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竹
縱觀當今中國畫壇,工筆畫一直未能被給予足夠的重視。按照傳統的觀點,工筆畫的境界是比不上寫意畫的。于是許多人一提起工筆畫,便一律斥之為工匠畫。未免有所偏頗,中國工筆畫歷史悠久,許在戰國時期已出現,唐宋時期工筆畫達到鼎盛,如《簪花仕女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便是傳世名作。其實,工筆畫不過是一種畫法,無所謂境界的高與低,其原本含義是與粗筆畫相對應的,后逐漸轉變為與寫意畫相對。事實上,工筆畫一樣可以表現出悠遠的境界,寓情于景,發人深思。藝術本該多元化,推陳出新。在這種情況下,新工筆便應運而生,庭芳女士便是個好手。庭芳女士的繪畫風格多樣,不拘泥于某一種,她的山水畫融工筆的細致與小寫意山水的鮮明風格于一體。
庭芳,姓桂名芳,又號蘭芳桂馥,出生于鐘靈毓秀的江西李渡,千年的酒香孕育了她的藝術靈感和對“美”的獨到把握。她自幼酷愛繪畫,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她繪畫不輟,藝術儼然已經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她曾師從姚涯平先生,學習技法,然只師其意,并非機械地模仿,終于自成一家。庭芳曾受多位名家指導,像羅一平、陳訓成、朱光榮、余國慶等,并博采眾家之長化為己用。此外,著名美術史論家舒士俊先生也多次對庭芳女士的畫作進行點評。目前,庭芳已成為廣東美術館大美畫廊終身簽約畫家,其畫作在各大藝術交易場所皆可見。庭芳最大的特點,便是將學院派的嚴謹和精致同自身天然具有的靈動以及隨性相結合。其畫作既有西方油畫的寫實,又有東方繪畫的寫意,既傳神又形象。
新工筆畫之“新”,不是故意追求標新立異、奪人眼球,不是夸張地采用一些技法以至于最后不倫不類,而是用現代性的思維來詮釋傳統的工筆畫。庭芳沒有刻意去追求“新”,但是她在無形中卻做到了“新”。她沒有太多條條框框的束縛,她只是按照自己對于“美”的理解,去構建屬于自己的山水花鳥世界。于是在她的筆下,一切景語皆情語,草木蟲魚鳥獸,似乎都鮮活了起來。她的工筆畫充滿了一個現代人的審美趣味,這使得她的畫迥異于傳統的工筆畫,充滿了個人和現代的風格。
庭芳的畫作,既有工筆畫傳統以線構型的技巧,在色彩上又更加有張力。確實,庭芳筆下的新工筆畫相較舊工筆畫而言,在色彩上更加大膽,更具表現力。一般來說,色彩是視覺藝術語言中最具情感化的因素,是構成畫作的情趣與格調最基本的要素。而她的工筆畫,所用的色彩往往隨心所欲,顏色對比鮮明,使人眼前一亮。雄壯的青山與蒼翠的叢林,蕩漾的淥水與寂寥的孤舟,紅綠錯雜,計白當黑,疏密結構錯落有致,而整體色調卻又和諧一致。
中國的傳統工筆畫需要變化,時代呼喚承載新的普世價值和人文關懷的畫作。庭芳的作品,無疑契合了時代的需求。繪畫是追求美的歷程,是表達自己對于生命的關懷和熱愛的歷程。庭芳的畫作,正如其他新工筆畫一樣,成為古代與當代,西方與東方之間的橋梁。東方繪畫重視“修心 ”,即自身主觀精神世界的構造;西方繪畫重視“寫實”,即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展現。庭芳的畫,既有對山水景物的如實再現,又有自身情感的酣暢表達。她運用傳統的技法,配上新鮮的色彩,既具有古風又具有新意。
庭芳謙虛地稱自己只是畫壇的新人,她安靜創作表達著自己對于美的理解,對生命的熱愛。相信她會繼續遵循自己的內心,在不斷提升自我,不斷突破自己的同時,以靜坐講黃庭的淡然之心,為我們帶來如芳菲四月青般充滿生命張力的佳作。
|作者系復旦大學歷史系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