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艷蕊

摘 要:為了加快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河北地區承接首都產業轉移的速度逐漸變快。經過多年發展,京津冀三地區各產業分布狀態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本文運用產業梯度轉移理論,計算出1990年-2013年京津冀地區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產業梯度系數,分析了京津冀地區產業轉移狀況。研究發現,京津冀地區內部各產業之間存在較大的產業梯度差。但是隨著時間的改變,產業梯度差也隨之改變;同時河北作為主要承接地,其環境受到了嚴重影響,為了實現區域內產業合理布局,河北天津應采取積極措施做好承接工作。
關鍵詞:京津冀;產業梯度轉移;環境污染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現今社會環境污染問題越發嚴重,霧霾,沙塵暴成為經常出現的天氣現象,人們的環保意識隨之提高,許多發達國家通過FDI等方式將本國污染產業轉移到欠發達國家。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外貿外資的利用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卻日益嚴重。京津冀地區環境惡化尤其明顯,京津兩市利用其與河北地區的差距,把本地區部分第二產業企業轉移到河北地區,一方面完成自身的產業機構升級,另一方面解決本地區的污染問題。雖然在短期內污染產業的遷入地和遷出地都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從長遠來看,遷入地的生態環境會受到重大損害。近年來,京津企業又面臨著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等生產成本上漲的壓力,而政府相繼頒布的一系列環境保護政策,使京津地區企業的經營和發展變得更加困難。與此同時,隨著京津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加之當地政府對環境污染控制治理的加強,使得第二產業的比重進一步下降,向外部呈現明顯的擴散趨勢。因此,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產業轉移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即從經濟學的角度論證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輸出污染密集型產業這一事實。這方面的研究將有力于推進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同時為全國范圍內的產業轉移提供借鑒。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區域經濟學家克魯默等人依托赫希曼和威廉姆斯的不平衡發展理論,同時引入弗農等人首創的工業生產生命周期, 建立了區域發展梯度推移理論。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國許多學者根據中國國情提出了梯級產業轉移的想法。何鐘秀、夏禹龍、馮之浚等國內學者明確提出了一種經濟發展戰略理論—梯度理論。該理論認為區域之間存在著經濟技術梯度, 推動經濟發展的創新活動主要發生在高梯度區域,然后依據產品周期循環的順序由高梯度區域向低梯度區域推移,梯度推移主要通過城市系統來進行。李具恒、李國平從自然要素、經濟要素、社會因素、人力資源、生態環境質量、制度層面拓展廣義梯度理論, 把梯度推移理論從單向度發展為多向度。張可云根據“區域生命周期理論”與“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兩方面探討了區域產業轉移的客觀必然性,并且推導出兩個基本結論:一是經濟與技術發展的區域梯度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二是產業與技術存在著有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擴散與轉移的趨勢。
二、研究方法
1.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北京統計年鑒》、《天津統計年鑒》以及《河北統計年鑒》,分別選取了1990年-2010年每五年的數據以及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各地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相關數據,同時又將第二產業劃分為工業和建筑業。由于天津與河北2014年年度數據沒有公布,故而缺失該地區2013年的產業梯度系數。
2.產業梯度轉移模型
本文借鑒產業梯度轉移理論,建立產業梯度轉移模型。戴宏偉認為是由產業集中度和勞動生產率決定產業梯度的高低。熊必琳等人則認為還要考慮資本要素。一方面受限于數據的可得性,另一方面考慮到資本和勞動力在一定范圍內存在互相替代關系,本文采用區位商和集中系數的乘積作為產業梯度系數。
產業梯度系數=區位商X集中系數
區位商= 集中系數=
其中Qij表示i地區j產業的生產總值,Qi表示i地區總產值,Qj表示j產業全國總產值,Q表示國內生產總值,Pi表示i地區就業人口數,P表示全國就業人口數。
三、京津冀經濟圈產業轉移分析及環境影響
a:第二產業產業梯度系數,b:工業產業梯度系數,c:建筑業產業梯度系數,d:第三產業產業梯度系數
1.結果與分析
對得到的產業梯度系數表分析可知:(1)從1990年到2013年北京第二產業的競爭優勢逐年下滑,且下滑幅度很大,其中工業部分競爭優勢的下滑幅度明顯大于建筑業。雖然對于采掘業,紡織業以及金屬冶煉等需要依附自然資源的行業北京不具有任何競爭優勢,但是對比2012年數據可知,北京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在京津冀地區依然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同樣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2)北京在第三產業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如果僅從區位商的數值來看,北京的第三產業在京津冀地區具有相對優勢,且其優勢越來越明顯,與其他地區之間的差距逐年增大。北京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具有絕對競爭優勢。房地產業、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也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3)從1990年到2012年天津地區第二產業的競爭優勢同樣也在逐年下降,但是與北京相比下降幅度很小,基本保持在一個很平穩的水平。通過分析數據可知天津在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化學燃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同時天津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也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4)天津第三產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不過還是明顯低于北京,同時近兩年其競爭優勢逐漸減弱。但是天津在住宿、餐飲業還是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5)從1990年到2012年河北地區第二產業的競爭優勢明顯增強,主要體現在其工業部門的競爭優勢,但是河北建筑業的競爭優勢逐年減弱。通過近幾年數據可以看出,河北在紡織業、煙草制造業、印刷業以及黑色金屬冶煉業具有絕對競爭優勢。(6)從整體來看,河北的第三產業完全不具有任何競爭優勢。唯有在金融業與天津相比還有一些競爭優勢。
