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偉
(鐘山職業技術學院,南京 210049)
關于高職院校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的探析
陳 偉
(鐘山職業技術學院,南京 210049)
隨著國家資助政策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經濟困難學生進入高校學習和深造。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困難的標準也在發生改變。高職院校學生來自各個不同的省、市,地區間的差異,也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適時開展相關研究,有利于讓經濟困難學生真正享受到國家對大學生的資助政策。
高職院校;經濟困難;認定標準
高職院校的經濟困難學生,有些是從出生時家庭就比較貧困,有些是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由于某些因素導致的后期貧困,根據以往接觸的學生實際情況,大致可將經濟困難學生形成的原因歸納為以下幾種。
這種經濟困難學生多出現在農村地區的家庭,學生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及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學生父母的收入情況一般,但需供養的人數較多,多個子女的教育支出也成為家庭的沉重負擔。
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于學生父母的務農收入,家庭年收入較低,但高職院校的學費一學年則是幾千元到上萬元,家庭難以負擔。父母為保證孩子上學,往往需要借款。
單親家庭包括父母離異和父母一方死亡兩種情況。父母離異,學生跟隨一方生活,由父母一方主要承擔學生的相關費用,生活壓力巨大。父母一方死亡的家庭,則出現一人工作,供養多人的情況,家庭經濟狀況會在學生父或母死亡后轉貧。
家庭中有人發生重大疾病,家庭收入絕大部分用作醫療費用,還會因此產生債務,并且后期恢復還需持續不斷地投入較多費用,這容易導致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如果生病的是學生的父親或母親,則家庭又喪失一個主要勞動力,對家庭的打擊巨大。
一些特殊情況的家庭,如低保家庭、烈士家庭、社會福利機構監護和農村五保戶家庭等,屬于經濟困難家庭,這些家庭的孩子也屬于經濟困難學生。另外,如家庭遭受重大自然災害或遇突發性事件,會導致學生家庭經濟困難,也需要給予幫扶。
高職院校是國家資助政策的具體落實者和實施者,承擔了讓經濟困難學生正常讀大學的社會重任,目前,經濟困難學生在高職院校可接受的資助項目較多,概括起來可分為3個類別,即國家資助、學校資助、社會資助。
國家資助項目主要包括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助學金及助學貸款等,除助學貸款外,其余3種資助每年都由省級資助管理部門統一按照各高職院校的名額劃撥相應資金,其中以助學金的人數和金額最多。但相對于數量龐大的申請助學金的學生,劃撥資金還不能完全滿足需求。
學校可以提供的資助項目主要是減免學費、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學校獎學金。筆者所在學校雖然是民辦高職院校,但其在資金壓力非常大的情況下,依然對國家急需的涉老專業,如老年服務與管理、社區管理與服務及社區康復等專業學生每學年減免2 000~3 000元學費,積極鼓勵和支持經濟困難學生到高職院校學習專業技能。
社會資助項目主要是社會企業向高職院校捐助獎學金,用于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其學業。如筆者所在學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設立了由南京貝杉國際貿易公司出資的“娛樂養老獎學金”、旅游管理專業設立了由格林豪泰酒店出資的“呂文滿獎學金”等,企業定向幫助和支持專業學生的成長。此外,企業還和高職院校合作設立“工學班”,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到企業頂崗實習的機會,使學生獲得勞動報酬,減輕經濟壓力。
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一直以來都是高職院校資助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綜合“經濟困難學生的成因”和“高職院校的資助項目”,并結合日常開展大學生資助工作中的實際情況,得出以下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
鑒于民政部門的工作特性,及其對經濟困難家庭掌握的程度,高職院校在對學生做經濟困難情況認定時,一般把民政部門出具的有關文件作為重要標準和參考條件,因此開展高職院校的資助工作需要各地民政部門給予大力支持。
3.1.1 經濟困難證明文件
低保證、五保戶證、烈士證等民政部門下發的證件可作為高職院校在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過程中的有效證件。申請學生不論是否具備以上證件,都需提供《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和貧困證明,以保證認定工作的程序完善。
每年,高職院校在開展助學金等資助項目的評選工作時,都會向所有申報學生發放《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留給學生充足時間返回戶籍所在地,由民政部門鑒定調查表內容并蓋章。要求調查表上民政部門欄的信息填寫要完整,由街道或鄉鎮以上民政部門蓋章。以往回收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曾出現民政部門欄只蓋公章、其他信息空白,或者調查表的民政部門公章以村委會公章代替的情況。這容易導致在鑒定過程中出現靠人情、靠關系蓋章的現象,侵占國家資源。同樣,在開具貧困證明時,也要求民政部門出具相關鑒定并加蓋街道或鄉鎮以上民政部門公章。
