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山
摘 要:隨著近年以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快速推進,其對商業銀行經營活動產生重要影響。從我國利率市場化現狀出發,將國內商業銀行分為大型商業銀行和小型商業銀行加以分析比較,并偏向于對小型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下的影響及對策分析,提出我國商業銀行正經歷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的發展轉型期;其次分析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對商業銀行在利差收入、利率風險、負債波動等方面產生的不利影響;最后,針對我國商業銀行在應對利率市場化沖擊并實現經營方式轉變方面,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經營方式;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9011903
1 引言
2015年6月28日,央行宣布再次下調準貸款基準利率,存款基準利率由2.25%降至2%,貸款基準利率下調至4.85%,其他各檔次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這是今年年內第三次降息,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加快。我國商業銀行傳統的盈利模式主要在于存貸利差的收入,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快速推進,不僅會對商業銀行的傳統盈利模式產生一定影響,還對我國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方式及應對風險的能力提出了挑戰。
針對于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學界對此探討不斷,以黃金老(2001)為代表的學者從綜合的角度出發,指出在利率市場化初期,商業銀行應對風險方面應注重的措施;以巴曙松、嚴敏、王月香(2013)為代表的學者指出在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著重分析了中小銀行在面對利率市場化時的政策建議;以陳一洪(2015)為代表的學者通過實證分析,非利息收入對大型商業銀行經營績效有著重要影響,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更應該注重拓展中間業務,優化收入結構。
本文首先從我國利率市場化的背景出發,分析研究了目前國內外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其次,在理論上,統籌分析利率市場化對商行影響的同時,區分對待了其對大型商業銀行和小型商業銀行的影響,認為其影響對二者是存在差異的,并將西方商業銀行發展進程分為三個階段,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正處于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的轉型期;最后,在商業銀行應對利率風險、逐漸轉變經營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整片文章更偏向于小型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背景下的轉型研究。
2 我國利率市場化現狀及國內外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分析
2.1 利率市場化現狀分析
金融抑制理論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對于我國宏觀經濟運行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市場化不斷加快的同時,存貸款基準利率的“人為化”越來越阻礙我國經濟發展,使得傳統商業銀行憑借著該政策而獲取巨額收益的同時,資源從高效率的部門流向低效率的部門,利率市場化改革變得尤為迫切。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996年—2004年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初始探索期;2005—2012年,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利率逐步實現了市場化;2013年至今,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加快,存款保險制度等相關措施應運而生。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至今,已取得了部分成就,隨著我國近年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快速推進,商業銀行傳統貸款業務利率已經完全放開,實現了自由化;據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要在近一年左右完全放開,從而實現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
2.2 國內外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分析
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存貸利差收入為主,均值在70%以上,其在商業銀行經營收入中占有很高的比率,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所占比例小,均值不足20%,中間業務發展較欠缺,這使得我國商業銀行在面對利率市場化改革帶來的存貸利差縮窄的情境時,往往會面臨較大的沖擊。為了區分利率市場化改革對不同商業銀行的影響時,將商業銀行分為兩類:大型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交通銀行)和小型商業銀行。其中小型商業銀行選取了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三家上市銀行作為樣本數據來分析,其流通市值在1000億以下,通過收集整理相關商業銀行的財務數據,整理得出2009年第二季度以來,兩類商行的收入占比,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我國商業銀行營業收入占比趨勢圖
從圖1可以看出,小型商業銀行的存貸利差占比要高于大型商業銀行,其手續費及傭金收入要低于大型商業銀行,這表明:小型商業銀行更加依賴傳統存貸利差收入,其中間業務收入較少。從趨勢來看:隨著近年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加快,大小型商業銀行利息收入均出現下降的趨勢,手續費及傭金收入開始出現擴大的趨勢,這表明:商業銀行已經開始注重改進自身的經營方式,逐漸適應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
