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創業板上市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我國創業活動日益活躍,早期創業指數(TEA)從2010年的全球第十五位躍升為 2011 年的第一位(Kelly,2012),與此同時,企業也不斷地涌入國際舞臺。為了尋求新的國際環境下的“雙贏”合作模式,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結構,加強風險防范,2014年11月中旬,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舉行了第9次峰會,確立了三個主題:“促進私營企業成長,增加全球經濟抗沖擊性和鞏固全球體系”。由此看出,風險無處不在,尤其是創業板上市企業,那么,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財務風險防范就成為了他們不得不關注的焦點。
創業板市場,是指為扶持中小高科技企業,滿足其對融資的特殊要求,在主板市場外設立的二板證券市場。創業板上市企業具有開拓創新、市場潛力、捕獲機會、技術獨特和價值創造等特殊屬性。與處于成熟期的企業相比,創業板上市企業成長速度快、創新性強,但是也存在內部管理機制相對不完善、面臨的風險較大的問題。
1.創業板上市企業具有高創新性。第一,創業板上市企業的價值就在于改進已有產品和服務、生產方式和組織結構,發明新的產品和服務,以及創造并開拓新市場等(Schumpeter,1934)。 第二,我國對申請創業板上市企業的基本要求是“高成長、高科技、新經濟、新能源、新材料、新服務、新農業或者新商業模式”,以其獨創性而“稱霸”。
2.創業板上市企業具有高成長性。與穩定成熟期企業相比,創業板上市企業的目標是通過創造新價值,達到追求經濟利益的目的。由于創業板上市企業管理層級較少,創業團隊的管理層在面對頻繁的市場變化和經營環境變化時,信息傳遞鏈條少,能夠及時地進行管理轉變,做出政策調整,優化企業內部資源配置。企業較強的適應能力表現在其能夠根據環境變化做出靈活的反應,更快地滿足市場新需求。一旦新服務或新商業模式得到市場的認可,創業板上市企業憑借其創新性能迅速占領市場,從而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并快速成長。其成長和發展速度遠遠高于成熟企業。同時,在政府扶持和各種優惠政策的引導鼓勵下,創業板上市企業往往能夠快速發展,擁有良好的成長性。
3.上市條件較為寬松。創業板上市企業不管從財務還是股本等方面,都體現出了較為寬松的要求,見表1。企業在創業板發行股票條件較為寬松,再加上高成長性,對于那些正處于創業初期、規模還不太大的企業來說創業板對他們有著強大的吸引力,無疑是直接融資渠道的最佳選擇。
1.創業板上市企業組織結構不健全、內部管理不完善。對于創業板上市企業來說,為了節約管理成本和提高決策效率,其組織結構通常采用集權制,管理層級少;成立時間短、管理團隊積累的經驗不足,企業規章制度中有關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體系不完善,尚未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管理體系。對于發展成熟的創業板上市企業來說,由于企業自身的特殊性,經常進行自創新活動,需要隨市場動態的環境調整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指導并監督創新項目的進行,因此其內部管理和控制機制仍然處于發展和變革之中。

表1 創業板上市條件與主板、中小板上市條件的比較
2.創業板上市企業高創新性和高成長性帶來的高風險。創業板上市企業也被稱為風險企業,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新技術能否成功開發,新產品或新服務能否得到市場認可,新技術能否保持長期競爭優勢等都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創業板上市企業的創新程度高,研發投入成本高,投放市場收益不確定,一段時間內不能形成穩定的現金流。抗風險能力相比成熟企業較低,很容易招致財務風險。
我國創業板市場波動幅度大,創業板上市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因此面臨著各方面的風險,包括戰略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財務風險等。其中,財務風險處于核心地位(納鵬杰,2009)。下面主要分析創業板上市企業可能面臨的五大財務風險成因。
一方面,創業板上市企業的高成長性決定其與風險共存;另一方面,處于成長期的創業板上市企業,上市初期就是為了募集一定量的資金,實現企業的創新和發展,與主板上市企業相比,募集資金所投的項目有著更大的不確定性,意味著將面臨更大的投資風險。
創業板上市企業一般處于成長期,由于高成長性決定其后期的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與主板上市公司相比,再融資問題將成為其核心問題。上市企業再融資的方式包括增發股票、發行債券,由于其發展的不確定性,有可能導致再融資中出現資金來源困難、融資成本高等問題。此外,市場的金融工具品種及融資方式的變動也會增加企業再融資的不確定性。最后,企業自身的籌資結構不合理也可能導致再融資風險增加。
