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國務院法制辦會同一行三會及工信部等十大部委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跨界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終于迎來了行業監管的“基本法”。資金隔離、信息透明、行業準入及不同業務類型所適用的監管都一一明確。“互聯網金融”結束野蠻生長的時代,開啟有序競爭的紀元。
點評:“互聯網金融”是金融業在互聯網時代金融行業商業模式轉型的一種過渡性現象,長期來看,互聯網金融不是一個獨立的行業。正如打字員是辦公自動化初期的過渡性職業,隨著電腦的普及,用鍵盤打字是每一個文員的必備技能,打字員也就不再是一個專門的職業。
當然,現階段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互聯網到底如何改變金融。
首先,互聯網平臺改變了金融業務的渠道——獲取客戶的渠道以及提供服務的渠道。以微眾銀行為例,微信的白名單邀請是其獲取客戶的主要方式,而手機終端的貸款申請及基于互聯網征信系統的信貸審批是其最核心的服務渠道。把每一個智能手機都變成產品營銷渠道,把智能手機上的APP變成提供金融服務的窗口,這是互聯網平臺對金融的重大改變。
其次,互聯網改變了金融業務的成本結構,任何一個行業,成本低到極致就足以改變商業生態。根據不完全統計,每張銀行活躍信用卡的平均獲客成本為150元,網點柜臺單筆業務處理成本為3.2元,單個賬戶的維護成本在30元以上,而互聯網平臺的消費信貸客戶獲取成本、單筆業務處理成本和賬戶成本都低于1元,成本是商業活動的硬約束,互聯網打破了這種約束。
再次,互聯網改變了融資的風險溢價。如果說,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讓天下人做生意變得容易”,那么,互聯網讓陌生人之間的借貸變得容易。互聯網時代,不僅借貸數據可以成為征信的依據,人們在電子商務平臺上留下的所有交易數據,以及在社交平臺上的所有行為數據,都可以成為信用評估的依據,數據透明化使得貸款人的信用評估維度更加豐富,對不同融資主體的差別化定價使得融資的風險溢價更加結構化。“好人”低息,“壞人”高息,在降低了整個社會道德風險的同時,也降低了融資的整體風險溢價。
最后,互聯網改變了中介平臺的核心角色和盈利模式,金融中介機構從食利者變成了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商,服務費收入成為更加重要的收入基礎。在傳統金融結構中,商業銀行等金融中介通過資金池業務,發揮了信用轉換和期限轉換的作用,并以借貸利差作為最重要的盈利來源。而互聯網平臺可以在信息中介的基礎上,通過引進第三方貸款人、擔保機構、征信服務機構和風控評估體系、催收服務等,為借貸雙方創造一個綜合服務平臺,以金融服務費收入作為主要的盈利來源。
新動態
上半年國內油氣開采利潤暴降近七成
2015年上半年,國內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累計利潤總額628.9億元,同比下降68.7%。不容樂觀的是,國際油價的低位運行有可能常態化,在此之下,企業紛紛“捂緊腰包”,尤其是縮減上游投資,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投資三年來首次下降。
中國謀劃探索更遙遠深空
中國在穩步推進探月工程的同時,也為走向更遙遠深空展開謀劃。相關專家表示,中國正在為未來如何探測深空開展規劃論證工作,主要圍繞的方向包括:火星探測、后續的月球探測及相關科學研究、小行星探測、木星以及比木星更遙遠的深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