由于一些地區對《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和貧困證明的重視程度不夠,發現虛假開具證明后的處理措施不完善等原因,導致近年來調查表和貧困證明的可信度逐漸下降。
3.1.2 建立反查機制
為增強經濟困難學生證明文件的可信度,對經濟困難學生負責,確保國家資助政策真正落實在需要的學生身上,在開展認定工作時應建立反查機制。
其一是通過電話查詢確認。高職院校組織人員根據《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上填寫的民政部門的聯系電話,進行反向查詢,確認調查表上學生及家庭情況是否屬實,對反查過程中發現有問題的學生要進一步確認,一旦弄虛作假,即取消其申報資格。
其二是通過發函確認,對某一地區的申報學生進行信息整理后,統一發函至該地區民政部門,請求協助確認名單上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再次確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名單。
建立反查機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調查表和貧困證明的可信度,但也有一定缺陷,即高職院校需要花費人力物力和時間在確認上,另外,民政部門是否配合也是反查能否成功的關鍵。對于反查中發現的問題,有關民政部門應建立責任追溯機制,適當處理有關責任人,保證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公開、公正、公平。
3.1.3 構建數據查詢平臺
為保證經濟困難學生證明文件的真實性,減少人為因素干擾,縮短認定工作程序,節約認定時間,應積極構建橫跨教育和民政兩個部門的數據查詢平臺。
將經濟困難認定中需要的申報學生的所有數據,錄入專門系統,由學生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進行確認、補充和說明。高職院校通過數據查詢平臺,查詢申報學生在系統中的有關數據,根據系統材料對申報學生做經濟困難認定。這樣做可以使認定材料在一定范圍內保持“透明性”,數據的輸入、修改、確認及查詢等通過專用的用戶名和密碼進入,整個過程保持公開,這也是積極推進無紙化辦公和電子政務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民政部門出具有關經濟困難學生的證明文件后,高職院校還需進一步研究申報學生的基本情況,其中,學生家庭指標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通過計算幾組數據之間的比值,比較學生間的經濟困難程度。
3.2.1 上學人數與有收入人數
第一組需要計算的數據是學生家庭正在上學的人數和家庭里面有收入人數的比值,即“上學人數/有收入人數”,得出的數值稱為“數據1”,數據1主要反映在一個家庭中1個孩子上學需要多少個有收入的家人來供養。數據1的值越大,顯示家庭經濟情況相對而言越貧困,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應當優先考慮數據1值大的學生。
3.2.2 特殊情況人數和家庭總人數
特殊情況人數包括家庭中的危重病人和殘疾人,單親家庭也可以考慮計做1個特殊情況人,“特殊情況人數/家庭總人數”,得出的數值稱為“數據2”,數據2主要反映家庭中需要幫扶和經濟支持的人數占比情況。數據2的值越大,說明家中特殊情況人數越多,家庭經濟壓力越大,則家庭經濟情況越貧困。
3.2.3 欠債與家庭年收入
欠債除了家庭中父母、一起生活的祖父母的債務外,如學生有助學貸款的也應計算入欠債,如家里有多個學生上學且也辦理助學貸款的應一并計入家庭欠債。“欠債/家庭年收入”,得到的數值為“數據3”,數據3反映的是在當前情況下需要花費多少年才能還清家庭債務。數據3的值越大,顯示家庭債務越多或者是家庭收入越少,償還債務需要的時間較長,整個家庭在一定時間內都將比較貧困。
3.2.4 一學年學費與家庭人均年收入
先根據家庭年收入和家庭人口數計算出家庭人均年收入,然后通過“一學年學費/家庭人均年收入”,得到“數據4”,數據4主要體現一個學生完成一學年的學習,需要家庭中幾個人全年的收入支持,數值越大,說明學費支出占家庭開支比例越大,也說明家庭中存在較高的學費與較低的家庭收入這樣一對矛盾。
通過學生家庭基本情況,根據8個數值計算出數據1、數據2、數據3、數據4,將這4個數值相加,即得到經濟困難學生認定中的又一個重要標準——學生家庭指標。指標越高,則相對而言家庭經濟越困難。高職院校在開展資助工作時,應優先考慮學生家庭指標高的學生,給予他們必要的經濟支持與幫扶。除此之外,還應注重對這些學生的心理關愛,積極開展心理疏導,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中都包含教育學生樹立勤儉節約的良好意識,不浪費、不攀比。作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更應積極主動地做到這一點。同時,家庭經濟困難的現狀,也不允許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高消費。因此,學生的消費水平也是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過程中的一個標準。
3.3.1 手 機
手機現在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除打電話、發短信外,還是學生交友、購物、生活的重要工具。首先應統一意見,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可以有手機,不能說有手機的學生就不是貧困生。其次,要確認學生的手機品牌和價值。如果一個學生用著“蘋果”“三星”的高價值手機,還申請助學金,這顯然是不合適的。一般認為使用價值超過1 000元手機的學生,不適合申領助學金或其他資助項目。再次,對于學生手機的月通訊消費額,也應給予關注。
3.3.2 食堂消費金額
隨著高職院校后勤社會化的發展,食堂消費都改用刷卡結算,每個學生進校時都會拿到一張飯卡,用于食堂購買飯菜。飯卡與學生本人掛鉤,可掛失、補辦。因此,學校可通過后勤系統,調出相關學生每月的食堂消費金額,對比同期學校學生的月平均消費額,作為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一個參考指標。當然也要防止學生不在食堂就餐、故意降低就餐金額等弄虛作假的情況。
