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憑借“走出去”戰略,在國際貿易上居世界首位,在國際直接投資方面也得到了迅猛發展。本文通過理論和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國際直接投資對國際貿易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相應的政策和建議。
關鍵詞: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貿易與投資關系
在貿易方面,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4.1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6%,居世界首位。在投資方面,根據《2013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2013年突破千億美元,同比增長22.8%。與此同時,投資覆蓋的國家(地區)更為廣泛,截至2013年底,中國1.53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國境外設立2.54萬家直接投資企業,分布在全球184個國家(地區)。在“走出去”的戰略指引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勢頭良好。
在這樣的背景下,挖掘投資與貿易的關系顯得更為重要,兩者之間的關系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發展產生直接影響。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和目的多種多樣,這些投資對貿易是產生正向的補充和創造作用還是負面的擠出和替代效應,有待實證。
一、文獻綜述
1.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替代關系理論
在1960年海默首次突破自然稟賦理論解釋了美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后,FDI理論進入國際生產分工的理論階段,經眾多學者發展成為壟斷優勢理論。在市場不完全的基礎上,企業特定優勢成為其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之一。
弗農將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行為解釋為對出口貿易的替代。該理論分析了跨國公司在創新期、成熟期和標準化時期的對外投資的行為。但該理論局限于跨國公司制造業產品,并且不適用于解釋發達國家直接互相投資的行為。
蒙代爾(1957)利用標準國際貿易模型研究證實投資與貿易的替代關系,即當OFDI不能發生時對貿易的影響。證明了對國際貿易的阻礙會促進資本的流動,而對資本流動的限制則會促進國際貿易。
2.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互補關系理論
小島清的理論基于日本對美投資,強調國際生產分工,并指出國際資本流動還包括技術、人力資本、管理經驗等。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都支持貿易創造理論,認為在規模報酬遞增的條件下,跨國公司在專利技術、管理方式上具有專有優勢,會與其海外子公司產生大量的公司內貿易。Lipsey等在80年代的研究證實了海外生產和母國出口具有互補關系,在2000年對日本、瑞典、美國的跨國公司的研究證明了OFDI與貿易互相補充的觀點。
3.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權變關系理論
權變關系理論綜合了以上兩種觀點,認為貿易與投資的關系存在“門檻”,而不具有統一解釋。陳立敏(2010)匯總了一些國外學者的觀點,例如Bergsten(1980)認為,投資與貿易替代或互補是由國際化投資程度決定的,而Markuson和Svenson(1985)的觀點是二者關系取決于貿易與非貿易要素之間是否合作。Gray(1998)指出,對外投資的動機和類型直接影響了它與貿易的關系,Head與Ries(2001)指出對外投資的水平或垂直決定了它與貿易的關系。Blonigen(2001)的研究認為,投資與貿易的關系與投資的短期和長期效應有關。Svenson(2004)指出,這與其涉及的產業分類精細化程度有關。
二、實證分析
1.變量選取
本文研究內容是中國對外貿易與國際投資行為的關系,因變量為中國對外貿易金額,自變量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ODFI)和外商對中國直接投資(FDI)。與貿易有關因素還有很多,如一國GDP和人均GDP,鑒于以往學者的研究,可以很清晰地認識到這些變量與OFDI和FDI有著顯著的回歸關系,因而本文只選取OFDI和FDI為自變量。
本文選取我國2004年~2012年對北美洲、拉丁美洲、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的貿易及投資數據。其中貿易指標為中國對各地區海關貨物進出口總額(萬美元),投資數據來源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2.實證檢驗
(1)模型建立
由于本研究使用面板數據,本文采用ADF檢驗法對進行單位根檢驗,最優滯后期由SIC原則自動判斷。得出結論:序列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均為一階單整。
其中i代表地區,j代表時間。TRADEij表示j年中國對i地區的海關貨物進出口總額,OFDIij為j年中國對i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FDIij表示j年i地區對中國的實際投資額。
此時R2為0.84,表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外商對華實際投資對貿易額具有較好的解釋作用。模型可表示為:
經檢驗,模型不存在異方差,具有一階序列相關性。修正后不再具有序列相關。此時模型應為:
(2)模型分析
FDI每增長一萬美元,雙邊貿易額就會增加十萬美元,而OFDI每增長一萬美元,會使貿易額增加二萬八千美元。可以看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對于國際貿易具有正向的影響,且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對于貿易的促進作用更大。
根據新新貿易理論,投資與貿易一體化的原因在于公司內貿易和產業內貿易。產業內貿易通過企業專業化和規模化促進增長。公司內貿易則說明,先有對外投資才有貿易產生,因此投資是貿易的先導。但一般理論認為,在中國是貿易先行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起步較晚,基本遵循貿易在前為投資積累經驗、熟悉市場,再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根據實際情況和理論分析可以看出,外商對于中國的投資目的在于產業轉移,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尚不具有這樣的性質。并且,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增加了跨國公司位于中國的子公司對機械設備和技術等方面的需求,從而拉動了中國與投資母國之間的貿易。
三、結論與建議
中國一直以來是吸引外商投資的大國,同時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區域分布廣泛,在各個行業都有所涉及,但集中于資源和初級產品制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持續大幅上漲,在政策導向下,商品結構也發生調整和優化。
通過實證分析,本文證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外商對華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是促進關系。根據學者們的研究可以發現,不同行業和不同類型的投資對于貿易的影響有所不同。對于一國貿易而言,對外直接投資應當能帶來更多經濟效益,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營收略顯不足。
因此,應當根據國際經驗選擇適當的對外投資方式,使對外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同步增長,彼此促進,更好更快的帶動我國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應該協調貿易政策和投資政策,積極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從監管體系、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等方面全面提高對外直接投資質量,擴大對外貿易,推動我國跨國公司的建設與發展,提高跨國經營企業綜合競爭力,尤其注重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培養國際化人才,同時規范海外企業經營,提升經濟效益,選擇適當的國際化戰略。
參考文獻:
[1]陳立敏.貿易創造還是貿易替代: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關系的研究綜述[J].國際貿易問題,2010(4):122-128.
[2]黨遠鴻.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關系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3]陳鑫.我國國際貿易與外商直接投資相互影響研究[D].江蘇:蘇州大學,2013.
[4]Mundell,R.A.(1957):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Ameri can Economic Review.
[5]Markuson,James R.and James R.Melvin(1983):Factor Movements and Commodity Trade as Complemen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es,13:341-356.
[6]Belderbos,R. L.Sleuwaegen,(1998),Tariff Jumping DFI and Export Substitution:Japanese Electronics Firm in Europ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Vol.16:601-638.
作者簡介:李佳南(1991.06- ),女,漢族,北京市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