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山東泰安271018)
近些年,環境問題十分嚴重,全球范圍內氣候變暖、草原荒漠化、酸雨、大氣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以及鄰國間危險廢棄物的轉移等嚴重影響了人類的健康和發展,制約著社會的進步。在我國,霧霾天氣持續不斷,水污染事件、土壤污染等環境污染事件頻發。如2010年紫金礦業銅酸水滲漏事故,2011年浙江杭州水源污染事件,2012年廣西龍江河鎘污染事件、江蘇鎮江水污染事件,2013年上海松江死豬事件、河北鋼鐵公司大氣污染,2014年蘭州“4·11”自來水污染事件,等等,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給國家及社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表1 近幾年我國主要廢氣排放及處理情況 單位:萬噸
從表1的數據顯示來看,2012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2 423.7萬噸,比上一年下降3.05%;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同比下降4.52%。2013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2 352.7萬噸,比上一年下降了2.93%;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下降3.48%。2014年上半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1 172.2萬噸,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26%;二氧化硫排放總量1 037.2萬噸,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87%。我國環境污染的廢氣排放總量在逐步減少,環境治理成果已有所成效,但是污染物排放量的基數還相當大,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污染治理仍然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任務。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鐵腕治理。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明確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環境資源具有稀缺性、公共物品性等特征,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然而環境污染又具有外部的不經濟性,利用不適當又會造成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因此,本文從理論的角度來探討環境問題,追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進而采用環境成本內部化的途徑來解決環境問題,對于我國實現五位一體的可持續性發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和現實意義。
根據 《新華詞典》最新修訂版解釋,環境是指周圍的地方和事物或所處的情況和條件,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
環境問題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全球氣候變暖、土地荒漠化、垃圾成災等這些工業發展所帶來的重大環境問題正在危害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的負面影響,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矛盾,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目前,理論界所研究的環境問題主要是指自然環境,如水環境、大氣環境、生態環境等。
環境資源在整個經濟活動中主要承擔資源的提供和廢物接受職能,是人類生產、消費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在經濟學上,環境資源具有稀缺性、產權界定的不明晰性、公共物品性等特征,同時其污染具有外部的不經濟性。
1.環境資源的稀缺性。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理論研究的一個基本的命題,經濟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資源。經濟學中的稀缺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資源的絕對稀缺和資源的相對稀缺。資源的絕對稀缺是指自然界資源儲存的量是一定的,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的相對稀缺是指與人類無限的欲望和需求相比,自然資源總是稀少和不足的,相對來說,資源總是有限的。
環境是一種資源,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一方面,海洋、土地、湖泊、森林、草原等環境資源在總量上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在相對于人們無限的欲望上環境資源也是不足的。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增長,人們對環境資源的需求量也會變得越來越大。從“經濟人”假設的利益最大化原則來考慮,企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自然界中的資源,并把產生的廢氣廢水等污染物排放在環境中,致使環境資源的利用超過其自身的可承載能力,嚴重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加劇了環境問題的惡化。
2.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性。薩繆爾森在《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中對公共物品給出了詳細的定義,他認為公共物品不依附于人們的意愿,它的利益可以不可分割地被擴散給全體社會成員。公共物品是一種所有人可以共同享用的物品,一個人對該物品進行消費并不會排斥其他人對該物品的消費。根據定義我們可以得出,公共物品一般具有兩個特征:收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費的非競爭性。
自然界中存在的環境資源的數量是一定的,環境資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每個人使用它時不需要支付費用或者說耗用它的價格被看作為零,因此,環境資源不能夠利用其價格的變動來調整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在使用過程中往往造成環境資源過度消費。環境公共物品的特性很容易引起嚴重的“搭便車”問題。在市場中每個人都希望在被人貢獻的基礎上自己搭便車,每個人都有可能從被人對公共物品的購買中獲益,因而消除了貢獻公共物品的積極性,最后導致公共物品供給不足。利用環境資源“搭便車”的結果往往會導致環境資源日益匱乏。
