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景茵
摘 要:本文就針對大股東控制權下股權激勵對公司績效的影響效果進行相關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給出一定的完善方法與對策,旨在為日后各大公司的管理工作提供方簡單借鑒。
關鍵詞:大股東控制權;股權激勵;公司績效;影響
股權激勵的有效實施,能促進高管人員長期穩定地為公司服務,從而防止人才的流失,間接降低人力成本和招聘成本等。我國目前在股權激勵方案制定上還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我國上市公司在制定股權激勵方案時,應注重行權期、行權條件等多方面因素,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進行設計,完善股權激勵機制設計,確保股權激勵方案能有效實施。
一、股權激勵與公司績效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進步,股權激勵在我國上市公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股權激勵得到如此重視,源于其深厚的理論基礎。從委托代理理論的角度來分析,身為委托人的股東希望公司業績良好從而能夠獲得較多的剩余收益,而身為代理人的高管人員卻有可能因為想要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努力工作,甚至通過操縱日常經營活動的事項來獲取私有收益。股東不可能時時刻刻對管理層進行監督,因此管理層與股東之間因為信息不對稱會造成代理問題,由此產生的代理成本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解決代理問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有效的外部市場環境約束,一種是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改善。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尚不完善,外部市場規制方面的約束較弱,因此,企業內部治理的完善更加有利于解決委托代理問題。
因此,股權激勵以授予經營者一定股份的形式,使高管人員的利益緊密結合公司利益。即便是出于自利的目的,管理層也會為了公司整體績效的改善而努力工作,在股權激勵方案設計的合理的情況下,管理層通過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努力獲得剩佘收益,這樣一來,即便是考慮信息不對稱因素,股權激勵也有助于緩和股東與管理層的矛盾,使管理層與企業在共同承擔風險的同時也共同享受收益。從人力資本理論的角度來說,股權激勵使管理層人員擁有企業的剩余價值索取權,高管人員也同時扮演了企業股東的角色,因此,在日常管理經營中,就會減少一些損害公司價值的行為,例如一些短期收益強卻不利于公司長遠發展的投資項目等。
二、大股東控制權與股權激勵效果分析
大股東的收益包括與企業共享的收益和大股東私人收益兩方面。共享的收益是指大股東為企業整體業績的提升努力,重視企業剩余價值的索取,在這種情況下,大股東通過其控制權對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監督,避免損害公司整體價值的行為出現,對高管人員的行為也會進行較嚴格的管制,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整體業績會得到改善,所有與企業利益有關的人,都會分享到企業價值提升的好處,因此這種收益是“共享”的。私有收益是指比起剩余收益,大股東更加重視通過關聯交易、資產侵占等方式獲取私人利益,這種情況下,企業可能因為大股東的自利被“掏空”,大股東無心監管公司曰常經營活動,此時管理層的自利行為可能也不會得到監督約束,長此以往,企業整體價值會下降,除了大股東外,其他利益相關者也不會得到好處,因此稱之為“私有”收益。
大股東控制權作用到股權激勵會有兩方面影響。一方面,大股東憑借其控制力,通過對管理層的監督,促進管理層對其職責的履行,當管理層因自利行為要侵害公司利益時,大股東可以抑制其對公司績效的侵害,此時大股東的作用表現為“監督”。另一方面,當大股東憑借其控制力通過關聯交易等手段對公司資金進行占用,侵占上市公司財產,甚至對上市公司進行掏空時,管理層的努力會被大股東掠奪,管理層會缺少努力的動機,股權激勵效果自然不好,這種情況下,大股東對股權激勵效果的影響就主要表現為“沖突”。
三、優化方法與策略
1.保持適當的股權集中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民營企業的大股東監督效果較好,可見,適當的大股東控制是有利于企業的發展的。對于民營企業的大股東控制權削減,不能盲目進行。對于國有企業的大股東監督作用,還要繼續加強。目前我國投資者保護機制尚不健全,相關法律也有待完善,過分分散的股權可能會使企業缺少實際控制人,導致經理人控制企業,其自利行為必然不利于企業的良好發展。因此,保持適當的股權集中,通過大股東的監督來實現對管理層的監督,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是十分必要的。在大股東持股比適當的情況下,大股東可以憑借其控制力,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對管理層進行有效制約。為激勵大股東的監督意愿,可以建立大股東聲譽機制,對于有良好聲譽的大股東,還可以給予適當的優惠政策,調動大股東參與經營管理、監督管理層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大股東的正面監督作用,使公司業績達到最大化。
2.完善國有上市公司治理結構
雖然,我國上市公司大股東對股權激勵的監督效應較明顯,但是實證結果說明國有企業的大股東監督效果比民營要弱。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國有大股東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無法真正全面深入的參與,導致管理層自利行為無法受控,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可能承擔保障民生、就業等責任而有較高的預算軟約束,盈利目的性沒有非國有企業強,國有大股東的監督就較弱。因此,需要對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進行調整。首先,政府是國有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國有上市公司的高管并不一定是通過經理人的市場競爭篩選出來的,這就導致國有企業高管在能力等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另外,由于國有企業的特殊性質,很多高管對于企業的盈利目標并無很高追求,反而更注重政治職位升遷,在這種情況下,股權激勵很難使其將自身的利益與企業的經營業績掛鉤。
四、結語
總而言之,企業應該充分加強董事會的監督,避免股東與管理層的合謀。在管理層人員的甄選方面也要充分利用競爭機制,有必要建立一個完善的、有效率的、充滿競爭的經理人市場。即企業內部監督要與外部制約相結合,使經理人有競爭、自覺約束的意識。同時,企業內部也要建立良好的考核機制及輪換機制,以更好地防止內部人控制、經營者道德風險等現象的出現,從而更好地促進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旭.大股東控制權視角下股權激勵對企業創新投入的影響研究[D].湖南大學,2014.
[2]周仁俊,高開娟.大股東控制權對股權激勵效果的影響[J].會計研究,2012,05:50-58,94.
[3]劉燕芳.股權激勵制度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