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碧紅
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是《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新型學習方式,它能調動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體現了學生在學習觀上的根本轉變。這一轉變意味著數學教學不再將學生視為被動接受的容器,而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那么教師怎樣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去實現學習效率的最大化?
一、依托小組建設,開展小組評比
分組時,根據學生的思想表現、數學知識水平、性格等情況進行分組,每4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全班大約分成10個學習小組,各小組要有組長、協調員、紀律監督員和記錄員等。在每一個學習小組中,我先確定數學學困生,然后我在組內找出數學成績優秀、樂于助學的優秀生,組成一對一的幫扶學習小組,讓優秀生幫扶學困生,完成課堂預習、練習、作業等學習任務。其次必須搞好小組評比。為保證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開展,我按照差別化“10—9—8”等次評比機制,10分為非常好、9分為很好, 8分為好。每節數學課對班內各小組進行評比一次,以課堂紀律、小組討論、匯報發言、作業、課堂表現等為內容進行評比,評出“10—9—8”等次并公布在黑板上,累計小組得分進行排名,評選優秀學習小組,張榜公布。小組學習活動還與各類評比、期末“三好學生”掛鉤。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大大激活數學課堂,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二、借助小組學習平臺,創設合作互助情境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根據每節課的教學任務精心設計問題,積極創設小組合作互助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獨立探索和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從而培養學生探求新知的能力和互助合作的精神。如我在教學九年級下冊《圓的對稱性》第1 課時,為了探索垂徑定理,我讓學生用事先制作好的圓紙片,按照以下步驟創設小組合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情景。
第一步:讓學生將園紙片對折,使圓的兩半部分重合,得到一條折痕CD。第二步:在⊙O上任取一點A,過點A作CD折痕 的垂線,得到新的折痕,其中點M是兩條折痕的交點,即垂足。第三步:將紙片打開,新的折痕與圓交于另一點B,如圖。第四步:開展小組討論活動:先讓學生觀察上圖,提出問題:它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其對稱軸是什么?你能發現圖中有那些等量關系?你能驗證你的發現嗎? 在這一環節教學過程中,各小組根據小組討論題進行了組內相互合作與交流,通過學生動手實驗,觀察去發現問題,再去驗證所發現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再讓各小組派組員上臺扮演“小老師”,展示做法,匯報成果,從而讓學生總結得出垂徑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徑平分這條弦,并且平分弦所對的弧。這樣學生在互相交流中自己發現和驗證出來的垂徑定理,既較好體現了“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學策略,又讓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學生更易記住及理解,學習效果更好。
三、開展“兵教兵”活動,創建數學高效課堂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既分工又合作,先發揮小組中數學優秀生的帶頭作用,鼓勵他們積極思維,與同伴大膽交流,教會小組中的其他同學,讓基礎差的學生講出解題過程,其他組員來查缺補漏,形成一種優勢互補,實現互助合作的“兵教兵”數學課堂氛圍。
如七年級下冊《平行線的性質》時,我設計了四個活動,讓學生探索平行線的性質。在這一教學環節中, 我組織學生組內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與交流,先讓學生動手“測量—猜測—驗證”,分組討論,小組成員之間“兵教兵”,你說我聽,即讓基礎差的學生講出解題過程,讓組員來查缺補漏。這種方式對于討論的問題難度較低時采用,它既教會了學生聽的技能、說的技能和交往技能。在合作學習這個過程中,把學生由傳統班級教學中單純的旁觀者,轉變成了教學活動中的積極參與者、主動思考者,也為學生提供了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傾聽別人的意見,并通過集思廣益形成自己的觀點的能力。然后各組匯報和輪流展示,查找錯誤、更正結論,歸納總結,教師可適時講解、提問、補充,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用自己的語言來“說出來”,進一步歸納,得出平行線的性質——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內錯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