2.2.1 我國兩類商業銀行營業收入結構分析
(1)大型商業銀行營業收入結構。
數據來源:各商行2015年發布的2014年年報整理得到。
(2)小型商業銀行營業收入結構。
數據來源:各商行2015年發布的2014年年報整理得到。
從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我國小型商業銀行相對于大型商業銀行而言,在營業收入構成中,其凈利息收入占比均在80%以上,高出大型商業銀行約10%的比重,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比卻較低。因此,小型商業銀行在業務經營中,往往通過優化服務,減少中間收費等措施來吸引顧客,吸收存款,發放貸款,這使得小銀行在吸引顧客,減少中間業務收入的同時,使得其更加依賴利差收入,這與利率市場化下我國商業銀行需要改進的營業收入構成趨勢是背道而馳的;而大型商業銀行由于自身的壟斷優勢地位,憑借自身實力,在依靠存貸利差收入的同時,往往通過做市商、證券業務等其他業務手段來增加自身的中間業務收入。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大型商業銀行和小型商業銀行營業收入的構成不同是由于二者壟斷地位和實力差異造成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所帶來的傳統存貸利差縮窄對小型商業銀行的沖擊可能更大,小型商業銀行改善自身經營業務構成顯得尤為迫切。
2.2.2 國際主流商業銀行盈利模式
縱觀西方商業銀行發展歷史,通過整理我們可以將商業銀行營業收入構成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商業銀行發源期(早期資本主義興起時期),此時商業銀行的主要收入主要依靠自有資金放貸,辦理匯兌,獲取收入;第二階段,商業銀行發展壯大期(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方廣泛確立),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逐漸由自有資金,到以吸收社會資金為主,存貸利差為其主要收入,其經營模式向近代商業銀行轉變;第三階段,商業銀行發展成熟期(20世紀中葉以后),現代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確立。現在西方商業銀行的主要收入依靠中間業務為主,在其營業收入構成中占比在60%以上,并形成混業經營與分業經營并存的局面。
近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的加快,國內商業銀行雖然發展了較多的中間業務,但與國外銀行相比,仍處于起步階段。我國目前商業銀行的營業收入模式正處于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轉型期,其經營業務的轉變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商業銀行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
3 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影響分析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快速推進,對商業銀行傳統的經營模式形成倒逼機制,其對商業銀行經營收入造成沖擊的同時,也對商業銀行經營模式轉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影響可分為以下兩大方面:
3.1 不利影響
(1)以存貸利差為主的盈利模式遭受沖擊。通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經營收入中存貸利差占有相當高的比例,尤其是小型商業銀行,所選取的三家小型商業銀行利差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均在八成以上,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快速推進,存貸利差的縮窄將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收入形成直接沖擊。通過數據整理,我們選取2012年以來我國歷次基準利率調整的情況,并將其匯總。其中,情形1代表商業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差額,情形2代表存款基準利率“一浮到頂”而貸款基準利率不變所構成的存貸利差。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情形1下存貸款利差下降幅度變化不明顯,這主要是由于政策手段采用對稱降息,但是在情形2下,存貸利差下降幅度較為明顯。而歷次央行降息后,大部分小型商業銀行為了吸引存款,均采用存款利率“一浮到頂”的措施,這大大加重了小型商業銀行的負擔,而大型商業銀行在2014年以來的降息中,存款利率卻沒有“一浮到頂”,通過比較,小型商業銀行面臨更大存貸利差下行的壓力。
(2)經營風險加大,利率風險增大。利率風險是金融風險的一種,是指由于利率波動,致使資產收益與價值發生不對稱的變化而造成銀行損失收入和資產的風險。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存貸款利率由原來的管制到放開,這加大了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利率的波動范圍擴大,由市場決定,商業銀行不排除會遇到以較高利率吸收存款而以較低的利率發放貸款的可能性。但是從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情況來看,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在國內的壟斷地位,尤其是四大國有銀行的壟斷地位凸顯,這使得四大行對市場利率有著一定的干預能力,而小型商業銀行往往處于被動地位,面臨更多的利率波動不確定風險。
(3)商業銀行的定價能力受到挑戰。商業銀行完備的資金定價機制主要包括三個層次,即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的確定、企業與銀行間存貸利率的確定和內部資金轉移的合理定價。其中,企業與銀行間存貸款利率的確定是商業銀行自身所要面臨的重要挑戰。在利率管制時期,商業銀行只是被動接受央行規定的利率,對利率管制形成了依賴性,存貸款利率定價方面缺乏科學性,自身在利率定價方面缺乏經驗。因此,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商業銀行自身所面臨的資金定價問題是其必須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3.2 有利影響