3.環境產權的模糊性。環境產權是行為主體所具備的,對某一環境資源占有、使用、處分以及收益等一系列權利的集合。環境資源是稀缺的、有價值的,有價值的東西可以交易,如果交易就應該明確該資源的產權。但是,環境資源有別于一般資源,通常它為所有人共有,沒有一個人能對它單獨占有。比如,土地、林場等,其在名義上屬于全民所有,可在實際操作中,全體民眾難以落實對其的所有權利、義務和責任,導致一些濫砍森林、濫伐樹木等不法行為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如果不清晰界定產權或缺乏產權責任意識,就不會考慮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成本。因此,環境產權的不明確性不能有效地控制行為人對環境資源的過度消費,還會加劇環境惡化。
4.環境污染的負外部性——環境成本外溢。外部性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由經濟學家馬歇爾和庇古提出,它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福利產生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不能依靠市場價格來反映,進而導致資源的配置不能達到最大效率。外部性可以是有利的,即經濟性;也可以是不利的,即不經濟性。例如,企業在廠區外圍種植樹木,美化了周邊環境,是外部經濟性行為;廠商生產排放廢氣廢水,污染了周邊的社區環境,這是外部不經濟性行為或者說是產生了負的外部性。外部性的產生,實質上是因為社會邊際收益或社會邊際成本與私人邊際收益或私人邊際成本之間存在差異。
環境污染問題產生了額外的并不能反映到產品價格中的社會成本,或者說產生了由第三方負擔的社會成本,它屬于典型的外部不經濟性或負外部性。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如果信息對稱且不存在外部性,即不產生外部成本的情形下,不需要政府干預,僅通過價格和競爭機制,市場能夠引導資源實現最優配置,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福利達到最大化。

圖1 環境污染的負外部性
然而,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市場機制不存在外部性的假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企業的生產活動往往會對環境產生負的外部性。以造紙企業為例,如圖1所示,MPC表示私人邊際成本曲線或者廠商私人供給曲線,MSC表示社會邊際成本曲線,D表示需求曲線,MEC表示邊際外部成本曲線(此處代表環境成本),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負的外部性導致社會生產過多,同時,社會邊際成本大于私人邊際成本,即MSC>MPC,其差額表現為造紙企業生產所帶來的環境成本,造紙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據圖示中D與MPC的交點來選擇最優造紙數量 Qa,此時的價格為Pa,而社會的最優產量Qb是由D與MSC的交點決定的,比較而言,造紙企業所生產的造紙量大于社會最優產量,然而價格或私人成本大于社會成本,這意味著企業生產帶來負的外部性,導致紙量過度生產,超過了社會的有效產量Qb,浪費了資源,而且轉嫁了外部成本MEC,給社會帶來了損失。也就是說環境的負外部性致使社會資源配置發生扭曲,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社會福利損失。
對于環境成本的概念,盡管國內外會計學界到目前為止還尚未統一,但現階段,被國內外專家人士接受并得到廣泛應用的是1998年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組(ISAR)第15次會議給出的定義:環境成本是本著對環境負責的原則,為管理企業活動采取的一系列環境措施成本,以及企業為了完成環境目標所要付出的其他成本。這一定義堅持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明確了企業運營活動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成本,進一步體現了企業在發展中要承擔相應的環保責任。
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經濟學家馬歇爾(1890)在其書《經濟學原理》中提出的。環境成本內部化就是將企業生產經營中產生的環境成本納入到企業的成本管理體系中,更加準確地反映企業產品的總成本。傳統的成本計算模式下,企業的生產成本并沒有包括企業理應負擔的與環境有關的成本,僅涵蓋了用于產品生產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等,從而導致企業進行經濟決策時為了追求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而忽視環境保護,忽視社會效益,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損失。從理論上講,環境資源是有價值的,經濟的發展如果破壞了環境就應該由破壞者進行補償。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具體操作步驟是企業在生產時,在生產環節把環境要素考慮進來,使環境要素和消耗的勞動、資源、技術和資本等要素一同作為生產要素,通過市場的作用,把環境成本分攤到生產者和消費者中去,進而消除市場失靈所導致的生產對環境外部不經濟,使市場和價格調整成為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現階段,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環境成本內部化也會越來越成為國家和企業解決環境問題的主要手段。

圖2 環境成本成本內部化
如圖2所示,橫軸表示企業或廠商消耗環境資源所生產的產品的數量,縱軸代表產品的價格,產品的供給和需求曲線關系用圖2來表示,S曲線(即私人邊際成本線)代表廠商的供給曲線,S1是基于S線產品成本把環境成本內部化后的供給曲線,D是社會對該產品的需求曲線。如果不考慮外部環境成本,自由市場上的均衡價格為P0,對應的均衡產量Q0。將環境成本納入產品成本后,通過市場機制的價格調節作用,產品的需求量下降到Q1,產品的價格從P0上升到P1,ab部分是產量為Q1時產生的環境成本,其中ac部分是由消費者負擔,bc部分由廠商負擔。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能夠看出,環境成本內部化,不僅可以減少產品的資源浪費,使生產達到社會最優水平,而且能夠減少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另外,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產品需求曲線D必將向上移動到需求d,S曲線與S1曲線之間的距離加大,即環境污染隨之增加,因此,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國家和企業一定要更加重視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問題。
