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云
有效的數學作業設計,應以教材為主陣地,以生活為主戰場,以思維為主練線,要花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收獲。為此,我結合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針對“如何進行有效學習的作業設計”進行嘗試。
一、設計富有童趣的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設計作業時,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富有童趣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熱情者。例如:在學習了“20以內的退位減法”后,我設計了一道“幫助小狗找門牌號”的游戲性作業,即小狗接到小熊打來的電話,邀請它到小熊家去玩。小熊說,它家的門牌號是9號。可小狗到了小熊居住的小區一看,傻了,原來這里的門牌號都是一些減法算式,你們能幫小狗找到小熊家嗎?這樣,把一道道計算題融合在故事情節中,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運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學習興趣。
二、設計螺旋上升的作業
數學作業布置要體現出針對性,體現教學內容的層次性,適合思維能力層次不同的學生。針對教材和學生實際,我精選設計作業題,作業數量有彈性,不搞一刀切,給學生一個自主選擇、協調發展的空間,讓學困生鞏固基礎知識,中等生強化基本技能,學優生優化知識結構。如根據學生水平把學生分成兩組或三組,分類布置作業,也可在布置作業的同時布置適量選做題,按量力性原則因材施教。這樣顯然行之有效,但須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學標準的誤區。
作業要根據知識的結構特征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精心設計。在編排作業題時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環環相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使學困生“吃得消”,優秀生“吃的飽”。多層次的作業能促進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并促進技能轉化,從而達到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三、設計有效學習的作業
作業布置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應是教師的“專利”,也可以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一個試驗區。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作業題目,可以有優生命題、同桌互選、學生自選等多種形式,這樣更能突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有時老師也可以與學生一同做作業,在真實的情境里實現師生的“同心、同行、同樂”。
四、設計開放性作業
作業無論是在內容的選取還是形式的呈現,都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自主創新的機會,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能從不同方向去尋求解題策略,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發散性和靈活性。如果善于挖掘知識中的潛在因素,合理、恰當、巧妙、靈活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作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調控,那么,將有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敢于標新立異,提出各種問題,進行大膽創新。例如S:學習20以內退位減法后,可以布置這樣的開放性作業:用1—9這九個數填一填,你能組成多少組這樣的算式,如:15-6=16-7。這樣開放性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從中體驗到思考的快樂感。
五、設計具有差異性作業
作業設計要有差異性,針對學生不同的情況來采取不同的設計策略。研究表明,學生如果在作業設計時不能得到足夠的尊重,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就不能得到體現,其思維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遏制,因此,對不同的學生要求應有所側重。
六、設計操作實踐性作業
操作實踐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是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因為小學生的思維往往處于具體形象階段,還不具備完全依靠推理等純抽象的方法獲取知識的能力,對于學習一些抽象的規律性的數學知識,還需要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動。例如:學完“認識圖形”后,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些學過的圖形,并將這些圖形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最后將圖形拼貼成美麗的主題圖畫。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