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昕
摘 要 在媒介急劇融合,新的媒體生態已經逐漸形成的今天,我們在享受著更快捷的新聞資訊的同時,也常常困惑于其真實性。“假新聞”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日益泛濫,已經嚴重影響著受眾獲取信息的質量和媒體的公信力。尤其是在全媒體環境下,新聞媒體面對錯綜復雜,五花八門的新聞信息時,缺少認真負責、去偽存真的耐心。一方面,社會公信力較高的傳統媒體,在網絡新聞源及行業競爭的猛烈沖擊下,在稿件把關上比過去變得寬松,另一方面,自媒體特有的分裂式傳播效應也導致以訛傳訛的現象甚囂塵上,網絡更是假新聞傳播的重災區,凡此種種,導致的結果都是新聞失實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更嚴重影響了媒體的公信力與黨和政府的形象,對構建和諧社會造成了巨大阻礙。
關鍵詞 全媒體;假新聞;新成因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41-0026-01
1 全媒體環境下更容易引發信息傳播“雪球”效應
2014年10月23日,一個“95后”的女網友,在某論壇上發布《用身體旅行:95后萌妹向全國征集各地臨時男友陪游啦!》一帖,帖中詳細描述了自己窮游全國的計劃。帖子一經發出便引起軒然大波,帖中寫道,自己每到一個城市,都會找一位男性當自己的男友,因此所有旅游花銷等一系列費用也自然由男友支付。據了解,這位女網友依靠這種旅游方式已經在南方一些地區順利完成了旅行。如此吸引眼球的帖子被網友在各大微博和微信等一些社交網絡進行大量轉載,在網上炸開了鍋,引發眾人評論與系列爭議。之后,許多知名門戶網站在沒有辨別事實真相的情況下跟風報道,甚至大肆展開兩代人關于性觀念的大討論。某都市報還做了整版圖文報道。然而,不久真相終于大白,原來這是一起社交App的炒作事件,也就是說,要想與這個95后萌妹子聯系,就得下載一個叫友加的交友軟件。轉載媒體也對此進行了道歉。
通過這件假新聞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從一個商業公司賺取市場利潤的角度出發,進行正常的銷售手段推廣自己的產品固然可以,但像這樣通過編造假新聞的噱頭進行炒作,難以讓人接受。更令人可悲的是新聞媒體完全不分真假,大肆迎合該社交軟件進行宣傳,渲染商業炒作,愚弄大眾,職業操守盡失。
在自媒體早已不只是一個學術名詞,媒介融合更加多元化的今天,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已經不限于傳統紙媒、門戶網站。這就導致媒體競爭更加激烈,不少報社也成立了新媒體部門,有專人負責從海量的網絡信息中捕捉信息,生怕漏掉了能迅速刺激受眾眼球和心理的相關新聞,這種競爭壓力讓媒體們在面對這些“假新聞”的時候更傾向于“簡單核實,迅速報道”的做法。另一方面,由于網絡信息復雜繁多,而且傳播范圍十分廣泛, 虛假新聞像是乘上了過山車,在網絡中越傳越玄乎,越傳越不可思議,從而引發信息傳播的雪球效應。
2 盲目跟風,媒體“把關人”角色自我弱化
2014年7月22日,網上盛傳一段“碰瓷男慘遭女司機徑直碾壓”的視頻。一些媒體也爭相報道轉載。媒體對這段視頻里幾乎是這樣描述的:碰瓷男碰到新手女司機,倒地被軋。3天后,劇情卻出現了“360度大轉彎”。
7月25日,《人民日報》還原了此次事件的全部經過。原來碾軋事件發生在韓國,事件性質更非所傳聞的碰瓷,而是一韓國男子當天喝醉了酒,路過馬路時不小心碰到車輪被軋。韓國警方表示這只是一起的普通交通事故而已,網上所說的碰瓷根本不存在,都只是夸大其詞,愚弄是非而已。
追根溯源,這條新聞的誕生只是一名叫“小二”的網友在貼吧里上傳的視頻,既沒有說明事件發生地點,也沒有對當事人身份的介紹。而視頻質量很難辨認出更多的信息,比如車牌號,街道名。這樣基本新聞要素都不全的“三無產品”,竟然輕易地突破了諸多媒體人的審核發布出來,在詫異的同時,我們不僅要問媒體人的職業素養哪去了?
