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笑天《法醫學雜志》編輯部,上海 200063
關于學術論文“一稿多投”的分析和思考
于笑天
《法醫學雜志》編輯部,上海200063
摘要論文“一稿多投”是學術界存在已久的學術不端現象。近年來,隨著學術論文刊發量的增加,“一搞多投”的現象也日益突顯。本文就當前國內學術論文“一稿多投”的現象進行分析,對科技期刊如何管控及防范這一現象提出見解。
關鍵詞一稿多投;學術不端;學術論文
在我國,受特殊的歷史、現實因素的影響,對于學術論文“一稿多投”這一現象是否屬于學術不端行為的認識上一度存在分歧。就目前來看,國內絕大多數主流媒介已認同學術論文“一稿多投”為學術界的腐敗現象。依據中國科學院于2007年發布的《中國科學院關于加強科研行為規范建設的意見》中針對學術不端行為所給出的7條認定標準,其中已明確“一稿多投”就屬于第4條“研究成果發表或出版中的科學不端行為,包括將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個出版機構出版或提交多個出版物發表……”。學術論文的“一稿多投”有悖于發表倫理,即增加了科技期刊編輯部的重復勞動,導致資源浪費,還占有并妨礙其他作者發表論文的機會和時間,構成了對讀者的欺騙行為,浪費了讀者的寶貴時間,故應嚴加防范和制裁。然而國內也有持不同觀點者認為“一稿多投”合理合法,合乎國情(絕大部分為學術論文著作者),理由則是認為“一稿多投”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合法權利,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根本宗旨[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三十三條:“著作權人自發出稿件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收到期刊社通知決定刊登的,可以將同一作品向其他期刊社投稿。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可以看到,該條文只是規定了期刊社處理來稿的期限,超過期限未通知作者的,作者則“有權”將同一稿件另投他刊。然而目前國內的實際情況是各大科技期刊的稿源量都較大,而編輯、審稿人員的確很有限,是否能確保做到30日之內給作者錄用與否的答復實為難點。那是否能利用《著作權法》的條文規定為借口,將一稿多投的責任轉嫁給科技期刊編輯部未按時間回復作者呢?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一稿多投行為導致的后果,科技期刊是最大的受害者,不僅浪費了編輯部的人力、物力、財力,還使期刊的權威性受到質疑,最終也影響到了在此期刊上發表論文的作者利益。
雖然目前國內各大科技期刊三令五申,嚴打“一稿多投”這一學術不端現象,但屢禁不止,并有逐步加重的苗頭。要真正應對“一稿多投”現象,就要對其主要形式特點進行了解。
《科技學術規范指南》中指出了5種一稿多投的形式,即完全相同型、肢解型、改頭換面型、組合型和語種變化型。而筆者結合工作經驗,認為主要分以下三種情況:1)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或通信作者溝通欠佳,分別投向不同科技期刊;2)中介投稿;3)作者故意為之。下面對這三種情況作具體說明。
2.1 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或通信作者溝通欠佳,分別投向不同科技期刊
此類情況的發生主要是由于作者間未及時相互溝通引起。以筆者遇到過的真實情況舉例:第一作者為應屆畢業生,因學校要求科技論文在規定的時間內見刊作為準時畢業的條件,于是完成初稿后匆忙投稿至某科技期刊,同時交由其輔導老師進行修改,但未告知論文已投稿。由于學生和輔導老師之間缺少溝通,輔導老師則在完成修改后為其另投了其他科技期刊(姑且排除是主觀刻意另投因素)。
2.2 中介投稿
所謂中介來稿,即針對學術市場的需求而產生的中介網站,代發甚至代寫學術論文,同時向幾個科技期刊投稿,并對作者收取中介費。
2.3 第一作者故意為之
此類情況中的第一作者多為應屆畢業生或即將評升職稱者,因急于求成,為提高文章的錄用率,抱著僥幸心理同時投向幾家科技期刊。也有作者由于對自己的稿件缺少自信,對科技期刊用稿的質量要求缺乏判斷,于是同時多方投稿。投稿后看哪家刊物最先審回或哪家刊物影響力大就發表哪家,投向其他刊物的就做撤稿處理。
科技期刊編輯部在稿件收稿、審稿、刊用過程中,都要保持對學術不端現象的靈敏度,在此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都不能掉以輕心,加強對學術不端現象的防范和處理。
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認為要防范“一稿多投”應對三個階段進行關注:收稿時、審稿中及刊用前。
3.1 收稿時進行查重
收稿時通過CNKI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AMLC)、萬方論文相似性檢測系統、維普的通達論文引用檢測系統、ROST反剽竊系統(學術論文不端行為檢測系統)等查重系統進行檢測。如采用CNKI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進行檢測時,通過查重的文章會顯示“√”,而有的文章會顯示紅色的三角形驚嘆號(“!”)標識,提示該文已提前被檢索,并有檢測時間。這樣的文章,有可能是作者被前一個期刊拒稿后轉投,也有可能正是一稿多投。這樣的情況下,一般可直接和作者聯系,明確告知一稿多投的嚴重性,同時要求作者提供相關證明。然而,由于各檢測系統收錄的文獻量有所差異,而雜志社一般常用一個查重系統,導致檢測不全。建議各期刊每次檢測時至少使用兩個查重系統進行檢索,提高學術不端稿件的檢出率。對于國內的英文期刊,一般都與國際出版集團簽訂了合作協議,可利用turn it in、CrossCheck、Safeassig、愛思唯爾(Elsevier)的PERK等英文檢測系統進行檢索。