創業板上市企業處于成長初期,其市場有待于進一步開拓,主營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與成熟企業相比不夠強;其次,創業板上市企業的普遍特點是規模小、業務單一、依賴大客戶。經營過程中任何環節的不確定因素都可能導致企業資金運動的遲滯及價值的變動,增加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風險的可能性,其面臨的經營風險不可小覷,市場變化時也易受到沖擊。
企業在創業板上市后,盈余資金的低效管理,可能致使企業資金的流動性風險增加。如果企業嚴重依賴稅收優惠政策,一旦稅收優惠政策發生不利變化將會對企業未來經營業績、現金流水平產生不利的影響。此外,企業運營中的“應收賬款掛賬”構成了企業資金回收風險的重要影響因素,潛伏著企業資金的流動性風險。
創業板上市企業由于高成長性瘋狂融資,但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企業對其募集來的資金進行全面有效的預算管理,導致了大筆閑置資金長時間存放于銀行,使得創業板上市企業的高市盈率失去意義,無形中增加企業的未來收益分配風險。其次,創業板上市企業的股權集中,大股東為了套現極有可能進行大規模的現金分紅,也增加了企業的收益分配風險。同時,企業不完善的內部控制導致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也增加了收益分配風險。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我國企業尤其是創業板上市企業在改革過程中面臨著更大的財務風險,很容易給這些本來就不太穩定的企業造成影響,進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筆者從內部控制的角度談談如何加強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防控。
任何企業的財務管理,包括創業板上市企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企業的其他管理如風險管理、績效評估管理等密切相關,以財務風險管理為切入點,向外擴散,“以點及面”地完善相關的內部控制制度。首先,創業板上市企業要建立良好的組織結構,不斷優化及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其次,保證其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的靈活性,規避環境變化給企業帶來的風險,進而防范企業的財務風險。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包括優化股權結構、完善董事會構建機制、完善監事會的監督職能、完善經理層激勵機制等。首先,做到股權清晰、控股權適度分散、穩定;權責分明、各司其職。企業的管理層也應不斷學習新的管理理念,汲取精華、剔除糟粕,不斷更新管理模式和經營方式。其次,企業應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加強員工的職業道德建設,提升員工對工作的勝任能力,營造防患于未然的企業文化氛圍。
根據美國政府財務官協會(GFOA)(2004)的觀點,任何真正全面的內部控制框架都必須具有五個基本要素:控制環境、風險識別與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和評價。處于首要位置的便是控制環境,企業的內部控制一定是處理特定環境下的內部控制,而不是在真空中運行。在控制環境的諸多要素中,人又是控制環境的決定因素。除了管理層和治理層,它還需要引起企業每一個員工的高度重視,此時,管理層應當積極主動,將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防范意識通過領導力傳遞給公司中的每一位員工,在整個公司內營造一種重視財務風險防范的氛圍,將財務風險意識融入到企業文化中去,并協作建立起企業健全的風險防范機制,使企業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真正做到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補救。
眾所周知,創業板市場上市門檻較低,通過舞弊造假以達到上市要求、魚目混珠的企業也不乏其數;且大部分創業板上市企業的特點是高成長性,投資風險非常大。唯有通過增加創業板市場的信息透明度、提高其流動性以降低投資風險,因此證監會提出了更為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那么,在嚴格的市場監管制度下,企業為降低其信息審核和披露的成本就應加大內部審核監督力度,以保證創業板市場的有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