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利
(江蘇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學,江蘇 淮安223005)
辭以情發,言辭的最初作用是表達情感。葉圣陶說過:“語文是情意形的集合體。”可見,情感是語文的靈魂,作家寫作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讀者閱讀,是在尋找與之共鳴的情感。閱讀,離不開情感的體驗,當學生帶著感情融入情境,學習會變得積極主動,而此時,閱讀就是一種享受。
怎樣有效地激活情感呢?首先要營造課堂情境,幫助學生調節好學習情緒,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的語言、手勢、表情等都要傳達出積極的態度,學生遇疑時鼓勵,解疑后贊許,努力創造高效適宜的學習情境。其次要創設審美情境,利用多種媒介調動學生內在情感,音樂渲染、簡筆畫勾勒、語言描述、深情吟誦、情景再現、實物展示等,全方位立體地調動興趣,激活情感。當然,教材中精選的課文本身也是激活情感的重要素材之一,學生對于文質兼美、情意并具的課文興趣濃郁,學習的內驅力很高。
《船長》這篇小說情節扣人心弦,語言富有張力。教學時,圍繞“船長下達過幾次命令,結果如何”這一線索展開,感受事件經過,體會人格偉大。當讀到最后一道命令時,學生紛紛表達自己對于“哈爾威船長”這一人物形象的品析與理解,由鋪墊轉為傾吐,各抒己見、滔滔不絕、久久不息。這樣的設計,以鮮明的人物形象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以人物的生死存亡激活學生的高尚情感,讓學生與文本親密對話,得以淋漓酣暢的表達。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敘事性課文,具體描寫了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讓學生從“贊美樟樹”移情至“追憶宋慶齡”,須要情感的鋪墊。教學時,通過文本閱讀,讓學生認識樟樹,欣賞樟樹,感受樟樹的外形美和內在美,抓住“我舍不得這兩棵樹”“永久的紀念”展開,借助于課外閱讀資料的補給展現宋慶齡革命的故事,逐步理解“故居——樟樹——故居主人”之間的關系,尋找“樟樹”和“宋慶齡”的相似之處,建立一種情感的深層聯系,這一點突破之后,學生即能順利地領悟文章內涵,體會文章潛在的情感,深刻品味宋慶齡崇高的人格風范和高貴的精神品質。
傳統意象學提倡“得意而忘言”,強調超越語言符號,用感悟和理解獲得所要表達的意思。在前一階段,閱讀教學總有意、無意地偏重于引導學生理解文本,認為讀懂了文本內容,理解了所表達的思想,體驗了作者的情感就完成了教學。后來,矯枉過正,往往還沒有領悟文本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急切地推出語言形式進行語用實踐,認為這就是關注語用的閱讀教學。其實,“言意兼得”才是我們所期待的理想的閱讀教學,而語用實踐必須且只能建立在準確理解意蘊的基礎之上。
積極語用要關注學生“聽說讀寫”的全過程,是一種“全語用”,是滲透在語文教學始終的。教學時找到適宜的“例子”,悉心研讀,潛心吟哦,積累內化,日后遇到同種情境,才能胸藏萬匯憑吞吐;課堂上主張言論自由,探索開放性的研究點,讓學生充分交流討論,著意表達,適時點撥,適度評析,拓展思維;依托文本,從個體的語感體驗開始,表達自我的發現,總結規律性的實質,再引導學生把這發現運用于更廣闊的實踐。如此,學生的語用意識才能被喚醒,語用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一株神奇的柳樹,字里行間蘊涵著頑強的生命力,這樣深厚的意蘊如何被孩子們領悟值得研究。教學時,首先以柳樹之形為突破口,抓住“兩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粗而堅硬”等詞句品讀柳樹的形狀,抓“鍛鑄”“撐立”等詞語研讀柳樹的生存環境,細讀柳樹的成長歷程,進而去感悟這株柳樹的生命偉力。感情因理解而激活,表達因情感而勃發。此時,讓學生說說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之處,精彩如約而至:在青海高原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卻成長得如此高大,太神奇了;在成長過程中透出的那種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韌勁,太不可思議了;這樣一棵不屈于環境,頑強抗爭的柳樹和它所代表的一個群體,太讓人震撼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在我記憶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怎樣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母親的無限艱辛呢?先設計這樣的語用實踐:雨天,山路泥濘,一步一滑,母親……;夜里,摸黑趕路,行走艱難,母親……;夏天,烈日當頭,酷熱難耐,母親……;冬天,寒風刺骨,大雪紛飛,母親……引導學生在想象中還原生活,理解“翻山越嶺、年復一年”。待學生調動生活,還原情境,深情表達,切實體會到“艱難”之后,再設計第二個語用實踐:妹妹考上大學,母親……哥哥要娶媳婦,母親……我在外地工作,母親……留白想象“重擔”,體會母親身輕擔重,深切把握人物的內在精神,從而讓學生在領悟意蘊中歷練積極語用,體會“情濃意深言切”。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睋Q言之,語用實踐就是學習表達,學習傾吐。在課堂中學語用,最終要達到“不須要教”,使學生自覺形成能力,寫作方法作為語用的基礎知識,應該“可以教”,但要滲透于閱讀中,做到“隨風潛入”“潤物無聲”。學生閱讀課文除了要經歷從文字到思想,從形式到內容的過程,還要經歷從思想到文字、從內容到形式的逆向過程,從感知語言文字到理解課文內容,再從理解課文內容回到語言表達。
準確地遣詞造句是一種高超的表達,閱讀時結合內容把握詞義、語義,尤其是關鍵語詞表情達意的作用,對于學習寫法大有裨益。精選課文中的關鍵語句,揣摩表達,體悟寫法,著意“習得”,是一種“積極語用”的追求。文本有自身潛在的表達秩序,那就是文體。在小學階段,課標淡化了文體意識,但對詩歌、敘事性作品、說明性文章和非連續性文本等明確提出了不同的閱讀要求和方法。文體作為文章的本質屬性的存在是不可忽略的。“由文悟道,因道解文”是有道理的,懂得“文章寫了什么,是怎么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就是一種語用學習。
《開天辟地》寫神奇變化那一自然段,連用九個“變成了”,一氣呵成,各有珪璋,想象精彩之極,語言生動之極,修辭美妙之極。學生誦讀完畢,語用實踐幾乎達到了水到渠成的境界:牙齒變成了一顆顆珍珠,手指變成了一座座高樓,頭發變成蓬勃的鮮花嫩草。仿寫一行的學生拓展了想象,仿寫兩行的學生學會了對仗和想象,仿寫三行的學生練習了排比和想象。這樣的語用實踐引領兒童體會用詞的精準,推敲表達的效果,習得語言運用的方法,感受語言表達的魅力。
《廣玉蘭》一課行文構思有特點,語言明晰優美。設計這樣的教學流程:激趣導入,齊讀課題;初讀,疏通詞句,從末段分析文章構思;細讀,從重點段分析段落構成,品析語言,語用實踐;拓展閱讀。抓住最后一段“我愛廣玉蘭的幽香與純潔,更愛廣玉蘭無比旺盛的生命力”,分析句中的關鍵語詞,思考與前文的對應關系,如此,文章結構一目了然。
這樣的閱讀教學,關注語言文字運用,注重方法的總結,重視語用的落實,有助于學生將感性的語用認識轉化為理性的語用實踐,從而提高自身的語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