環境成本內部化解決環境問題的必由之路,企業環境成本內部化成功實現,需要國家和企業共同努力,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從根本上消除環境外部性,將環境成本分配到產品成本中去,促使環境與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1.界定環境資產的所有權。環境資源產權不清晰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因為產權不清晰,每個人在使用環境資產時都不需要支付費用,經濟人依據自利性的原則,只要在私人邊際收益滿足大于私人邊際成本的前提下,經濟人就會不斷地開采、消耗環境資源,導致環境資源的過度浪費,環境污染現象不斷出現。因此,政府應采取措施對于產權能夠有效劃分的資源,應明確劃分其歸屬,將這部分資源的保護以及產生的危害計入所屬企業的成本,并要求準確披露。對于目前還很難界定產權的資源,由政府來采取措施,制定有關環境資產的法律條款,使之具有強制性,做到環境資產所有權的明確化。合理界定環境產權能實現環境資源市場化配置與運用,解決環境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
2.政府征收環境稅和排污費。稅收是影響市場價格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政府依據污染企業的排污情況,按一定的補償比例來征收環境稅,利用稅收的調控作用,讓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或者使其生產的產品中污染環境所支付的環境稅等于污染引起的機會成本,控制污染企業產品數量,進一步來改善企業在生產活動中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目前建議征收的主要環境稅包括空氣污染稅、排放垃圾稅、噪聲稅和水污染稅。
所謂排污費就是企業或者是個體單位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要向政府交納的費用。征收排污費是為了使排放污染物后的企業產品的邊際私人成本盡可能接近邊際社會成本。所以,政府征收的排污費的金額取決于污染企業產品邊際私人成本與邊際社會成本之間的差額。
總之,通過政府對排污企業征收環境稅和排污費,矯正市場價格結構,加強稅收對環境保護的促進作用,可以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及資源的有效配置。
3.完善我國與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政府的約束力量及政府對待環境問題的態度。要使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得以真正落實,需要政府給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不僅要加大處罰力度,還需要制定一系列鼓勵措施。
我國目前已經頒布了很多與環境有關的法律條款,它們對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2013年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十條措施,2014年通過了 《環保法修訂案》,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嚴格規定了企事業單位以及生產經營者的環保責任。同年9月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環境保護部發布了 《關于調整排污費征收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對污染企業的排污費征收標準進行了調整,促進企業治污減排。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兩會”答記者問時強調,目前我們在治理環境問題時,要嚴格執行新出臺的《環境保護法》,對違法違規排放的企業,堅決依法追究責任。目前,我國與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需要政府部門不斷加以完善,逐步使環境成本納入到成本管理當中去。
1.提高企業環境成本內部化意識。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使得環境成本進入到企業產品成本中,表面上看加大了企業的成本,但是實質上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有助于企業長遠利益的實現。企業應當加強自身的環保意識,利用企業文化和宣傳教育,使企業管理人員不斷深化進行環境成本內部化的重要意義。此外,企業還應該積極地對外提供環境信息報告,這樣有助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企業在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過程中取得的成果,給公眾樹立良好環保形象,增強企業的行業競爭力,為企業的發展帶來了長期的競爭優勢。
2.企業完善ISO14000管理體系。ISO14000是國際標準組織推出的關于環境管理的認證標準,主要目的是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環境管理手段,帶動企業良好的環境行為。ISO14000克服了控制標準的整齊劃一,為各個國家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選擇空間,各個國家可以根據ISO14000制定的標準來實行與自身相適應的環境管理體系,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制定出適宜的辦法,以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隨著我國企業ISO14000管理體系系列規范全面運用,將進一步促進環境成本內部化實施,促使企業主動降低環境污染的低量排放,更好地進行綜合治理,而不是一味地追逐企業利潤最大化而忽視污染對公眾造成的影響。
通過以上從經濟學的角度對環境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環境問題的根源在于環境作為公共物品的外部性,而外部性內部化則是問題的關鍵,因此,環境成本內部化是我們治理環境問題的主要途徑,也是一個國家在其經濟發展的歷程中消解其環境資源瓶頸約束的必由之路。
當今社會提倡綠色經濟、綠色消費,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治理理念與這一環保主題是一致的。通過環境成本內部化的途徑對經濟活動中產生的環境成本加以治理,可以有效地減少企業環境成本,節約環境資源開采和消耗,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念和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加深,將環境成本納入產品成本核算體系已是大勢所趨,我國關于環境問題治理和環境成本內部化的研究成果也會不斷提高。總之,環境問題的治理不僅是環保部門一個部門的事,它既需要政府職能部門恪盡職守,采取強制措施;也需要企業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將發展建立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之上;更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監督。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將來,“美麗中國”的夢想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