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銀
【原詩】
山居即事
王維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注釋】山居,上林之中隱居。蓽門,荊竹所做的門。故衣,指蓮花敗葉。
【賞析】
王維(701-761),字摩詰,祖籍太原,唐朝詩人,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外號“詩佛”。蘇軾評價王維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至今,這個評價都受到了學者的肯定。
本詩首聯,是他獨自隱居山中時的心態寫照。顧安《唐律銷夏錄》謂:“此詩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門外情景,如何說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嚴,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緊接以‘蒼茫對落暉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虛句,不是實句也?!焙伪貜娮鳌疤摗苯猓鳌皩崱苯庖嗤?。人在門外亦可掩扉也,當是室內寂寞,故出門掩扉,環視山居外景以解悶,正切詩題“即事”者,詠眼前景物也。倘閉關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見,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無復寂寞之感。
頷聯“遍”字表現松茂鶴多,“稀”字表現來訪者少,兩者對照寫出山居環境的幽靜。夕照滿山,鳥鵲還巢,松樹茂盛,行人歸宅,很少人來訪,柴扉緊掩,彌漫著詩畫氣息的寧靜生活,極富運動感,極富生命力的美。詩人以最傳神的字眼,來表現景物給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態和任其消歇的流變特征,構成禪趣頗深的整體暗示,光色彩象的轉瞬即逝的恍惚,歸人卻在若即若離恍有恍無之間。
頸聯以“新粉”修飾竹葉渾濁的質感,竹葉不似翠色欲滴,反像佳人擦了粉,“故衣”指蓮花敗葉,用“綠竹”對“紅蓮”、“新粉”對“故衣”,光影流轉里體現出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喜愛。王維天性擅畫,精通畫理,且移植畫藝以豐富和提高詩歌的表現力,此句即為力證。
尾聯末字落在一個“歸”上,寫出了夕陽西下,炊煙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愛,人們采菱而歸的景象。表現出作者悠然閑適的心情,暗合其歸隱之意,隱隱有陶潛之情。
這首五律,寫詩人幽居山中所見景物,表現悠然閑適之情。在王維的田園詩中,盡管周圍是熱鬧活潑、生生不息、充滿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詩人的心卻是孤寂的。大自然的萬物都是熱鬧鮮活的,嫩竹、紅蓮等,唯有詩人的心是寂寞孤獨的。這樣的心態,促使王維潛心地去發現、去欣賞田園。