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信息的高產時代,對于網絡媒體來說,不用花功夫白紙黑字的印出來,秒發秒刪。技術的便利使得信息發布的門檻大大降低,所以也就不顧忌新聞的真實性與否。對于某些嚴重依賴網絡作為信息源的傳統媒體來說,在對信息篩選時只顧“吸睛”與“吸金”,盲目搶發而對其應該具備的“火眼金睛”進行了自我屏蔽,不核實不辨別,使得新聞專業主義蕩然無存,讓媒體的責任意識消失難覓。此外,不少媒體以“據某網友”、“據某貼吧”等說法作為消息來源的交代。這種隱匿信息源的潛臺詞是“出了事也是網友或者貼吧的問題,跟我們無關”的邏輯。這也是盲目跟風、媒體“把關人”角色自我弱化的表現之一。難怪有網友調侃:“你們不生產新聞,你們只做新聞的搬運工。”
3 “造假”成本低
2015年3月18日發生的一件事件更是讓人哭笑不得。原來這一天各大新聞客戶端都在緊急爭相推送一則爆炸性事件,那就是新加坡總理李光耀逝世。戲劇性的是僅僅過了近半小時,各大媒體又澄清說李光耀逝世是誤報而已,新加坡政府官網遭到了黑客入侵,發布了假消息。
面對此類重大新聞,各大媒體沒有徹查清楚,先把新聞搶先發出再說,如果不巧真是假消息的話,也只是順理成章道歉而已。然而還有許多媒體道歉都省了,直接轉載一條相關辟謠的新聞。這種沒有責任主體意識的行為背后,是監管的缺位。這種沒有經過調查采訪就輕易否定或肯定某一事件真假的做法明顯有違新聞從業人員操守,但是對其處罰也僅是道歉而已,后者沒有收到任何更嚴厲的懲治和處罰。
“造假”成本低,處罰沒有定責且失于寬松是導致新聞失實的重要原因。在編造假新聞前,有些新聞媒體或從業者因無顧忌 ,肆意捏造與實際不相符的新聞進行報道,嚴重危害社會。尤其現在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消費新聞的速度也大大提升。媒體們需要在相同時間內完成更多的新聞報道,這就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媒體編造新聞的可能性。如果允許虛假新聞大肆泛濫,久而久之,民眾會對媒體的信任度降到降低,后果只能是逐步斷送媒體的公信力。到時候我們的受眾就會對面對的社會信息感到不知所措狀態,這樣,整個新聞媒體行業的社會威信以及公信力將會面臨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
以上是對假新聞出現新成因的淺顯分析,針對新聞層出不窮的出現,作為媒體人我們應該認真分析,尋找應對的突破口。第一,每一個編輯都對自己審核稿件的真實性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以筆者所選案例來看,這些“假新聞”的案例中,網絡媒體占有較大比重,由于網絡媒體的稿件是由編輯或轉載或根據網上的信息撰寫的,所以如果編輯這道關把握不好,新聞的真實性也就無從談起。第二,筆者認為,防范假新聞要從隊伍培養開始,應該隨著信息化的發展而做出相應調整,在按照以前的模式培養記者的同時,嘗試增加“網絡編輯”、“新媒體編輯”等專業講述知識的培訓,有針對性開展“新媒體操作實踐訓練”,培養專門從事全媒體行業的人才隊伍,培養既能寫稿子,又能采編、也能勝任全媒體相關職位的多面手。第三,在對假新聞進行預防與治理方面,我們不妨借鑒英國著名報紙《衛報》的做法。《衛報》專門設有報紙的監察員,他們進行處理讀者意見,這就使讀者也參與報紙運作環節。監察員在報紙上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他們把接收到的意見,轉給有關部門。對于虛假新聞,讀者可以向報刊投訴委員會和全國記者協會的道德委員會行業組織進行投訴。第四,建立內部監管體系。在媒體內部加大對新聞失實的處罰力度,發現因為采訪不深入、寫稿不客觀、抄襲網稿等給新聞失實埋下隱患或見報造成不良影響的,要加重、加大處罰力度,徹底掃清可能導致新聞失實的一切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