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淑
劉三姐的故鄉廣西河池宜州是“劉三姐”山歌的主要發源地,歷史上由于劉三姐遭受迫害,流落桂西北河池、柳州、桂林等地,同時也把山歌帶到了那里,故人們把流傳在桂西北一帶具有詩性語言和鮮明民族特色的壯族山歌,稱為“劉三姐”山歌。它從語言上分為壯語山歌和漢語山歌。2006年6月廣西河池壯族的“劉三姐山歌”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劉三姐”山歌的保護與傳承成為官方與民間關注和討論的重點問題。在探討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大背景下,官方多次提到高校如何傳承山歌的問題,河池高職院校在山歌傳承方面,應該利用教育優勢積極服務于地方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如何在傳統的教育體制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堅持以教學為主體的同時嵌入山歌傳承教育,在專業與山歌傳承之間尋找合適的切入點,讓山歌在高職院校內形成良好的傳承機制,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一套長效可行的傳承模式。
河池壯族山歌傳承現狀分析
山歌,人們稱之為鄉村野曲,過去是在野外勞動或者青年男女野外倚歌擇偶唱得歌謠,其傳承的文化空間、傳承的主體、傳承方式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原生態特點。隨著鄉土社會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山歌傳承現狀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
山歌傳承的主體缺失。劉三姐山歌傳承人出現年齡斷層,老一代傳承人年齡老化,現有的中青年傳承人人數不多,年輕傳承者大多外出打工。傳承主體的缺席導致傳承出現斷代的現象。傳統的山歌傳承者存在于血緣關系中,上一輩傳給下一輩,通過家庭關系代代相傳。現代家庭關系中,很多年輕人受現代文化的影響,不再愿意學習山歌,大多數家庭斷了傳承。
山歌傳承場域的變化。山歌既然為野曲,過去人們傳承山歌的場所或為歌場,趕歌圩,壯族的三月三歌圩是全民族最盛大的歌會,也是最大的傳承空間;或是生產勞動過程的野地,人們對唱情歌,釋放情感,歌詠勞動。現代社會隨著聯網的出現和官方的重視,都市山歌愛好者利用自媒體微信、或互聯網等平臺,通過電子傳媒的虛擬空間進行山歌交流和傳習。有些農村的山歌傳承人也利用互聯網在傳習山歌,使得山歌從鄉村走向都市,擴大傳承的空間。
山歌傳承邊緣化。雖然山歌通過互聯網和自媒體手段,跨越時空的限制,讓更多都市山歌愛好者來學習山歌。但是山歌的傳承自古以來都被邊緣化,成為下里巴人的文化代表,無法進入文化的主流和中心。同時,在農村學習山歌的人越來越少,山歌雖然有都市化的傾向,但是愛好和學習者非常少,盡管政府、各級各類學校在非遺保護的大背景下提出要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支持的力度不夠,大多停留在做表面文章,沒有把具體的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落到實處。一直以來地方高校作為專業教育場所,歷來注重專業教育,尤其是高職院校,更多注重學生的職業技能教育,輕文化傳承教育,有的甚至不開設文化基礎課,山歌傳承難度不言而喻。
從邊緣走向中心——高校山歌傳承模式探索
培養教師山歌手。教師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直接面對學生,因此培養教師山歌手是傳承山歌的有效途徑。把學習山歌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工作來抓,為教師提供拜師學藝的機會和條件,學習吟唱編創山歌。一方面,教師成為山歌傳承人,另一方面,上課過程中通過教師傳授,把學生培養為傳承人。教師在傳授知識點,利用山歌進行說明和詮釋,山歌語言幽默風趣、曲調悠揚的特點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讓教學內容形象生動,易于被學生接受。利用山歌進行課堂教育,教育效果深入人心,自古山歌就有教化的功能。學生在長期的課堂學習中既對山歌學習感興趣,并且習得山歌的編創與吟唱。
引進山歌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傳承的文化遺產,其存在方式要求其必須依賴于傳承主體”傳承主體是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因素,沒有山歌傳承人的介入,山歌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劉三姐”山歌傳承具有完整性特征,引進山歌傳承人,能夠確保山歌傳承的完整性、原生態性和真實性。