3.3.3 衣著飾品
對于申報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他們的衣著、鞋子、包以及飾品等也可反映他們的實際消費水平。如果學生穿著高價值的名牌服裝或鞋子,使用高價值的名牌包包和飾品,則不適合進行申報。對學生衣著飾品的關注,主要是確認申報學生平時生活是否簡樸,有無奢侈浪費等不良現象。根據筆者所在學校對學生的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學生的月消費金額集中在800~2 500元,這也為判定經濟困難學生的消費水平提供了參考。各高職院校都應組織開展學生調查,得出自己學校的有關數據,以便于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開展。
在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中還存在一個難點,即不同地區學生同時申報各項資助項目時如何評定。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學生大部分來自江蘇省內各個城市,也有部分學生來自浙江、安徽、山東等省份。由于各個省份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經濟困難的標準也不相同,即便同在江蘇省內,蘇南城市和蘇北城市的收入、消費水平也不同。因此地區差異是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3.4.1 省內不同城市之間
對于處于同一個省內不同城市的學生,在開展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時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第一,以學生戶籍所在地城市上一年度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分子,高職院校所在地城市上一年度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分母,計算數值。以蘇州籍的學生在南京讀書為例,2014年蘇州和南京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6 677元和37 283元,46 677/37 283得到數值約等于1.25。第二,將前期計算的蘇州學生家庭指標標記為指標A,用指標A/1.25,得到蘇州學生相對于南京學生的家庭指標數指標B,根據指標B就可對比蘇州學生和南京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情況。
3.4.2 不同省份之間
不同省份之間學生經濟困難情況的比較,可參考同省不同城市之間的學生比較得到。例如學生戶籍A省A市,學校所在地B省B市,只需要用A、B兩市上一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A1、B1進行計算,即A1/B1得到數值A2,然后用指標A/A2就可以得到指標B,根據指標B,就可比較A省A市學生和B省B市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當然,這種通過城市之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異比,將不同城市學生的經濟困難情況放在同一平臺上進行比較,只能做到相對公平,因為有時家庭個體之間還會存在其他差異,影響認定標準和比較平臺。
在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過程中,除采用民政部門鑒定、學生家庭指標、學生消費水平以及地區差異化的處理這些認定標準以外,還需開展民主評議工作,即通過班級評議、二級學院評議和學校評議的三級評議,最終確定批準哪些學生申報的資助項目,即完成對經濟困難學生的最終認定,并確定給予學生的資助政策。在評議工作中,一般要求學生填寫《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然后各級填寫評議意見,確定學生家庭經濟困難水平,即一般困難、比較困難、很困難。根據評議后確定的等級,給予學生相應標準的經濟支持。
高職院校開展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是做好資助工作、落實國家各項資助政策的必要步驟。在認定經濟困難學生時,必須堅持各項標準,堅持公開、公正和公平原則,確保每一個經過認定的學生是真正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要不斷研究認定標準,與時俱進,篩選出真正需要幫助的經濟困難學生。
[1]曹路舟.FP_growth算法在高職院校貧困生認定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
[2]潘美英.發展性資助背景下高職院校貧困生認定途徑研究[J].特區經濟,2015(1).
[3]周揚.高職院校貧困學生的資助現狀分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1).
[4]武洪彥.論優化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有效途徑[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1).
[5]孫媛媛,毛美華.淺談高職院校貧困生認定工作的問題與對策——基于對山東商務職業學院貧困生認定工作調查問卷的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5(4).
[6]李良田.淺析高職院校貧困生認定工作的難點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5(5).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85
G717
A
1673-0194(2015)18-0255-03
201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