2.京津冀地區第二產業區域內轉移的原因分析
一是京津冀地區之間存在的“成長差”,或者說是地區產業主體之間的“利益差”。由于在工資、房租、原材料價格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產業主動由北京這個高成本區域向天津、河北這個低成本區域流動以控制成本上升。同時地區間還存在依靠產品和要素流動建立的較為密切的經濟聯系。產業現有區位的推力和目標市場區位的拉力,使得北京第二產業向津冀地區轉移;二是政策因素。相比于天津、河北,北京更重要的工作在于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發揮科技創新中心作用,北京集中了大量的高校和研究機構,但由于北京發展受資源環境制約,北京需要將自己的研發成果產業化,因為只有研發成果和市場相結合、與生產力相聯系才能產生經濟績效。而天津是我國制造業最為發達的區域之一,工業基礎雄厚。2012年,天津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2.3萬億,其八大優勢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90%。天津的產業分工定位介于北京、河北之間,將以優化發展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先進制造業為主。由于政治地位的特殊性,北京對環境管制尤為苛刻,一般性制造業方面,北京市要求 退出“聚人多、占地多、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兩多三高”產業,為了支撐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協調發展,河北成為承接這些產業的首選之地。
3.產業轉移對京津冀地區環境的影響
對比歷年數據可以看出,北京廢水排量逐年增加,其中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4306.34萬噸,但是從人均廢水排量來看基本沒變。北京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逐漸減少,尤其近幾年北京將聚人多、占地多、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產業轉移出去,導致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碳的排量減少幅度大增。天津廢水排放總量同樣是逐漸上升的,與2011年相比,2012年天津廢水排放總量增加了15666萬噸,同比增長超過了23.33%。天津廢水排放總量急劇增加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但是主要是天津工業發展造成的。天津大氣質量同樣出現惡化,空氣中可吸入顆粒以及二氧化硫的含量明顯增加,并且高于歷年含量。河北省歷來是中國能源消耗大省,煤炭一直是河北省主要消耗能源,占河北能源消耗總量的90%左右,其次是石油消耗,約占河北省能源消耗總量的8%,且一直居高不下。雖然自2009年開始,天然氣和一次電力的使用總量持續攀升,但就能源消耗總量而言,天然氣和一次電力所占的比重依然很低。相對清潔能源偏低的使用量明顯無法緩解河北持續惡化的環境污染,二氧化硫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且其排放量顯著高于北京和天津。
四、結論
目前我國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時期,北京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屬于產業轉出地區。在北京調整產業結構,進行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勢必需要將那些勞動密集型及原料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集中精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而在調整過程中,北京需要制定比原來還要嚴格的產業減排標準,推進整個區域優化發展。針對天津、河北這類產業轉入區域,特別是河北地區由于近幾年工業化的推進,那些高增長、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雖然為河北帶來了極大的工業產值,但是同樣帶來了嚴峻的環境問題。河北地區需要努力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合理減排制度,大力發展新能源,同時河北省要加大重污染企業排放監管,加強鋼鐵、水泥、電力及玻璃這些污染企業的排污治理,實現經濟轉型與環境和諧發展。
通過資料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第三產業發展太不平衡,北京、天津兩市產值高,發展快。而河北省整體發展緩慢。京津冀經濟圈還是需要加強地區間的協作,促進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數據顯示,北京市、天津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還沒有產生空間溢出效應,甚至有些地方的發展反而受到來自核心區的倒流影響。那么刺激核心區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將會對外圍區域的發展產生不正當的影響。如果這種倒流影響很強,那么對于保持京津冀經濟圈發展的平衡性將是很大的阻礙。
參考文獻:
[1]王文成,楊樹旺.中國產業轉移問題研究:基于產業集聚效應[J].中國經濟評論,2004.
[2]顧朝林.產業結構重構與轉移——長江三角地區及主要城市比較研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3]魏后凱.產業轉移的發展趨勢及其對競爭力的影響[J].福建論壇(社會經濟版),2003(4):11-15.
[4]李小建.經濟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李具恒,李國平.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的整合與創新[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4(4):94-98.
[6]張可云.區域大戰與區域經濟關系[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1.
[7]陳建軍.區域產業轉移與東擴西進戰略[M].北京:中華書局,2002.
[8]王先慶.產業擴張[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8.
[9]李新春.企業聯盟與網絡[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10]譚介輝.從被動接受到主動獲取[J].世界經濟研究,1998(6):65-68.
[11]汪斌.國際區域產業結構分析導論——一個一般理論及其對中國的應用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徐向紅.山東省承接美國中小企業產業轉移的考察研究[J].東岳論叢,2004(3):164-167.
[13]李國平.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產業與空間轉移特征及其機制研究[J].地理科學,2000(4):102-108.
[14]鄒籃,王永慶.產業轉移:東西部合作方式和政策研究[J].特區理論與實踐,2000(3):27-31.
[15]陳剛,張解放.區際產業轉移的效應分析及相應政策建議[J].華東經濟管理,2001(2):24-26.
[16]酈瞻,譚福河,沈肖媛.現階段浙江省產業轉移問題研究[J].商業研究,2004(1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