通過學生社團組織山歌愛好者學習山歌,有目的性培養優秀的山歌傳承人。社團邀請山歌傳承人為會員傳授山歌曲調、編創藝術和技巧,周末組織會員開展山歌對唱活動,開展山歌聯誼對唱活動,既能推廣山歌文化,又能與山歌手不斷學習山歌藝術,并將活動形成長效的傳承機制,定期開展傳承山歌活動,形成社團的傳承模式。社團有目的性培養山歌新人,大家在興趣愛好的基礎上,以培養新一代傳承人為目標認真學習山歌。
山歌傳承與專業教學相結合,尋找山歌與專業課程的教學切入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不光是傳承人傳授的過程具有教育性質,同時科研院所各級各類學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高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門課程等等是重要的教育形式。作為地方高職院校,以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為教學目標的教育模式決定了院校教學方式上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教學,輕文化教育,甚至有些專業不開設文化素養課程,因此按照國內外專家學者提出的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課程教學是行不通的。高職院校在開展專業技能教學的同時兼顧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用山歌打造校園文化品牌。其一,開展周末山歌舞會。周末山歌歌舞會是最好的山歌傳承平臺。民族文化研究協會與廣西高級山歌歌舞群、河池山歌協會聯合舉辦周末山歌歌舞會,并將其作為一項長期的活動開展下去。周末山歌歌會、舞會讓山歌傳承回歸原生態性,學生通過課堂或學習班習得的山歌技巧,運用到對歌實踐中,學以致用。周末山歌舞會已經成為我院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成為山歌愛好者最佳的山歌交流平臺。其二,編創校園山歌,宣傳校園精神文明禮儀。現代山歌具有宣傳的功能,民族文化研究會組織山歌愛好者編創山歌,出版山歌集,在校園內、教學樓、宿舍區出版山歌宣傳專欄,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校園文明,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同時激發廣大同學對山歌的興趣和熱愛,越來越多的同學主動參與到學習與傳承山歌活動中來。通過舉辦各種山歌活動,從點到面,從社團內部到整個校園范圍掀起了一股山歌熱潮,形成濃郁的山歌文化氛圍。
利用互聯網、自媒體及校園廣播臺等現代傳媒手段,傳播山歌文化,搭建山歌學習平臺。互聯網打破了山歌傳播的空間限制,跨越時空界限,讓人們隨時隨地學習山歌。據調查,當下最流行的山歌傳播模式是社會上山歌愛好者、山歌傳承人、山歌協會利用微信、qq組建的各種山歌交流群,它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坐在家里跟師父學習山歌,并且不受時間的限制,滿足了忙碌的現代人學習山歌的需求。這些自媒體工具本身具有文字交流、錄音、語音交流的功能,在口頭語言藝術傳承方面比傳統人對人,面對面口口相承的方法具有優勢性,它能夠保存語音文字資料,師父任何時候都可以上網錄音,教授創編藝術,學習者隨時上網重復學習,是學習山歌非常有效的途徑。由于拜師不受時空限制,在互聯網自媒體空間匯集了來自各地的山歌手,每個地方的山歌曲調、風格不同,學生任何時候都可以隔空拜師,學習不同地方不同形式的山歌。校園廣播臺積極發揮山歌傳播的功能,每天早、中、晚三個時間段播放20分鐘左右的精品山歌對唱內容。調查結果表明學生老師大多喜歡聽每天播放的山歌,相當多一部分人通過廣播學會各種山歌曲調,甚至學會編創山歌。山歌廣播傳承能夠從全校范圍內激發廣大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性和山歌學習的熱情。
作為少數民族地區高校,近三年多來學院從師資力量、傳播手段及聯誼傳承人等多方面探索實踐了一套有效的“劉三姐”山歌傳承模式,并被河池各界所認可。其一,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山歌傳承人。培養教師傳承人的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學生傳承人。其中,幼師專業韋小夢、岑秋鳳、騰曉杏同學通過《兒童文學》兒歌山歌化創編學習,學會了山歌創編和對唱藝術,并參代表學校加河池市山歌比賽;民族文化研究協會會長蒙朝現同學刻苦學習成為山歌傳承人。其二,找準了專業教學與山歌傳承的切入點,成功實施非遺傳承與教改實驗,為其他項目的非遺傳承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其三,打造了優秀的“劉三姐”山歌校園文化品牌,并被媒體多次報道。這些實踐是“劉三姐”山歌高校傳承的成功模式,同時也為廣西各高校傳承山歌文化提供成熟的經驗。
|作者單位: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