編輯對于重復率在30%以上的文章就應該提高警惕,仔細比較相關文章,因為極有可能是作者采用所謂的“反學術不端軟件”進行了改頭換面以規避學術不端軟件的檢測。當然,也不能僅根據查重率超過60%即認定為學術不端,可能是實驗方法比較類似,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相關領域的審稿人嚴加把關,編輯部多次核實。
一方面將來稿采用查重系統進行檢測,將學術不端扼殺在源頭,不要進入審稿、編輯流程,以免浪費編輯部的人力、財力;另一方面對發現的學術不端行為要進行嚴厲處罰。如建立學術不端“黑名單”,“黑名單”里的作者兩年內或終身不予發表其文章;通報作者單位,對其進行教育和警告。然而很多學校、機構擔心學術不端事件影響到其聲譽,因此避而不提,認為是一種最省事的方法。對于發現的學術不端現象,編輯部應該及時與作者單位的領導層溝通,告知學術不端的嚴重性及對學術的危害,從領導層面給與肇事者壓力,嚴打學術不端行為。
對于中介來稿,一般隱蔽性強、等待周期短、論文格式比較規范,確實較難分辨。疑似中介來稿,編輯部也可采取相應措施,如審稿前適當收取審稿費,加強版面費管理,更新審稿流程,縮短發表周期,加強學術道德宣傳,合理懲罰學術不端作者,同類期刊建立聯盟,共同規避中介投稿[2]。
3.2 縮短審稿周期
對于科技期刊編輯部來說,隨著收稿量的增大,編輯部的工作量也增多,稿件是否錄用無法及時告知作者。學術期刊編輯應站在作者的角度,增強責任意識,利用現代化的辦公系統,加快稿件處理流程,縮短審稿時間,盡量在承諾的審稿期限內完成審稿,盡快明確告知作者稿件的錄用情況。不予錄用的稿件,應盡快給與書面退稿的通知,給予作者另投他刊的機會;經審稿錄用的稿件,應盡快安排發表,不要拖延過久。
3.3 刊用前再次審核查重
對于已經通過初審后的文章,經編輯加工后擬刊出前,再次采用查重系統進行檢測。有編輯部對收稿時、刊用前兩個階段分別查重,都發現了一定數量的學術不端現象,因而及時將稿件做退稿處理[3]。對懷疑一稿多投的文章,可在作者投稿后即收取審稿費,經審稿錄用的文章盡早收取版面費,再進行編輯加工和排版等后續工作。
只有對作者進行一定的制約,才能有效制止一稿多投的現象。對此筆者強烈建議國內科技期刊可借鑒國外著名刊物對此不端現象的處理方法,在征稿須知中明確規定一經發現一稿多投、抄襲、剽竊等不道德的學術行為后的處理方法,以達到提前警告的目的。如《Nature》對已經發表的一稿多投文章的處理方案:聯系作者單位和基金資助機構;發表聲明;雙向鏈接原文,并提醒此文章存在剽竊行為;PDF的每一頁都印上一稿多投的標記;視剽竊程度決定是否正式撤稿。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AIAA)和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的處理原則為:1)對所有相關作者的當前投稿都予以退稿處理;2)永久或期限性地拒收所有相關作者署名或掛名的稿件;3)如果作者是學會會員,可能取消會員資格[4]。鑒于國外著名科技期刊這些措施在實踐中被嚴格地貫徹和執行,必然使違反規定者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也極大地營造和保障了良好的學術氛圍。
當然,除了對作者及科技論文稿源方面加強防范外,科技期刊編輯部在面對和處理“一稿多投”現象時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職責。包括宣傳、約定、回復、發現、教育、處罰責任[5]。加強對作者的宣傳,在期刊的醒目位置刊登告示,明確申明一稿多投、學術不端行為的惡劣性及嚴厲打擊的措施,提高作者的自覺性和自律性。對于審稿和編輯工作,則應盡量縮短審稿周期,在承諾的期限內完成審稿工作,告知作者錄用與否。只有公平、公正地處理稿件,建立起與作者間的長期信任關系,建立起固定的作者群,才能切實有效減少學術不端、一稿多投的情況發生。有同行認為[6]同類學術期刊可以通過合作來有效防范一稿多投:互贈期刊、刊登下期要目、通報稿件信息、共享審稿專家、發表聯合聲明、聯合退稿、聯合曝光、聯合拒收稿件。
近來,在無所不能的網絡上已經出現了“知網學位論文檢測、學術不端、反抄襲、修改經驗秘籍”,這些不由讓人對如今的學術氛圍不寒而栗。另外隨著國內英文刊的興起,有些作者會將研究成果先投國內期刊,經過審稿、大修,對文章結構、語言等各方面進行編輯加工潤色后,未經國內期刊編輯部同意,將修改過的文章轉投國外期刊,甚至SCI雜志,以提高錄用率。
科技期刊呼吁采取相關政策提高科研工作者的道德標準,共同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要發揚“蒼
蠅老虎都要打”這種反腐敗的精神與學術不端斗爭,讓每個人都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也不想造假,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杜絕“一稿多投”這一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詹啟智.一稿多投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合法權利[J].出版發行研究,2010(2):52-55.
[2]劉婷婷.識別中介來稿,避免一稿多投[J].編輯學報,2013,25(6):562-563.
[3]冷懷明,劉洪娥,欒嘉,等.避免科技論文重復發表和一稿多投的機制與實踐[J].編輯學報,2007,19(6):457-458.
[4]金偉.學術期刊一稿多投、重復發表的防范與思考[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5(3):396-399.
[5]陶范.期刊編輯部在一稿多投中的責任[J].編輯學報,2005,17(5):371-373.
[6]金鐵成.同類學術期刊如何聯合防范和處理一稿多投[J].編輯學報,2005,17(6):449-450.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41-0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