表達中文資源的意思,進階“翻譯”水平為“編譯”水平,為加強世界對中國的理解貢獻力量。
致謝:
本論文寫作過程中得到中國科 協網英文版朱進寧主編、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王宇光研究員和中國科普所王黎明博士的大力支持與無私幫助,謹致謝忱!
參考文獻
[1]黃友義.重視黨政文獻對外翻譯,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J].中國翻譯,2014(3):5-7.
[2]黃友義.講述好中國的故事[J].對外傳播,2014(1):27-28.
[3]Nord,Christian. 2001.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翟云超,王顯志.目的論下的外宣翻譯策略[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97-99.
[5]蔣勁松.英漢對比與漢譯英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56.
作者簡介:陳珂珂,博士,中國科協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科學傳播與外宣英譯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41-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