(1)有利于提升商行經營自主權,增強競爭力。一方面,由于商業銀行在利率管制時期的存貸款利率都由上級嚴格管制,其自身很難為產品定價,這嚴重限制了商業銀行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在實行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后,存貸款利率逐漸放開,商業銀行可以根據自身狀況確定相關的存貸款利率,從而提升了商業銀行自主定價的能力。并且,市場化后的利率波動更能清晰反映出市場資金供求狀況,為宏觀經濟決策提供參考。另一方面,為了爭奪客戶,銀行之間的競爭壓力逐漸增大,尤其是小型商業銀行,因其自身實力較弱,在市場份額一定的情況之下,小型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尤為激烈,只有商業銀行自身管理科學、制度健全、風險控制力強的商業銀行才能更好的適應利率市場化所帶來的挑戰和沖擊。
(2)促進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由于原先商業銀行在利率管制時期自主定價能力低,限制了其創新能力。在實行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后,原先的約束機制逐漸放松,商業銀行創新環境得到改善,其自主定價權擴大。同時,在利率市場化后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下,商業銀行通過創新來合理規避風險,增加營業收入,促進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通過不斷拓寬自身的業務種類,最終獲取更多的營業收入。
4 商業銀行經營轉變思路分析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的過程中,商業銀行在應對外在壓力和不確定風險時,要積極應對沖擊,制定相關措施,尤其對于小型商業銀行而言,把利率市場化改革作為自身發展的戰略機遇。
(1)轉變自身發展方式,重視金融創新。金融創新是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商業銀行經歷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轉型過程中,通過金融創新,使得自身逐漸轉變原有的以存貸利差為主要收入的盈利方式,擴大其他業務收入來源。我國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要不斷創新自身管理制度,學習西方先進管理經驗,汲取失敗的教訓,優化業務流程,不斷增強內部風險控制能力,從而加強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
(2)建立健全風險控制制度,化解利率風險。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是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的重要準則,而安全性是首要原則。在應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不確定風險時,商業銀行應該建立健全風險防范體系,能夠有效應對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等不確定因素,加強利率風險管理,重視運用金融衍生工具對沖利率風險,如利率互換、利率期貨、利率遠期等合理規避由于利率波動所帶來損失的可能性,最終,實現轉型,達到穩健、可持續經營下去的目的。
(3)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推動業務結構轉型。大力發展中間業務不等于銀行增加收費、亂收費的行為。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商業銀行存貸利差收入逐漸縮窄,其傳統業務的營業收入空間漸漸變小。就我國商業銀行目前業務收入構成來看,大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有逐步提高的趨勢,但小型商業銀行的業務轉型推進卻相對落后,其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在15%以下,對于小型商業銀行來說,其業務結構轉型重整,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尤為迫切。而且,中間業務在我國商業銀行營業收入中占比不高,其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小型商業銀行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拓寬與小微企業的業務往來,增加營業收入。
(4)深化銀行國企改革,讓更多民間資本進入銀行。雖然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會降低商業銀行的利差收入,但是由于我國商業銀行體系處于壟斷競爭性格局,且壟斷性更強。2014年在15家上市的商業銀行中,工、農、中、建、交五家商業銀行營業總收入占15家上市銀行營業總收入的77%,而其余10家上市銀行只占23%的市場份額。這使得利率市場化改革。
圖2 2014年我國商業銀行營業收入占比分布圖
數據來源:各商行2015年發布的2014年年報整理得到。
帶來存貸利差的降低可能只是名義上的降低,且小型商業銀行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要深化銀行業國企改革,使得銀行體系間偏壟斷格局向偏競爭格局轉變。給予優質的小型商業銀行更多優惠措施,逐漸放開其參與證券業務等其他業務的權限,提升小型銀行綜合競爭力,使得我國商業銀行之間形成有序、合理的競爭格局。
參考文獻
[1]黃金老.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控制[J].經濟研究,2001,(2):1929.
[2]巴曙松,嚴敏,王月香.我國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2737.
[3]陳一洪.非利息收入與城市商業銀行經營績效[J].金融論壇,2015,(1):2834.
[4]戴國強.商業銀行經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馮爾婭.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影響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3.
[6]楊盛昌.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119123.
[7]周穎輝.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公司金融業務轉型[J].東南學術,2013,(4):130138.
[8]王鵬.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研究[J].金融論壇,2012,(12):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